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脑洞问题:
如果你醒来后,发现自己被关进精神病院。无论你怎样辩解,都被当作精神疾病发作,护士将你牢牢拴在病床上。
你该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心理健康?把自己解救出来?
01
高学历“作死”
真实版“飞越疯人院”
大洋彼岸的某位心理学家,也有了这该死的好奇心,于是“作死”尝试。
年,大卫·罗森汉恩(DavidL.Rosenhan)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担任着授课工作。
但是授课之余,他突发奇想,潜入精神病院,度过了极度无趣的9天。
这9天的见闻,让他产生质疑:如果一大批健康人潜入,医院能发现多少人在“假装生病”?
罗森汉恩不只停留在“想想”,而是付之行动。
他咨询了相关的律师,询问了潜入的后果,避免“间谍们”真的无法顺利离开精神病院。
在一切阻拦都被排除后,他开始正式招募志愿者。
这种考验智商和演技的大型现实版“狼人杀”,当然是招募点能随机应变的人才靠谱。
最后,罗森汉恩确定了“3女5男”的高配置“作死小分队”。
这个队员阵容相当牛逼,光是心理学业界大佬就有4人:分别是3名心理学家和1名精神病专家。
除此之外的成员,也不乏社会精英: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
8人都是自愿参与,参与前身心非常健康。
为了成功“卧底”,罗森汉恩统一了8人的口径,并贴心附上了装病教程:
去拜访医生之前,连续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
见到医生后,让ta们声称自己有“幻听”——“有人一直在我耳边发出‘砰砰’的声音”——除此之外,一切行为如常。
大家觉得,这个阵容,这种设定,医院释放呢?
反正今晚的鸡腿,小点全压在四位心理学大佬身上了!
02
敌后作战
卧底小队的行动方针
经过漫长的训练,罗森汉恩将8位志愿者先后送进12家精神病院。
这些精神病院,有的颇具盛名,有的则是普通的公立病院。
按照大佬的教程,8位“患者”,1位被诊断为躁郁症,其余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暗号:一旦医生建议住院,ta们就告诉医生,自己的幻听症已经全部消失了!!(啊,对,就是这么牛逼。)
但是,ta们还是被送进了梦想中的精神病院,来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每位卧底在进入精神病院后,都要表现的与正常人无异。是的,吃喝拉撒,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人来干。
唯一看起来不太像正常人的行径,就是需要每天把自己的经历,记录在小本本上。
小本本绝对不能被医生发现,一定要隐秘记录情报,并在医生判定此“病人”心智恢复正常后随身带出,交给组织。
就这样,没有人知道自己具体要被关多长时间,在此期间ta们需要与真正的精神病患者朝夕相处。
如果医生给开了精神病药物,ta们都会偷偷扔进厕所冲走,没有人擅自服用。
一来是当时精神药物副作用很大;二来担心真吃了药物,有点什么不正常举动,那就真的百口莫辩了。
此时,8位勇敢的先锋spy们,把自己的“自由权”医院——只有判定为“康复”,ta们才有可能结束卧底生涯。
那么,8位智商与演技都卓越的选手们,究竟谁才能最快脱困?又耗时多短呢?
03
懂得都懂
“你是来暗访的吧!”
这场卧底行动,难度远低于最初的想象。
组织交代的“保护好小本本,记录每天经历”的任务,原以为要消耗大量脑部CPU。可没想到,真的实施起来毫无难度。
起初ta们非常隐秘地记录情报,但一段时间之后,卧底们发现医生根本不管这种记录行为。
护士只是在病例中每天写ta们“沉溺于写作”,且这一行为更加被印证“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不过,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有些残酷。
在病院,医护人员和患者是被隔离起来的。病人们被用玻璃围起来,而“玻璃观察室”外是医护人员们独立的生活区域——有浴室、有会议室、有食堂。
医护人员们出现整个“玻璃牢笼”的时间,不足办公时间的11.3%。
医护人员们,就在“玻璃牢笼”外观察着患者与卧底们。
“有时候连上个厕所都会有人看着”,一位志愿者描述道。
医生和护士经常毫不避讳地谈论患者的病情(认为精神病人都不会正常思考,所以毫不避讳),但是,却不愿意和患者们说话。
每日的对话,说完了“早上好,xx,今天你感觉怎么样”的例行询问,医护们恨不得立刻逃掉,根本不留病人们反馈的时间。
这种生活时间长了,志愿者们都感觉喘不过气来。
即便是ta们已经强调,自己已经听不到“砰砰砰”的幻听,ta们依然被安排了各种治疗——8个人共计被发放余片药丸。
Ta们最短被关了7天,最长则达到了52天,平均被关的时间为19天。
在此期间,竟没有一位医护人员发现“卧底”们根本没有精神疾病,且在出院时,卧底们的档案都被标注了“精神疾病恢复期”。
搞笑的是,最先识别“卧底”身份的,根本不是医生,而是病院的病友。卧底的病院之一,有名病人,其中35名都发现了卧底是装病。
“哎,兄弟,我知道你不是精神病,你不是记者就是编辑,是来我们精神病院来暗访的吧!”
04
别急
故事还有后续
在实验结束后,罗森汉恩对外公布了这场实验的结果。
他认为在这场荒唐闹剧的背后,是当时诊断标准的缺陷,引发了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labelling)指的是由刻板印象或偏见将别人贴上标签,例如文中的精神病人,并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误区。
自从卧底们进入精神病院的那一刻起,便被贴上了精神病人的标签,这些标签使得ta们无论做些什么,都被认为行为背后有精神疾病的影响。
一旦一个人被诊断反常,他所有的行为和特征都将被贴上相应的标签(Onceapersonisdesignatedabnormal,allofhisotherbehaviorsandcharacteristicsarecoloredbythatlabel)。——大卫·罗森汉恩
罗森汉恩认为,标签效应的背后是由于当时的诊断标准过于模糊导致。
在当时DSM-2中,精神分裂的描述与诊断标准包含:
以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特征性障碍为表现的疾病。有着干扰思维的特点。可能导致对现实的误解,有时会产生妄想和错觉。
产生幻觉,经常出现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矛盾的情绪变化,受限制的和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的丧失。
这种精神病的主要特征是外部依恋和兴趣的缓慢而隐蔽的减少,以及导致人际关系贫乏的冷漠和冷漠,并在较低的功能水平上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不像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分裂症、紧张症和偏执型那样严重精神病。
当时的精神诊断手册中,对于精神分裂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善。
其中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矛盾的情绪变化”,“外部依恋和兴趣减少”等更主观且空泛的内容,缺少明显的外部症状,持续时长等可衡量标准。
这使得当时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极易受标签效应影响。
05
不服气戏剧性的实验余波
罗森汉恩的实验和他的标签效应理论在《自然》杂志上一经发表,便引来了大量心理学家和精神机构的不满。
一家精神病院写了洋洋洒洒30页长文,批判罗森汉恩的理论,而且道理说得挺像是那么一回事:
“如果我先喝下1L血,挂个急诊,到医院就口吐鲜血。医护人员难道不会立刻给我做急诊吗?如果我因此就断定医学无法诊断出消化道疾病,这怕是难以信服。”
于是,这家精神病院向罗森汉恩下了封挑战书:“你再派卧底来,如果我能用诊断标准筛出来谁装病,就算你输。”
两者达成约定:罗森汉恩将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源源不断向此精神病院送去假病人,而这家精神病院则负责对假病人进行筛查。
3个月内,这个精神病院共会诊了名来访者。
院方精心筛选,确认罗森汉恩派来了41位卧底,以及42位疑似卧底名单。
当院方信心满满地交出答卷,罗恩汉森却表示:他一位卧底都没有派去。
从此,罗森汉恩声名大噪,而这家精神病院则名誉扫地。
由于标签效应的影响,院方自然而然地认为所有的来访者中必然有装病的卧底,带来的偏差便严重影响了诊断时的准确性。
罗森汉恩的实验使得美国精神病院的病人数量直接腰斩,减少了50%。
而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也因此重新审视诊断标准,出台了《精神病诊断手册》(DSM-3,)。
06
今天
诊断标准有何区别?
心理学史的古早时期,诊断标准中含有大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派内容——什么意思呢?就是含有大量“潜意识”等主观判断作为例证,缺少客观衡量标准。
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追溯创伤成因,确实有很大帮助。但是,显然更适用于心理咨询的范畴,而不是作为诊断标准与依据。
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开始重新撰写诊断标准,并于年出版了DSM-3,其中摒弃了绝大多数精神分析流派的诊断内容。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类似的荒诞事情并不少见,但现在这种荒诞已经难以复刻。
而这个规则,随着临床应用,不断规范化。
在当前最新版的DSM-5()中,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已经相当成熟,且分类更加细化。
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当前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早就不只是依赖患者自己的反馈,而是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检查人们身体上的变化,包括了fMRI,CT等先进的脑神经造影技术。
我们对器质性病变的溯源、了解更为透彻,误诊的情况已经少之又少。
如今,“如果我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中,要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呢?”这个问题已经不必担忧。
随着去标签化意识的增强,即使是误诊收容的病人也会被合理地再诊断并放出。
罗森汉恩的质疑精神,很大意义上推动了精神病诊断机制,与精神病院收容机制的进步。
他的研究帮助心理治疗,进入了更加科学且人道主义的新世代。
作者:赫智超图片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