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怠慢不得。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患者家属,由于他们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太少,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对患者的诊治、康复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是什么?
行为的异常:患者的行为怪异,喜欢自娱自乐,让人无法理解;不明原因的发笑、四处乱跑;时常发呆、生活懒散等都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情感的变化:一个热情的人在患有精神分裂症后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亲朋好友漠不关心,疏远亲朋好友、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也丝毫不感兴趣。
睡眠的改变:患者有难以入睡、易被惊醒、做噩梦、失眠或者长睡不醒等症状。
语言表达异常:无法用言语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话语中完全没有重心。在谈话中说一些无关的谈话内容,使人无法理解。
性格改变: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在患有精神分裂症后会变得沉默寡言、拒绝沟通。总之会发生和患病前截然相反的性格。
敏感多疑:患病后,对待事情相当敏感,总认为别人要针对和伤害自己。从而发生不吃不喝的异常状态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治疗还需要重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精神病阴性症状的病人来说,主要是人格、情感反应、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障碍,因此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除继续采取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应特别注重心理治疗,并充分配合工作娱乐等方面的行为治疗,以及家庭治疗。
很多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同时家属会遇到有很多的误区,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这些误区。
误区一: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
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别于其他疾病,不少精神病人或家属仍寄希望于医生开药服用便能治好精神疾病,而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患者家属不愿意提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认为医生只要用药物就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殊不知,药物虽可缓解一些症状,但必须与心理治疗相配合才能发挥效能。
误区二:认为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也能解决问题
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一部分人却过分看重心理治疗的作用,他们认为病人所存在的障碍仅仅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因此不愿服用药物。这样势必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三: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一类的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在急性发展的时期,即使相对及时地接受治疗,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致需要2~4周。医生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躯体疾病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因此,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马上控制住病情。
有的患者家属求心切,对医生怀疑、指责,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更换医生。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就反复要求医生给病人换用某药。
用药有其规律,一般药物应用6~8周无效后,而且在足剂量的基础之上,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误区四:抗精神病药物吃两三个月就可以
家属应该配合医护人员,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如果经过系统治疗,确实效果不好,医生会及时地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因为药物本身具有两重性,既能治病,又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换药才安全。
有些患者家属急于求成,自作主张,擅自给患者加大药量或同时服用其他精神病药物,这就可能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使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