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的分类出现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同一种疾病可能会被归到不同的类别中。在公元前年左右,希波克拉底曾将精神疾病粗略地分为了七类,其中以精神高涨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可能包含有目前我们熟知的精神分裂症(但也只是猜测)。同样,在公元年左右完稿的《阿维森纳医典》中也有着类似记载。与我们如今使用的分类方式不同,可能是由于上述两种疾病有着如精神高涨等相似症状,在当时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被归为同一种疾病。
以阿维森纳为图案的邮票从临床实际来看,这样的分类方法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举例来说,直到现在,精神疾病诊治中常存在“误诊不误治”的现象,即不同的精神疾病在某些阶段会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症状,在患者其他表现并不典型时,一定程度上会使精神医生无法准确鉴别诊断。但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针对于临床症状,即使疾病不同,针对症状进行的治疗往往有效,因此也能够起到改善或缓解的作用。
历史上关于精神分裂症(当时还不知道是精神分裂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年的病例报告中。一位名叫詹姆斯·蒂利·马修斯(JamesTillyMatthews)的患者认为有一种“空气织布机”(airloom)控制着他,甚至能够详尽地解释它操控自己的“工作原理”,似乎是真实存在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器“控制”他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和社会关系,能够与他的亲身经历相对应。马修斯还经常被幻觉折磨,会突然间大笑或者说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话。显然,这些症状很大程度上符合当前对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的描述。
患者马修斯认为存在“空气织布机”年,法国心理学家尼迪克特·莫雷尔(BénédictMorel)将患者长期精神失常的状态称为早发性痴呆(法语démenceprécoce)。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珀林(EmilKraepelin)在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时,将具有“孤独、幻觉和意志障碍”表现的疾病归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praecox),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区分开来。由于早发性痴呆并非都会发展成痴呆,克雷珀林的学生——厄根·布洛伊勒(EugenBleuler)于年开始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取代“早发性痴呆”命名这种疾病。其本意是为了描述患者在人格、思维、记忆和感知间的相互分离,但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因大众“望文生义”,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难摆脱被污名化的境遇。后来,另一位精神病学家库尔特·施奈德(KurtSchneider)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进行了分类,列举出一系列“一级症状”,包括被控制妄想,思维化声(听到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可以听到的声音)、评论性幻听、思维插入(感觉某些思想是由无形力量强行插入,并非自己产生)等,将其作为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疾病鉴别的依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