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频听到身边人说些这样的话:“我这人吧,特别强迫。”
或是“别理那谁谁谁,他神经病,精神分裂。”
听在耳朵里,心里怎么都不大舒服。“强迫”“分裂”这样的词最初来源于对心理疾病的描述。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并不是大家口中所说的那么简单。今天决定做个科普(认真脸),看看大家有哪些对心理疾病的典型误读——当一种心理疾病被过度误读,对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就是个灾难。就从大家常听到的强迫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说起吧:1.强迫症典型误读:我平时挺强迫啊,肯定是强迫症。强迫症曾一度被当做调侃的对象,用它开玩笑似乎总是特别有意思。“我的强迫症特别严重,吃炸鸡的时候一定要配上可乐。”强迫症就像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给自己添了那么一点小个性,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在真正的强迫症患者找人倾诉时,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从小就有强迫症,哈哈,你也有强迫症啊?习惯就好。”这种时候,强迫症患者内心一定是崩溃的。用轻松的语气谈起强迫症,本身就是一种误读。真正的强迫症到底是什么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强迫及相关障碍被单分一个单元,其中包括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拔毛癖(拔毛障碍),抓痕(皮肤搔抓)障碍等。强迫症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患者因此非常痛苦却无法摆脱。这和调侃中提到的那些小小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完全不同。它们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患者会在它们身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每天至少在1小时以上。不仅如此,它们会极大地妨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妨碍患者与他人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可见,强迫症一般都非常严重,健康的我们很难真正体会他们的痛苦。2.焦虑障碍典型误读:你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焦虑障碍是另外一个容易被人“小瞧”的障碍。生活这么累,肩上都有一堆担子,谁没焦虑过?
确实,正常焦虑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它甚至对我们有些“好处”,比如明天要考试,今天感到的焦虑就可以帮我们更努力地准备。正常的焦虑是一种有用的情绪,它是一种情感表现,一种当人们面对潜在或真实的危险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这些焦虑往往因一定原因引起(考试、就业等),一般是可以理解的、适度的。可一旦谈起焦虑障碍,我们可能就不能对它这么轻视了。成年人中常见的病理性焦虑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社交焦虑症、广场恐惧症、特殊恐惧症、惊恐障碍。所谓的病理性焦虑包括这些特点:无明确致焦虑因素,致焦虑因素和反应不相称,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过长。这已经和正常的焦虑完全不同了。焦虑障碍不仅是慢性疾病,容易复发,而且非常容易和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共病。如果你感觉自己出现焦虑障碍,千万别小瞧它。3.精神分裂症典型误读:分裂?分裂成了几个人格啊?听到“分裂”两个字,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人格分裂。
这概念大家太熟悉了。毕竟这类精神疾病戏剧性非常强,从电影到小说到电视剧,都很喜欢选择这个题材创作。
但是,精神分裂症却和分裂的人格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需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多重人格障碍”,二是“精神分裂症”。那么精神分裂症又是什么呢?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病的范畴,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类。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与“多重人格”是非常不一样的,它的主要症状包括思维联想散漫、妄想、异己体验、幻听、情感淡漠、紧张症等。具体来说就是,患者会言语紊乱,思维奔逸,有各种妄想(比如被害妄想),也会幻听,听见别人在议论自己,命令自己等等,甚至有时会产生视幻觉。所以,精神分裂症虽然严重,但是患者并没有“分裂”成很多人格。最后想说:常常被误解的心理/精神疾病,除了这三个,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自闭症,根本就不是“不喜欢和别人来往”这么简单,也不是什么“天才病”,而是很严重的一种先天性障碍。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往往背负着社会的许多不理解。幸好,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心理疾病。许多借用心理疾病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媒体,也有了更多对心理疾病更准确的描绘。不滥用心理疾病的名称,就是对心理疾病患者的一种尊重啊。(文章源于网络,仅供医学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