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医生,非常高兴借着慕喜乐平台跟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今天我选择讲这个主题的原因是,就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当中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率还是很高。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目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平均要七年到十年才能得到确诊,高误诊率导致很多的丧失和损害,甚至导致最后愈后很差,带来治疗困难。无论是我们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民众,加强对双相抑郁的认识非常重要。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教,大家对抑郁障碍的认识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对双相抑郁的认识还相当不足。
所谓双相抑郁障碍,是指虽然目前是抑郁发作的状态,但是在以往曾经出现过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或者是混合发作的这样一组疾病。今天我就遇到一位患者,二十五六岁,经贸专业毕业的,但他不能去上班,只能待在家里,来就诊时表现为非常严重的抑郁发作,而且有自杀观念。问诊中发现他在高中阶段就有过抑郁状态,所以就很重视排查是不是双相障碍,因为抑郁发病年龄越早,越有可能是双相抑郁发作。经过仔细排查,最后发现,他的确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这位患者很多时候是抑郁状态伴有社交焦虑恐惧,比如他不能跟人有交结,他告诉我他的工作是搞创作写小说,我就问他写小说时的状态是怎么样的,结果发现,那个阶段,他不是抑郁的,而是有轻度的兴奋,他的思维非常活跃,创造性思维,考虑他是双相Ⅱ型情感障碍的患者。还有一位令我感到惋惜的女孩子,是在她去年高考前半年来的,她就读于我们当地的县城高级中学,成绩非常优秀,一年多前她出现抑郁,而且她的心境不稳定,医院,考虑她需要排查双相,因为她的发病比较早,在初二就有过抑郁发作,医院就诊之前,她虽然没有明显的亢奋或者精力旺盛,但是她心境非常不稳定,有时候容易激惹,考虑这个孩子很可能是个双相,只是不典型,但她妈妈觉得诊断太重了,不能接受,医院,医生按焦虑性抑郁治疗,给服一年的抗抑郁药,并结合了心理治疗,情绪一直不稳定,有几天特别能学习,反应能力特快,有时情绪一下掉下来,什么都学不进,不能坚持待在学校,偶有攻击打人的冲动,仔细询问近几个月有时有轻度兴奋,乐于助人,有时抑郁退宿,缺乏动力,明确是双相情感障碍,因着误诊,长期使用抗抑郁药,导致快速循环,花半年多时间,最后联合使用四种心境稳定剂,病情得到控制。
另外一个个案是我去年在疫情期间遇到的。中年男性,在外地诊断为复发性抑郁症,来的时候确实是重症抑郁状态,他吃过好多抗抑郁药,疗效不好,反复询问他以往发病前有没有轻躁狂的症状,一开始都问不出来,后来经过反复几次询问,了解到他在有一段时间做生意的时候,变得很活跃,很会交朋友,与平时性格不一样,那段时间生意做得也特别好,很有干劲,精力非常充沛,睡眠需要也少,与目前的症状是相反的。有时候要询问跟抑郁症状相反的情况,他们就会回忆起来,有的时候一次问不出来,需要反复多次地询问。
上面几个例子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能是带着很严重的抑郁状态来的,但我们还是要仔细地排查。不管患者就诊时是抑郁状态或者严重焦虑、或是抑郁焦虑共病混合状态来的,我们首先都要排除他是不是双相障碍。
误诊的危害很多时候,患者的状况,对照书上典型的症状不明显,但是他有一些变异的症状,这需要我们医生跟他反复讨论,才能够问出来。可见双相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有时候确实是困难的,在国外也有相应的研究。美国有80%的双相早期没有被正确的诊断,其中31%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因此,我们在接诊的时候,虽然很忙,也要给初诊的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哪怕第一次没明确,在第二次第三次的就诊当中,我们都需要来排查这个危害性极强的疾病。因为一旦被误诊,会造成很大伤害困难,就像我刚刚讲的女孩子,她如果早期确诊,采用心境稳定剂通常病情会较快得到控制,也不太会出现快速循环难治状态,不用休学再次参加高考。双相情感障碍一旦转成快速循环以后,一般很难再稳定下来,这位患者还是幸运的,尝试了许多心境稳定剂,最后还是稳定了下来。大部分的孩子到了快速循环,愈后就很差,这与因着没有早期识别,导致误诊和误用抗抑郁药,密切相关,危害是极其深刻的。所以我们对轻躁狂的认识,对双相抑郁的认识的加强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误诊的可能原因早期识别双相抑郁非常重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诊断。
一、医生方面我觉得我们医生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和经验还是不足的,对轻躁狂症状的复杂状况认识不足。特别是双相Ⅱ型中,轻躁狂的症状不典型,比如它有时候表现为心境恶劣,有时候表现为抑郁混合状态,患者可能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而是偏执任性,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有时父母会误以为是青春期的叛逆,实际上,他是轻躁狂,或者是混合状态。此外,双相障碍患者首次通常都是以抑郁的方式发病,而且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之后,才出现躁狂和轻躁狂。加之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很短,程度比较轻,很难以正常的心境或境遇性的变化来鉴别。比如,轻躁狂的诊断标准写着要持续四天,但临床遇到的可能才有一天或者半天,几天以后又来一次。如果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算不上双相,但事实上很可能已经构成双相障碍。所以,如果医生对双相障碍的各种症状没有足够的敏锐,没有详细的问诊和反复的考察,是很容易疏忽掉轻躁狂症状的。
二、患者方面患者有时会认同这种轻躁狂的症状,这种状态使他学习效率更高,感觉更好,他不会觉得这是异常的,因此他不会主动诉说。只有当医生反复有技巧地询问时,他们才会表述出来,他会说确实我学习的时候有时好像脑子变得聪明了,学习发挥特别好,学习效率特别高,特别有动力,跟目前的抑郁症状是相反的。此外,患者的家人也通常不会留意轻躁狂的症状,不会主动说。医生要反复地询问每个学年甚至每半年的状况,他们才会回忆出来。由于患者不主动表述,诊断的难度就加大了,加上医生本身不够重视,认识不足,没有详细地从各个侧面询问轻躁狂的这些症状,就很难诊断出来。
单相vs.双相我这里给大家大概看一下这张表格,这是单相与双相抑郁的对比。需要说明的是,单相与双相的区别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这个区分是让我们医生有个思路,心里有底,需要综合判断,作为患者或者家属,很难自行逐条分辨和鉴别,所以我们建议患者应先到精神科找成熟的医生作鉴别判断。
通常来说,双相抑郁比单相抑郁发作年龄更早,另外双相抑郁的遗传倾向更高,故作为医生的话,我们在家族的遗传方面要仔细的排查。据我的临床经验,三代家族中的人员不一定去看病,这很可能是因为对疾病的不认识,但你仔细询问,他们当中很可能有特殊的性格的人,比方说,很容易急躁,冲动打架,父亲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三代家族中,其中想一位可能就是一个心境障碍,或者是阈下躁郁症的患者。他们不一定去看病,所以有关家族的情况是要问得非常清楚,不应该只根据他们是否有被诊断过抑郁、躁郁,是否曾经看过精神科医生这样来判断,还需要更仔细地询问。通常的话,双相抑郁的遗传倾向高,我们对家族史的询问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双相障碍的患者往往不是内向的性格,而是增盛型的性格特征,或者是环形的性格特征,这在临床上是比较普遍的。
还有,双相抑郁的起病方式,比单相抑郁更急。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产后抑郁往往是双相抑郁多,因此也要先排除双相情感障碍。此外,双相抑郁在季节性的变化上更加突出。最后,当遇到多种抗抑郁药都无效的难治性抑郁的时候,也要积极排查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
DSM-5的相关更新DSM-5的诊断标准中,关于抑郁的诊断增加了混合特征的描写。有些是很典型的抑郁症,它里面偶尔有轻躁狂症状,但是没有达到双相诊断标准,于是就放入了抑郁症混合特征诊断中,这说明抑郁症中有一部分患者随时可以发展成为双相障碍。我认为这个分型的突破是非常好的,对于医生的诊断、用药和治疗方向上都起到提醒的作用。
在DSM-5中,双相障碍也有几个分型,特别是提出了混合特征。比如患者的标准,满足了重症抑郁发作,但是每天存在三个以上的轻躁狂症状:1情绪高涨,自尊心膨胀2更加健谈,话多,3思维活跃,4活动增多,危险行为增加,5睡眠需求减少。这就要考虑混合特征,这时原则上不能用抗抑郁药物。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些呢?这意味着一个人现在被诊断为抑郁症,有百分之20到30的可能性,在若干年后会发展成双相障碍。我曾经发现有个患者,经常去方便门诊配药,帕罗西汀服了好多年,变得易激惹,有攻击性,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凶斥医生砸东西,曾被诊断为焦虑性抑郁的患者,长期使用抗抑郁药,已经转成躁狂,他还没认识到,所以患者不能自己随便买药配药,而是要随访精神科医生。
鉴别双相的一些线索第一,双相情感障碍较单向抑郁发病年龄更早,首次发病往往在15岁左右,甚至更早。
第二,患者呈现发作性心境不稳定,病理性的情绪呈短暂发作,持续数小时或者一到两天,常常难以预测。一位抑郁患者如果有非常突出的心境不稳定,往往预示是双相。可能他抑郁的同时有很多两极性,比如对父母情感两极性,睡眠两极性,要么嗜睡,要么不睡,要么暴饮暴食,要么不吃,这些很可能预示着,它是双相障碍。
第三、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也易转成双相。
第四、如果有双相障碍患者的家族史是阳性的,有些家族里面有脾气很坏,很偏执的人,或者是爸爸有暴力,经常打妈妈的,有些有暴力,的亲人,很可能是躁郁症患者。
第五、抑郁同时伴有情感旺盛气质的或者环形情感气质的,那他的自然转躁或者接受抗抑郁药以后转躁率是非常高的。
第六、与欣快性的躁狂相比,烦闷性的躁狂更为常见。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焦虑沮丧、容易激惹、冲动,自控能力差,缺乏理智,活动性增高,思维过分活跃。这些症状往往在抑郁症状中间穿插,交杂在抑郁里面,容易误诊为激越性抑郁。激越性抑郁也是要排查,是不是躁郁症的患者。
第七、单相抑郁患者,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出现转向躁狂,也要按照双相情感障碍处理。
对于有上述这些现象的患者,不能随便用很重的抗抑郁药,如双受体的抗抑郁药,特别是三环类的抗抑郁药。我们在选药上,在用药方案上都要考量。哪怕患者现在没有被诊断为双相,我们需要尽量选择温和的抗抑郁药物,或者加一些心境稳定剂,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要考虑后面好几步,有上面这些特征的抑郁发作,心里要有个盘算,这个患者很有可能最后诊断是双相,因而在选药上处于中间状态,选择不转躁或转躁率低的药物,或者加一个有帮助的心境稳定剂。
一些建议针对医生问诊比较难的状况,我分享一个自己的办法,即在询问的时候用画曲线的方式帮助患者理解医生的提问。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各种状态,都不是一直线,是呈小波峰状,只是波峰的状态两极化不明显,基本趋于平稳,但抑郁是比正常低落程度更深,同样的,在询问有无精力旺盛,兴奋时,可以询问过去或最近有没有比正常状态小高峰更高的状态,用这样画曲线的方式,患者就容易理解医生的意思,便于患者做出自我状况的判断。
此外,医务人员可以使用轻躁狂HCL-32量表,一条一条详细地进行询问,排查轻躁狂的症状。患者或者家属也可以对这个量表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进行主动的告知。特别是青少年患者的家属,有些青少年在轻躁狂时,自我不能觉察,家人可能发现,比如感觉到“孩子变了”,好像对父母特别叛逆,跟以往的个性有所不同。家长捕捉到孩子明显的变化,由此提供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再者,有像慕喜乐这样的平台,面向大众提供科普文章和科普宣教,帮助患者去了解相关知识,再来与医生讨论,会有积极帮助。
总体上来说,作为医生所要努力的就是,我们采集病史的时候要非常仔细,特别对这些症状,轻躁狂的症状,非常详细地去考察,询问,他的既往史、他的治疗史、抗抑郁药物使用以后的疗效情况,他的病程发作是怎么样的,还有他的家族史非常重要。双相障碍在早期识别的关键是对轻躁狂发作的重视和识别。另外呢,我们需要家属的配合,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信任你,能够非常深的交流,把自己内在一些变化的症状,所有的问题能够讲出来。
青少年患了双相障碍以后,有些家长很害怕,不能面对诊断结果,这是很可以理解的,有些家长不能接受,有医院,先去做心理咨询。事实是,单相的轻中度抑郁可能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通过一些成熟的心理咨询,是能够缓解。然而,双相的障碍,哪怕双相的抑郁,药物治疗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一类是生物因素为主的疾病。双相的抑郁还是必须要在用药基础上再结合心理治疗比较好。另外,做心理治疗之前,必须要有成熟的精神科医生做精神检查评估,有时候一次评估还不够,需要经过医生多次的随访评估,哪怕已经在开展心理治疗了,还是要定期到精神科医生那里做随访评估。作为医生,我们面对很多病人,有时会出现判断困难,那就需要病例讨论,几位医生一起讨论,个案的督导是非常重要的。
家属提供反馈的情况信息也非常重要。有时孩子他自己来看病,有时候家长单独提供,这两方面的信息都是要重要的,都需要。孩子有时否认一些症状,但是家长察到了,可以提供。有时候,我们家人父母没有认识到,但是孩子自己来了。对青少年的治疗,很需要家庭的访谈。
此外,我觉得无论抑郁还是双相,我们大家都需要重视自己的治疗。只有我们自己情绪稳定了,才能带给下一代健康。另外,我们要尽早、及时地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减少他的学业压力,比如不要让孩子经常做作业做到后半夜。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三代家族里有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患者,在基因缺陷的情况下再加上受到外在长期压力,孩子会容易发病。临床观察到家族里面有二位甚至几位先后发病的也不少,因此,如果家族史是阳性的,我们特别要留意保护我们的孩子。
我今天先谈到这些,以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交流双相障碍的诊断,治疗新进展,双相障碍复杂的临床表现,双相障碍的共病的情况。希望能够再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