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共读李辛先生的《儿童健康讲记》。昨天我们一起对「生病」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天的内容,则是教会我们在自己或家人遭遇疾病的时候,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一切问题的关键。
历史回顾
每一次生病,都是学习和反思的最好机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你还处在摸不到门路的阶段,那就把孩子每次生病和治疗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会帮助你建立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多记几次,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发现,仔细记录这些东西并且发邮件过来问我的人,刚开始平均一周或半个月就找我面诊一次,我跟他说不用老来,歇一歇,省点精力省点钱,但他还是要来。后来几个月来一次,再后来半年一年都看不到了,他学会了,不来了。
他学到了什么?他也不是对中医全懂了,他只是学会了观察,对日常的问题就有了观察、分辨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不慌张了。西医也认为,感冒或者某些常见病,即使不看病、不吃药,注意喝水、休息、饮食,过个六七天,自己也会好。我们的健康曲线和股市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安下心来,一边学习一边往前走,这样就很好。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这个规律呢?当它在中间值的时候,我们不用考虑它;当它发展的时候,就要小心一些,别再乱吃东西,比如冰淇淋、炸鸡腿、麻辣烫等,让身体好好休息,别看太多电脑、电视,健康曲线自己会调整;当它的发展已经不在你的认知和调节范围内的时候,你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我们大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知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中医学上,这就叫「本」和「标」。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虽然知道不是太好,但我们不理它,不动它,它自己会过去的;而有些事情则一定要出手,我们处理小孩子的健康问题也是一样。
病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病的标签。那就是病有诊断、有病名,比如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食物过敏、鼻甲肥大、白细胞减少等,这些都是现象、症状、暂时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标」。另一个是病背后的原因,即病人的体质,我们称之为「本」。在中医来看,能量不够、渠道堵塞、气机紊乱等等,往往是这些病背后的原因,因为发生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组合不同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病」。在这「本」之后呢,还有更深层的「本」,长期的饮食不当、不合理的作息、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情绪累积等等,就像洋葱,剥了一层,还有一层。
所有的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都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能够感到不舒服,至少说明我们的身体还有反应的能力,并且身体能正常接收到这个讯息,这一点对恢复健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这种情况,如果某人受到别人的欺负,第一种反应是麻木,不敢出声,一直退缩、忍让;第二种则会说:「你别太过分了!」哪种反应正常一点?应该是第二种比较正常吧。但有时候是稍微碰到了一下就大怒:「你干吗踩我的脚!」这个就过了。有反应是正常的;反应过大的时候,需要克制一下;反应不及的时候,让它起来一点,帮助身体把不需要的东西化掉。这是中医的作用。
但我们现在的很多治疗方法,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采取的其实是压制——不让它反应,表面上的「太平无事」。妈妈们还挺高兴,孩子吃了药马上不咳、不烧、不拉肚子了,马上就可以上课、上公园玩去了。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正常,把原本可以清出房间的垃圾都藏到了地毯下。
生病时出现的症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很大。但我们一般人的做法,只是看到和处理了表面的东西——症状。冰山下面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体质,中医称之为「本」。一个人体质很好,即使碰到感冒病*,一屋子人都病了,他也不一定会生病,即使感冒了也会很快痊愈。如果孩子体质强健,哪怕病后反应还挺激烈,只要适当控制就好,问题不会太大。
一个人体质不好,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反应;一种是没反应。体质不好,但还有反应,说明还有生命力,身体还有自己改善、修复、排*的动力。没反应往往意味着康复的希望渺茫。比如,小孩子刚开始两三个月发一次烧,妈妈给他治得太厉害了,最后变得半年、一年都不发烧,妈妈说:「幸好被我用药控制住了,连着三个礼拜一直输液,还喝了三个月的苦汤药,现在总算不发了。」好吗?不好!为什么?虽然症状(「标」)没有了,但是体质(「本」)呢?小孩的脸**的、瘦瘦的,精神不好。胃口也不好,过度的治疗把孩子的「本」给伤害了。
不管什么病,症状只是现象,而且会不断变化,或变好或变坏。人总是要生病的,不会生病的是木偶,人活着就会生病。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