图2Serpinski三角
Serpinski三角(Serpinskitriangle,图2)衍生自康托尔集:每次去除原三角形中央占总面积四分之一的三角形,并重复这一操作。图3Serpinski金字塔从三维角度出发(图3),Serpinski金字塔高度类似于减药过程:多次渐进性减量,整个金字塔逐渐被「掏空」,即药量越来越少;然而,金字塔结构仍维持在相对坚固的状态,即未复发。如果我们每次仅减少较低比例的剂量,并观察足够长的时间,复发的潜在风险则有望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一旦观察到现有剂量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疗效,即金字塔有「倒塌」的倾向,此时仅需重新回到上一个剂量即可。如果这一进程可以持续下去,患者最终可以感觉自己几乎没有用药(金字塔仅剩框架,即药量几乎为零),但剩余结构仍可持续提供基础的治疗获益。具体操作及证据1.减量方法鉴于一次减量三分之一时复发风险可能过高,本文作者以Serpinski三角为基础:(1)先减量四分之一,观察原剂量的四分之三能否提供相当于全部剂量的疗效。(2)6个月的观察期内,如果患者病情平稳,则考虑再减量四分之一;此时剂量为原剂量的9/16(3/4×3/4)。(3)重复上述操作,最终的剂量有望减至很低,而疗效可同时得以保证。一旦出现复发的早期迹象,则可加回上一个剂量(如从9/16加回3/4)。2.操作须知医生务必教育及提醒患者:(1)安全减量并非鲁莽的尝试,背后有其原理。(2)每次减量比例不得超过25%,因为文献并不支持一次减量50%的安全性。(3)病情稳定满6个月之前,不可继续减量:既往有研究显示,3个月的观察期并不够长。(4)患者的最终目标不应是完全停用药物,即便剂量已经很低,如利培酮0.5mg/d或阿立哌唑2.5mg/d。(5)为更好地实现减量效果,有时需要隔天或不规律用药,如每服药3天后停1天;因此患者需要记录每天实际服用的剂量(图4)。(6)当患者感觉减量过程中「不对劲」,即应重新用回上一个剂量。(7)患者自己如果没有准备好进一步减量,则应停留在当前剂量,观察更长的时间,再考虑减量。表1患者自行记录服药情况A,周期为4天;B,周期为7天3.初步支持性证据年,中国台湾启动了一项观察性研究(NCT),旨在评估指导下的药物减量对于缓解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迄今为止,共42名患者完成了至少一年的随访,其中20人遵循上述减量流程,22人接受常规维持治疗。初步分析显示,遵循「25%减量法」的20名患者中,有11人在至少两步减量后状况良好。4人在一步减量后状况良好,并选择维持在此剂量(基线剂量的75%)。另有5人由于疑似出现复发征象,需要重新使用基线剂量,但无一需使用较基线时更高的剂量。并且,最早参与研究、随访已超过1年的患者中,有1人的剂量已减至基线剂量的37.5%,个人、社会、认知功能均大有改善,自信感也显著增强。另有5名患者也减量至原始剂量的一半及以下,无复发征象。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减量,这些患者均谨慎而乐观。作为对照,常规维持组患者有3人复发,定义为需要使用较基线更高的剂量,以治疗恶化的精神病性症状。回溯原因,这些患者当初之所以选择不减量,有可能是担心某些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升高复发风险,即便正在使用抗精神病药。因此,如果治愈或复发的可靠预测因素难以获得,患者本人的准备程度及自我评价应纳入共同决策的考虑范围之内。结语本文作者认为,使用精神药物的患者不应仅仅是被动摄入化学物质的人;事实上,患者应在药物的及时及高效使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作者期待,上述减量方法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希望——不断进步,药量越来越低,但不追求完全停药。希望未来能开展更多的研究,提供有关该方法的实证数据;同时期待,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研究能形成实验室模型,对康托尔集和Serpinski三角所启发的这一减量方法进行探讨。文献索引:LiuCC,TakeuchiH.AchievingtheLowestEffectiveAntipsychoticDoseforPatientswithRemittedPsychosis:AProposedGuidedDose-ReductionAlgorithm.CNSDrugs.Feb;34(2):-.doi:10./s---8.PMID:31748.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