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王晶)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下,情绪管理作为现代慢性病防治中自我管理重要内容的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健康服务,到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人们所面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战争、感染和饥饿为主导的病因,逐渐演变为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频繁而不确定产生的交际压力和竞争恐慌等人为因素所主导的病因。”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春勇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采访。
福建省福州市,一家书店里的图书学科分类:情绪管理(图片来源:CFP)
患者的不良情绪是疾病发病的早期征兆
如今,在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数人学习、生活、工作的节奏也随之变快。王春勇表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常常被忽视。在临床中,越来越多患者的病情受到更多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很多疾病,释放了负面情绪,就会好转得快起来。”这是从业多年、专攻于中医内科消化的王春勇最直接的感受。
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中医首部叙事医学专著《情绪管理与健康》,揭示疾病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作为新书作者与专业医生,王春勇一直秉持一个观点,患者的健康,在强大的技术给予生理的支持以外,还需要人文关怀、文化滋养,得到社会与心理的支持,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弹性,维护健康。“医生要治病,也要治心。”他说。
近年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医疗服务从疾病防治转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常务副主任、医院公事部主任马宁称,从实践来看,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共患的机率很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有关方面应该向全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及时灌输自我情绪管理的理念和技能。
结合日常病例,王春勇说:“我们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是疾病发病的早期征兆,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借鉴和依据,也是患者内心的真实诉求和渴望,还是医生给予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