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抑郁症正成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纳入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社会歧视?
最近北京已经进入天高气爽的秋,天空、彩虹、光线、云、风、凉爽的清晨、盛大的傍晚,都像年在补偿我们破碎的心,和失去的时间。
疫情的余震不断显现,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情绪低谷之中——
最近网上又格外渲染“35岁以后容易终身失业”的情绪,焦虑贩卖的尤为精准,直指那些被榨干剩余价值惨遭企业抛弃的中年人。人到中年的焦虑,并非危言耸听。职场上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所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
*PhotoByZhihu
在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群体中,近三成有抑郁风险。和10年前相比,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在看似舒缓的校园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升高,大一和大三尤其是高发期。
脱口秀大会有一场“保持联系,保持距离”的主题赛,很多人选择了“社交恐惧”这个角度。有个选手叫赵有成,他说他很想聊好这个话题。因为他没有朋友,是真正的社恐,对这个话题深有体悟、感触良多。但他看到前两个表现出色、引起全场爆笑的选手,颇有些懊恼地说:他们根本不是社恐,他们很会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们。他无法把自己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变成段子讲出来,所以,他选择回避硬凑梗,结果不好笑。
有一则新闻:一个少年在网上发了自己抑郁、想要寻求解脱的信息,被人看到后立刻报了警。警察赶到后,了解到他的父母就在一墙之隔,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儿子心中原来埋藏着这么多痛苦。
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把问题都藏在心里,身边人一无所知……在所有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努力找到距离和分寸的平衡点,不冒犯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开门可以迎接世界,关门可以拥抱自己。
*PhotoByPixabay
调查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
世卫组织曾经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社会第二大疾病,年升至首位。而据其去年的数据,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人群约万,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在15-30岁的年轻人中,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的第二大诱因。
生活对我们投下的阴影,并不是我们足够坦诚了,就能交待得云淡风轻。
很多大道理把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归进了“缺乏安全感、不够真诚”的范畴里,但事实是,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决定了他的光明与黑暗。
自杀,和抑郁密不可分,而抑郁,它以很多种形态,发生在我们每个人之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警惕这个无形的杀手,抑郁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抑郁情绪≠抑郁症。
01.
我真的有抑郁症吗?
与抑郁症的高发率和危害性不匹配的,正是抑郁症的识别率和治疗率一直都很低。就算是被识别的患者,通常也不是第一时间就医。
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琦介绍了专业医生是如何进行抑郁症诊断的。
-1.情绪低落、沮丧、压抑等。
-2.兴趣下降或愉快感缺乏,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高兴不起来。
-3.精力不足,常常感到疲惫。
另外的一些常见症状有:
-4.注意力降低,无法专心做事;或者犹豫不决。
-5.精神运动性改变,表现为反应减慢或者增多。
-6.自我评价低,觉得自己很没用,自卑。
-7.无理由的自责,不恰当的对自己有罪责感。
-8.对未来的态度消极悲观,甚至出现想死、自杀的念头,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9.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时间过长。
-10.食欲改变,吃得太少或太多,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刘琦认为,如果你发觉自己出现了至少2条核心症状和2条常见症状,且该种状态达到2周以上、对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了很大影响,就可被诊断为“抑郁发作”。
*PhotoByPixabay
他介绍说,在抑郁发作的同时,患者经常会表现出诸多躯体不适,比如头疼、胸闷、心慌、消化系统不适、便秘、性欲减退等,这些症状也会造成患者长医院的其他科室,而无法得到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另外,焦虑和抑郁在大脑内是由同一个情绪环路控制的。所以,当抑郁发作时,70%的患者会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包括心理上的惶惶不安、恐惧紧张和躯体上的表现,如心慌、出汗、手抖、紧张性头痛、坐立不安等。
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经历抑郁心境,但抑郁心境并不等同于抑郁症。后者是一种心境上的障碍,前者虽然也会给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但是并不会损害个体的社会功能,影响程度没有后者严重,相对而言,也更容易恢复。
然而,长时间处于抑郁心境就可能发展为抑郁症,所以了解什么会造成抑郁心境以及如何摆脱它就至关重要。
02.
确诊抑郁症后,
如何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一天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知道:自杀可以预防。
「尽管取得了进展,但每40秒钟仍有一人死于自杀。每一死亡对于家人、朋友和同事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现在抑郁症的识别率仍然不足10%。除了病耻感和社会歧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误判是就诊率低的主要原因。
医院院长王刚也曾对媒体说:“目前的治疗最多能减少抑郁障碍所造成疾病负担的1/3,而有效的预防可以降低25%~50%的抑郁障碍发生。”识别和预防应该被进一步重视。
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分会去年完成的一项筛查,证实了学生、老人、孕产妇(怀孕起到产后1年)、患其他疾病者、白领和医护人员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PhotoBy北京医学会《北京市特定人群抑郁障碍筛查数据》
筛查范围:北京5所院校、12家医院、5个社区及其他途径
上述特定人群的抑郁筛查阳性率为9.62%-15.88%,焦虑筛查阳性率为15.25%-26.73%。
筛查阳性不等于诊断为这个疾病,从既往研究看,PHQ-9筛查为阳性的人,最终确诊抑郁症的比率约为80%。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医生会依照病情程度和患者特点来设计治疗方案。
但长期以来,抗抑郁药物在大众眼中相当神秘,对其副作用有所忌惮。
如今市面上正规的抑郁药都经过了安全论证,既不会影响大脑功能,也不会让服用者上瘾。它的副作用,主要是影响肠胃功能等,但其性质和程度,与其他药物的副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有调查称,80%左右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主要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现象。
在抑郁发作之后,有些患者不接受治疗也能自动缓解,这会让患者和家属误以为,抑郁发作只是自己“想不开”,抑郁是用不着治的,只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够克服。
不是每次抑郁发作都能自动缓解,而且抑郁带来的精神和躯体损害很明显,甚至危及生命。就算某一次抑郁发作自动缓解了,未来复发的可能也很大。而且就医越晚,治疗的难度也就越高。
而从鼓励有症状者主动就医,到确诊后系统治疗,单靠病人的意志力是很难保证的。这时,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尤为重要。有时,病人对着别人微笑的时候,恰恰是他沉重压抑的时候。
如果周围人能不带偏见地看待抑郁症,病人才能更好地接受患病的事实,并知道自己在被接纳。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活在压周围人的误解之中。
03.
青少年成为高发病群,
如何降低自杀风险?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我国平均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一个人自杀会对周围至少6个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其中有13.5万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同时有超过万人自杀未遂。
*PhotoBy6noble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升高,有两个重要原因:缺乏睡眠和沉迷社交媒体。
《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最近刊登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患焦虑和抑郁在内的心理问题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出60%;超过6小时的人,其患病风险增加78%。
微博
财经网对此做了个调查:“你每天刷社交媒体几个小时”。4万人参与,绝大多数人回答的是:“刷几个小时,不刷更抑郁”“醒着就刷,一直爽一直刷。”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六合心理研究中心与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专委会进行合作,研发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测评专用量表,针对16岁以上年龄段,可以全面筛查受测者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为其调整心理状态提供依据;若受测者的心理状态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测试,还可应用于以下四种场景:
1-员工入职心理体检
2-驾驶员心理普查
3-中高管理层领导选拔
4-员工职业倦怠
做完测试,你能够获得一份专属报告:
根据你的自身情况,困扰具体集中在哪些方面?情绪?认知?还是其他?
针对目前的心理困扰,现有的内心资源和支持系统是否足够支撑自愈?
如果想要保持心理健康,应该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心理能量的维护?
*PhotoByPixabay
写在最后:
无论你正在承受什么——或轻或重的抑郁、难以启齿的遭遇、显失不公的对待,你决定开口讲出来,寻求安慰和帮助,在任何时候都绝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这是你生而为人的权利。
这个世上并无感同身受这回事,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丰沛的同情心。
能被理解的人是幸运,但也总有一条自救的路,留给不被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