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诗刊》年7月号下半月刊“双子星座”栏目
辰水
本名李洪振,年出生于山东兰陵
有些事情总是绕不过去
辰水
《乡下的菠菜》
在早晨的早市上看到了许多菠菜
它们委身从乡下来到城市
像我的那些穷乡亲每次进城都带来一些土
可这丑陋的菠菜总是无人问津
像没有打扮的乡下妹子总是结不上富贵的姻缘
其中的一些已冻地瑟瑟发抖了
像看摊的老大娘在寒风中不断地跺着脚取暖
在更多的早市上依旧有更多的菠菜被暴露在寒风里
依旧有更多的农民抹黑进城卖菜
可是菠菜总比居民多
总是有所有的嘴都消灭不了的菠菜
更多的菠菜被埋在深雪里
《遗物》
借着星光的余辉我要去找寻父亲剩下的遗物
遗物都改变了模样了吗?
杨树每年高出一尺,院墙一载矮下来一寸
在庭院里再仔细找找
铁锨是铁的,铁镐也是铁的,手扶式拖拉机也是铁的
它们多久没有磨砺土地了
内心里深藏的锈被逼出体外
这褐色的铁锈啊,是它们凝固了的血
每一口都那么地咸
如若找遍了院子就再找找室内
那张木床是你睡过的
现在每躺上去它总会吱嘎作响
那面墙上被你钉钉子时凿下的洞
现在也用白灰将它抹平了
如果在相册里还留有你的影子的话
我一年只打开一次
对着镜子,看着自己这一年来,哪一点衰老的像你
《有些事情总是绕不过去》
在家乡,该老的人已经老了,该死的人也已经死去
唯有不该死却遭到厄运的人
被人们反复地谈起
比如一个横遭车祸的人,一个天降癌症的人
他们都一溜烟地跑出了村庄
人们惋惜他们像是在担心着另一个自己
害怕自己会突然地死去
其实有些事情总是绕不过去
像我们总绕不过衰老也绕不开死亡
立春,你绕不过去;立冬,你也绕不过去
《有时我住在地下》
有时我在地下
或者说是在地下室里,在楼板的地下,在那么多人脚的下面
我被他们踩着,但没有疼痛
高处偶尔我也会去
在家乡的高山上,在*府大楼的顶层上
我曾经试着胆怯地吆喝过两嗓子
但都被汹涌的车流人流吸收了
相比在高处我更喜欢在地下
喜欢和地下那些匍匐在地的伙计做朋友
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活于这世上的蝼蚁
一生忙碌,一辈子又碌碌无为
如果谁死去就像是死掉了一只蚂蚁
一样地渺小,一样地微不足道
蚁群里漠不关心,人群里无人知晓
《需要一口棺材》
若干年后
我肯定需要一口棺材
只是不知到时还能不能买来
不知到时还有没有木材
不知到时我家乡的那个小木匠
到那时还健不健在
如果买来了
是用马车运来
还是用汽车运来
还是用火车运来
如果这些车都用不上
那就用独轮车吱吱呀呀地推来
这口棺材呀
那么小、那么窄
只容下一个死去的我
如果这个世界也已经死去
请运来一口巨大的棺材
把这个世界也一同装下来
《在精神病院》
前年我到过精神病院
去看望一位患病的朋友
在草色葱茏的墙院
孤单地晒着太阳
白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布鞋却显得更加休闲
多年前的那本《三国志》
他才刚刚翻到第一页
人生际遇也像天下的大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时而门可罗雀,时而门前车马喧
《宿命》
多年以后
我还是那个与自己最陌生的人
衰老、疾病、瘟疫都留给了我
荣耀和自由都离我远去
我还是要活在自己的宿命里
一直到老,一直到老
哪怕我要在中途死去
哪怕我已经死过数次
我依然相信我的宿命就是一封信
那封无字的信
也是宿命的
它从遥远的天边寄来
然后,还要烙上我们各自的印记
以显示各自的人有着不同的宿命
即便相同的宿命
他们每个人也会流下不同的泪水
在小城写小诗
辰水
转眼间,自己也是即将奔四的人了。每每想到这如潮水般渐渐远去的生命,想到自己或许是阴阳差错地来到世上游荡了一程,在后怕之余,内心里涌出几丝感激。
我来到世上到底要过着这样的生活,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一直在追赶着我,而隐藏在背后的那些提问者,其实在他们的内心里索要着不同的答案。母亲和妻子对我的要求肯定不同,而儿子的愿望是我买一辆崭新的汽车,以满足他在同学们面前的自信心,现在看来,这一切好像还有点困难,还需要他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安静地坐上几年。
每到入睡之前,我也会辗转反侧。有时是为了一首诗,有时是为了一个人,甚至是一群人。我在他们的生命里出现,有的甚为美好,却如过眼绽放的烟花;有的如深陷沼泽,却依然还要负重前行。诗歌是身外之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聊胜于无;而身体里的需要却一刻也不能缺少,比如一日三餐的食物,一月数次的性行为,它们都牢牢地绑架了我。
我曾经有过半年多没有写下一句诗歌的日子,那是一段怎样黯淡的光阴。是自己黔驴技穷,还是那些生活的疼痛在我的身体里产生了抗体?当我唯一的一次远行,坐着呼啸穿梭的高铁夕发朝至时,曾经悬在云端的梦想,一下子又被按回小小的县城里,我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自己所要的生活。尽管自己在面对那些指责时,依然会固执地计较其中的对与错,并试图从中寻找出诗歌的悖论,生活中那些边缘部分的裂缝。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我是被一种生活的惯性所推动着。上学、就业、结婚、生子,所有的人几乎都这样过着这样相似的生活,一个诗人也逃脱不了命运的赋予。好在还有诗歌,能让自己在内心里暗自显摆,让自己的诗歌和别人的官位、洋房、宝马车,去私下里厮杀一番,至于获胜者,恐怕是早有论断,其前提是我看不上他们,他们也压根没有把一个诗人当回事。
如今,我作为一个小城里的守法居民,每日少管闲事,按时上下班,经过一个个上坡和下坡,这的确符合一个好公民的标准。但当在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井市巷之时,心中总会升腾出许多梦想,想象着自己是巡城的府尹,还是漂泊至此的流浪诗人?
朵渔说,写小诗让人愁。对于我,有时是一首诗换不来一张百元大钞的愁,有时是担心一首能不能传世的愁。而更多的时候,是为一首诗无法在胸中吐出而愁。当我骑车穿行在街道上,一首诗的节奏却无法像车轮一样转速平稳,我在心中想着它,反复推敲着一个词的用处,这往往让我走过了头。在确定终于得到一句诗之后,我往往要把自行车头再调转回来,朝向单位所在的方向。
李荼
女,年生,现居北京,无业
忧郁可以如此表达
李荼
《我所无法控制的》
穿上炊烟我成为痛苦的旁观者
粪桶倾倒保持滚倒的姿势
乌云晃来晃去,它那张很白的纸
已无法亮下去。突然看见
成捆的麦秸堆在脚踝:
痛哭没来由的
因为看见大路,因为大路干得像蕨菜
我喜这种干没来由的
直到大路上拐出歪歪扭扭的小木车
嘎吱嘎吱
我喜欢嘎吱嘎吱
没来由的
《忧郁可以如此表达》
我坐在软月亮
下梳头
头发真是软得好
像
无缝塔里深藏的经卷
连
边角都是软的
从上到下
木梳子柔顺到无邪
我握木梳子的手也
柔顺到无邪
只是安静
只是专注
从上到下
坠地的碎发静卧成莲
它们背对背永远的不相识
当我抬手拈拾的时候
听到
青石板里渗出的露水是凉的
《有那么一天早上》
我的胸腔是个开阔的池塘
落了霜
我的手臂上下啼叫
发明
一明一暗,我的脸从水汽中
肉质探出
静零乱不堪
有那么一个早上,我独自
走在棉田
盛开过的棉花和等待盛开的棉花
都在饥饿的枯萎
飞雪有时候来过?
我袖口滴落的水声
传得很远很远
《相思梅没有血液》
相思梅没有血液
它浑身的伤口来自
破碎的瓷瓶。利刃
穿透它的脚。没有血。
它降生在不该降生的地方
没有花园。
我的书架是它的牢笼
那么多哲学的眼睛穿透它的肩
它觉得低矮。像乞丐。也像
废墟。
我的相思梅没有血液。
《豆子在冬天开花》
总记得那个梦,那个
豆子在冬天开花的梦:
一个喜欢收集豆子的男人把收集来的各色豆子
闷在罐子里,等待它们变成虫
当那些虫子有能力从罐底爬到罐口
他就把它们像种子那样撒到地里
到冬天,花就开了
白的、红的、蓝的……白茫茫大雪纷飞的田野姹紫嫣红
它们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很大,每一朵都显得很大
那种不会撞到另一朵的大
自私的大
冬天真的很大
《救赎》
把额头埋进双腿间,下巴
拉得很低
一颗嘴角痣在膝盖处中断它
所不能延伸的滑落在地
整个身体蜷缩如收紧的袖口
那向下的占有
不存在了
夜晚多么善良雨破窗而入
并非障碍。她被按住双肩。
然而
突然跳出的白癜风,脖颈下面
越来越浓
她依然双手抱膝。保持那个“拐角”
床头抵住腰尾。一种尖锐。就像
清真寺的尖顶。安拉在上面
眼睛冒着白气
片刻的囚禁。一种尺度。复活。
她走进那眼神。她想
她喜欢。
不知何时,雨停了
挡雨刷轻松甩动
她起身抚平打卷的床单
抻开被子钻进去
从崖口跳向佛祖的食指
李荼
写诗是因为我“病”了。
我“病”的时候,就会有诗从我的眼神,手指中流出来,比我自己更真实。
风也不能预知它何时到来。
我固执地认为,缪斯手中有条松软的麻袋,看见我,就呼啦张开口,将我收走。我被拖过田野、铁轨、交叉路口。看不见桃花,也觉不出痛。我被放到坟头。我娘站出来对我说:“爱诗吧,孩子,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知道世界是碎裂的”。我爱电影。
我四岁时,搬着小马扎去村支部看电影。我的小辫子和我泡泡纱袖子的裙子,让我觉得我瘦弱的脖子和黑得像荞麦的脸也是美丽的。就像眼前这棵柿子树,裹着淤泥也叶光闪闪,我受不了它有那么多叶子,而我没有。
我的目光落在牛粪上,我的目光是干净的。
我坐在宽银幕下,幕布被风吹得飘。
我想我可不可以跳进去,和刘三姐一起唱歌,一起划船,一起背着沉沉的背篓回家。帮她找回丢掉的手帕。而不是那个男的,那个男的把手帕还给她的时候,为什么要擦擦汗?
我看到别人吃5分钱的冰棍,会嘴馋。我吃过2分钱的冰棍。我吃的时候,会把上面的纸舔舔再吐掉。他吃5分钱的,不舔,直接扔掉。5分钱的冰棍,有很多奶油?
每到这时,我就有许多许多话想说。
我真想跳进电影里,问问刘三姐那么多话是怎么变成歌唱出来的,愤怒也可以像字写在脸上?
我想识字了。
我识了字。读到第一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我喜欢木芙蓉花寂寂开落,无人能懂。
我喜欢我自己,无人能懂。
我开始写诗了。16岁,发表第一首小诗《家》(《南方诗雨》)并得到稿费16远。我拿着钱,红着脸问我的小诗友“我是买弯着脖子的水晶天鹅,还是有小美人跳舞的八音盒?”
我至今爱那首诗,和那少少的钱。
我写了很多诗,写的都缺钱了。
我去挣钱。
期间客串过“白领、高级翻译、导游、办公室主任”等角色。远离了诗歌,我是这个城市最时尚,最风骚,最小资,最会花钱的女人。我厌恶钱了。
重新开始写诗,已近中年。再次提笔并不觉得陌生。因为它就像我的失眠,从未离开。
我失眠的时候,会看到天空其实不是很多云。是仙女赶着她的鸭子去南山会“姑子”(尼姑),南山的姑子对我说:“你娘也是南山的姑子”。她想你的时候,阳台会长盘子,月光照在盘子上,里面有你娘”。
我娘在另一个世界里让我看到了菩萨。菩萨让我看到了诗。
我经常去庙里看菩萨,看到菩萨会流泪。看到好诗也会流泪。
我写作艰难的时候,就问站在身边的台灯:“你把我写不出来的东西藏哪儿去了?”
这时,佛祖会笑。
每次站立在诗歌的悬崖,就想奋力跳向佛祖的食指。要么葬身佛祖掌中的棺材,要么咯血如钻石,躲在棺材后面微微亮。
他的“宿命”,她的“救赎”
——辰水和李荼的诗歌品读会
谢建平:今天要讨论的两位诗人辰水和李荼,都是70后,在座各位主要是80后的诗人和批评者,用80后的眼光来看70后,很有意义。讨论会的发言记录将会原汁原味登在刊物上,对读者也是一个启发。现在青年人的诗歌创作热情比较高,写出了很多反映当下青年人心路的诗作,不管是刊物上还是网络上的诗都比较多,登在刊物上还有一个选择问题,当然,有时我们在选稿上可能有脱节的地方,我们想打破这东西,和读者近距离接触。所以,请大家就两位诗人的语言向度、思想深度、精神探索、艺术追求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不要拘束。这种讨论会今年是第三次开了,第一次请了杨庆祥李宏伟徐钺戴潍娜等人,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是这个讨论会的优良传统。诗坛上一味赞扬的讨论会到处都是,而我们只想实事求是地读诗。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办刊,我们要贴近读者,倾听所有读者、一切爱好诗歌者的心声。
臧马(诗人):我有五、六年没读《诗刊》,从去年开始重新翻了一下,感觉真是不一样了。辰水的诗,朴实、平稳、生活化、带有寓言性,比较实在,但语言没什么创新,没有对自我的挖掘、突破。《乡下的菠菜》,写底层生活,倒也真实可感,但实在没什么新意。我记得*灿然对辰水评价很高,说没想到大陆有人写这么好。
胡桑(诗人,同济大学博士在读):他的诗没有拼凑的感觉,但是缺点还不少。这个人很完整,但是完整的向度有问题。他想去提炼、挖掘经验,但是经验的直接性不太够,整体向度有问题。他的诗其实出现了一些词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比如菠菜、早市,试图唤醒现实经验,但是整体还不到位,没有真正的感性和亲密度,整个抒情有点抽象。这是他的一个悖论:想变得直接,却成为抽象的抒情。《在精神病院》《宿命》,题目看上去让人挺期待,但没有提供尖锐至少是敏锐的东西,能让你对周围的现实对人的存在产生那种陌生感、震惊感。比如《在精神病院》,虽然很顺畅,但是有种顺其自然的滑行,词和经验和生活空间的摩擦、相互纠结、相互对抗,没有。《宿命》中那个句子,“多年以后/我还是那个与自己最陌生的人”。他写得很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和诗的效果有种断裂,诗中的自我还不够清晰。我觉得他是空间很多的,在这个方向上还可以提供一种更有力度的自我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不是独白,而是显著的自己的特点。他现在对现实想去触摸,但提炼得还不够。
唐不遇(诗人,《南都周刊》资深记者):辰水的诗我十年前就在《天涯》上读过,好像有一首是关于民工的,能记住题目说明我还有印象。后来没怎么看过,今天看这些,实际上,十年了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十年来没有太多进步。总体上他对底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