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外乎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遗传基因占主要决定作用。孩子越来越像父母,是因为孩子身上流淌着父母的基因,就像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所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第二种观点,后天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孩子之所以和父母越来越像,是因为和父母一起生活,受父母的影响。
第三种观点有点和稀泥,认为遗传和后天环境都重要,至于谁更重要,不好说。
这三种观点都有道理,父母身上的很多显性特征,都毫无保留的遗传给了孩子,比如黑皮肤、大鼻头,这的确是基因的作用。同时,父母的很多行为习惯也给孩子深深的影响,比如,走路的姿势、说话的神态,也是孩子和父母相像的外部表现。
到底什么原因让孩子越来越像父母呢?似乎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
英国的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新意的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02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源自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起抢劫案。案件中,受劫持的人质对对劫匪产生了同情、依赖,甚至认同的复杂情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这种情感对人质是有益的,因为一旦和绑匪产生了情感联系,绑匪就会把人质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会降低撕票的可能性。
奥利弗·詹姆斯把这种情感引申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他认为孩子就像人质,为了生存,他们对父母也会产生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的情感。奥利弗·詹姆斯把这种情感称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模仿
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经常会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这些说法,都说明了父母言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从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角度看,孩子的诸多模仿,更多的来自求生的本能。孩子是弱小的,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事事都要依赖父母。所以,讨父母欢心,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关键。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残酷,远远不如“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更让人心里舒服。但别忽略一个残忍的事实,每年都有不少的儿童因为父母的原因致死。比如,被父母虐待,父母不作为导致的意外,产后抑郁抱着孩子跳楼的。所以,幼小的孩子为了生存,必须让绑匪高兴,他们会竭尽自己所能,讨父母的欢心。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父母,模仿父母的言行,了解父母的期望,调整自己的行为。
模仿父母的言行,看起来是孩子认同父母的表现,实际上,是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做出的努力。模仿是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较表象的表现,就像人质单纯为了生存来认同绑匪产生的情感一样,人质对绑匪的情感还有更深层次的表现。
第二点,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比模仿更深入的形式。就像美国的媒体继承人帕蒂·赫斯特,她不但认同绑匪,甚至加入了绑架她的恐怖组织,成为他们的信徒。帕蒂·赫斯特的行为,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真正的认同了恐怖组织的做法。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对父母的身份认同会更强烈,他们把父母的某些特性内化成自身的特质。从小目睹家暴,甚至是被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有更大的倾向成为施暴的人。这些孩子,不单单是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是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描述了很多案例,生活在“有*”家庭中的孩子,把父母的暴力、酗酒,甚至对孩子的性虐待,都看成是合理的,他们会为父母的行为辩解。“如果我乖一点,妈妈就不会打我了”,“爸爸工作太累,所以才会打我”……
就像波士顿的精神病学家所说,童年时期孩子目睹暴力,久而久之,会养成随时反击的行为模式。经常目睹暴力的孩子,会更轻易的学会暴力,使用暴力。这些孩子使用暴力,不只是为了取悦父母,而是他们认同这种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
03
由于孩子和父母天生的关系不对等,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影响是天然存在的。是影响,就有好坏之分。既然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挥更多的正面效应,阻断不幸福基因的传递。
了解了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质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我们是人质,父母扮演者绑匪。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从人质的角色中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以刚正不阿著称。海瑞的刚正,源自母亲的教导。海瑞的父亲是个浪子,年纪轻轻就断送了性命。海瑞的母亲对浪子深恶痛绝,一直教育海瑞要刚正,这才有了刚正得没有一点情面的海瑞。海瑞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他有过好几任妻子,或被休,或离奇死亡,他的孩子也没有善终。他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他一生都活在母亲的期望里。
当你觉得父母的爱让你充满压力,喘不过气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某些顺理成章的行为和想法让自己痛苦的时候,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走出原生家庭的小圈子,在获取信息如此便捷的今天,走出去看看别人的家庭,读读经典的书籍,你会明白,什么是正常的家庭,什么是爱。
跳出模仿和身份认同的圈子,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只有了解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作为父母
父母是强大的绑匪,有责任给“人质”提供好的环境,让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多的体现为积极的影响。我们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思维方式,都会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网上有很多关于熊孩子的热门问题,回答五花八门,熊孩子的熊法各不相同。有大吵大闹影响公共秩序的,有乱动别人东西闯下大祸的,有故意推到别人恶作剧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的父母都是熊父母。或溺爱,或放任,或强词夺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熊孩子的背后,都是父母的不合格。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有了新的角度来审视家庭关系。我们无法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同样,我们的孩子也无法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调整自己作为人质的状态,让自己更快乐;把我们作为人质时习得的不幸福基因切断;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绑匪,给孩子更健康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