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圆桌第四期
谈话速览
01|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区分
02|心理和精神问题有没有增长的趋势?
03|感觉心情不好就要找医生吗?
04|抑郁症的识别
05|关于疾病发展的过程
06|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
07|我能否从抑郁中恢复?
08|怎样接触并获得社工的帮助?
09|吃药到底管不管用?
10|对病人家属的支持
11|如何找到合适的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
12|推荐书籍与电影
嘉宾简介观点节录
*镇顺
医院副主任医师
30余年精神科临床经验
人是情感动物,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当受到环境、外界事物的影响会出现情绪的改变是很常见的,并不能认为情绪的变化就是得了病。严格地说抑郁、焦虑情绪改变持续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且严重程度明显影响了人的正常功能,才可以考虑做出疾病的诊断。每一类疾病的诊断都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赵烈
二级心理咨询师
南粤之声——FM.7特约心理嘉宾
在我个人的咨询经验当中,我会教来访者观察、管理自己的情绪,先把情绪安抚下来再去看自己的认知,要么认知发生改变,要么扩大认知。原来认知可能很狭窄,只认黑的,咨询后就会发生系统性变化,黑白灰也都可以了。
高文文
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总监
抑郁症患者有很多失去的经历,像失去一些重要的人,或者重要的角色,失去会让他对自我和外界有比较痛苦的体验。他会一直纠结于此,我们就会重塑这些事情对他的影响和意义,调整这些事情在他生命中的比重,让他能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从过去走出来。
刘阳
一个教员
病是要严肃对待的,但又不能过于严肃地对待。很多东西,能处理早就处理了,处理不了就想与之共处的办法,不要把不能处理的焦虑、痛苦和自责变成以后生活的额外负担。
本文稿约1.2万字,阅读需时25分钟。
花在深度阅读和思考上的时间永远值得。
谈话文稿
刘
今天的圆桌主题是心理和情绪问题,非常有幸请到三位资深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从业者。
第一位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粤之声-FM.7的特约心理嘉宾赵烈老师。
第二位是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镇顺老师,一位有30多年的精神科从业经验的资深精神科医生。
第三位是高文文老师,社工师,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执行总监。
非常有幸能够请到三位老师。这是我们的第4期圆桌,前几期我们谈了大学教育,谈了诗歌,又谈了记者。做圆桌的初衷是想谈大学教育,而之所以谈大学教育,是因为我发现在大学中间,有很多同学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问题,这是让我比较痛心的。
我有一些毕业的学生去了中小学工作,也发现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在我看来难以想象的精神、心理还有情绪的问题,所以我特别想做圆桌一起聊一聊。这个圆桌不一定能够立马解决什么问题,但至少我们的漫谈是一种启发,或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和心理支持。我觉得似乎解除一点点的疑惑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我想从一个惯常使用的问题开始,三位老师为什么会有兴趣参加这个话题的讨论?
赵
听了上次刘阳老师组织的大沙河三剑客的圆桌,关于大学生现状的主题我很有感触,也受益匪浅,里边一些关于心理的话题我当时就比较感兴趣。
平时我的来访者里有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父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成年人,但几乎没有大学生,所以我对这块有探索的需求。此外,不得不坦白的说,做我们这行有适当暴露自己的需要,助人自助,如果不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哪里,怎么能帮到别人。
*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学生或初入职场的人前来就诊,所以我觉得能跟大家一起讨论心理疾病、可以让大家对情绪的问题有所了解是很难得的机会。对精神科、心理科知识的传播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高
利康已经在社区做了20多年精神康复服务,我们发现抑郁或情绪病问题的人群越来越多,除了患病人群,家属也会有情绪方面的困扰,比如出现明显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强迫性的思维等。
医院和社区之间还没有良好的转介机制,病人出院后回到社区,社工经常都是单独面对精神障碍人士和他们的家庭,也想有机会跟大家谈谈我们在社区的发现,比如家庭、社会、社区这些不同系统在精神问题和精神健康上产生的作用。
刘
我本来想起标题“抑郁症情绪病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失序”,但好像太过于自我定位了,所以换成了“抑郁症情绪病和现代社会的精神失序”。
今天请到的有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也有社区的工作者。我作为外行的代表,其实有一个疑惑,就是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区分和分野是什么?
01
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区分
赵
用最直观的方式给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是心理问题,本人是知道自己的问题和状况的,但如果是精神问题,本人是不知道自己的状况的,也不会求助。
*
现代神经科学证明,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均由大脑调控,即人的意识、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以大脑的功能活动为基础的。正常的脑功能才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功能、或精神活动功能。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等于精神健康,心理疾病等于精神疾病。心理活动可分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正常心理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精神症状的心理活动。异常心理指有典型的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正常的心理包括三大功能:
1.保证人能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保障人能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保障人正常的反应、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正常心理之人的三大心理功能基本正常,但可能有时会出现轻度的不健康状态。即正常心理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以及部分可疑的神经症。这是在正常心理的范围内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比如某个人在持续较长时间的紧张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后,出现疲倦、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此时可能就处于一种不健康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
异常心理,就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即含精神病性症状的心理活动。这种状态的人可能出现感知觉、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异常。比如幻听、幻视是感知觉的异常。思维联想过程的异常,比如出现思维联想活动量、联想速度的异常,思维逻辑的异常、妄想、等等。
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统一性原则,指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存在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他可能会凭空的觉得周围有人给自己设陷阱,用各种方法谋害自己。有的病人凭空听到外界有很多声音在与自己说话,议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幻听。一个人凭空出现幻觉、妄想就是一种精神病性症状,即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不统一。
第二是协调性原则,指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也就是认知、情感、意识的统一。比如一个正常的人在遇到开心的事就会感到很愉快、很开心。但是如果一个情感倒错的病人他可能在听到不开心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很高兴,哈哈大笑。这就是认知与情感的不协调。
第三是稳定性原则,指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比如一个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他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思维活动增强,整天脑海中不断的涌现出大量的计划,言语增多,情感高涨,表现得很兴奋,整天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而在某一段时间内他可能会表现的情绪低落,言语减少,活动减少,思维迟钝。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
刘
高老师在一线的社会支持实践中间怎样区分它们?
高
看困扰对个人产生影响的程度大小。如果本人能够识别自身的症状、了解症状产生的原因、还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状态,虽然还是带有症状,我们还是会认为他的精神状况相对是稳定和好的,精神疾病和很多慢性疾病一样,许多病人可能一生都会带病生活。
但如果已经分不清现实世界,不能工作、学习、社交、正常摄入身体所需营养,就属于比较严重的精神混乱状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病。
02
心理或精神问题有没有增长的趋势?
刘
我感觉现在有精神或情绪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但我怀疑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这个病越来越突出,是不是以前也有很多人抑郁,只是没有被呈现出来。从大家手上掌握的数据或直接经验来讲,心理或精神问题有没有呈现增长的趋势?
赵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问题跟社会结构没有关系,而跟社会文化的关系更大一些。社会越关心心理健康话题,出现问题的人可能就越多。
从文化的角度讲,我们的内心是跟文化相呼应的,我们学的东西会变成我们内心的储藏。或者说,我的认知就是我学到东西的组成,我的社会行为就是我大脑认知投射出的东西,因为我的内心认知跟我的外部现实是相辅相成的。从个人角度讲是这样,从社会群体角度讲也是这样。
刘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是就不应该关心这个问题?
赵
不是这样的,是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心理学。大陆相比台湾和香港,心理学发展比较晚,与西方比就更晚,大概是80年代才发展起来,所以现在呈现的还是早期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具备识别伪科学的能力。
现在关于心理学的书籍特别多,互联网关于心理学的推文也特别多。大家喜欢看那些关乎原生家庭、关于攻击、关于本能的案例,想想最后我们揪住哪些东西不放了,学到了什么。把我们学到的东西跟现实对比讨论,或许科学的内容就呈现出来了。
*
临床上前来求医的病人确实有日渐增多的现象,这里边有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界对心理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疾病概念、诊断标准也逐渐在改变。近年的诊断比例比以前较为增加。
其二,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剧烈改变、生活压力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其三,精神卫生宣教工作的普及,提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的认识与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