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本刊精选浅论古今木通与通草
TUhjnbcbe - 2021/9/7 21:37:00
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m.39.net/pf/a_4558579.html

TCMandDialectics

中医学与辩证法

浅论古今木通与通草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5+3)一体化级2班李芳源

:木通和通草是现今临床的常用常见药物。在经典方剂中也有运用,张机的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病条辨》的三仁汤、二加减正气散等方剂中均包含通草。根据《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从形态、性味方面的描述,后世一些医家提出《伤寒论》中的通草应为今日理解之木通。到明清时期,这一观点被大多数医家所接受。现代医家如祝之友等人于临床中亦将古代经方中的通草变换为木通来应用。

:木通通草药物变迁

正文

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外来生物的种植、信息的不流通和书籍的流失等原因,许多古书中的药物名称与现今临床所使用的药物常用名称不相对应。因此,后代医家对古代方剂中药物应用的研究的过程,不可不加思考而用之,更不能因为其权威性而“不敢摘破”。正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说:“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医家运用“通草”为病人治病从距今两千年的医疗文献就有记载,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其中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剂中均包含通草。但随着本草资料的健全,许多医家发现古今通草实为同名异物也。

1现代木通与通草之鉴别

今之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性味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侧重于血分的通、利。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的作用,可以治疗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等疾病。

今之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性味甘、淡,微寒,归肺、胃经。侧重于渗、利。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产后乳汁不下等疾病。

二者的性味归经、入药部位、功效主治都不相同,不可混淆,而这些不同点也正是用来区分较早医书中通草和木通差异的根据。比如二者虽都有治疗乳汁不下和淋证的作用,但是作用机制同。《本草求真》将木通列于泻湿类,用以治心热水闭;而将通草列为渗湿类,取其甘平清胆,使水缓渗。临床上如有乳汁蓄积,排泄不畅,见乳房肿胀硬痛,为乳络不通所致,其证属实。治宜选用峻急之品,速通其络,加强排乳功效,木通之苦泄最为适宜。而虚症缺乳见乳房柔软不起,乳汁生成不足,治宜补气血增汁液的同时,加以通草之淡渗,加强乳汁的分泌,使乳汁渐多而乳房自起。[1]对于实证为主的证型,可以在配伍中选择木通这种有攻伐之势的药物;久病体虚或素体虚损,则应该选择甘缓淡渗的通草,以达到驱邪不伤证的效果。

因此虽然木通和通草都有治疗淋证和乳汁缺少等病症的功效,但是木通偏猛,主泻湿,有“攻伐”之势,故而体弱者在应用木通时应多加思考。而通草偏缓,主渗湿,缓缓而治病,无“攻伐”之虑。二者药性截然不同,临床需加以区别的选择应用。

2木通、通草之考察探究

《神农本草经》云:“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由此可以推测代之通草,并非今日所说的甘淡利湿的通草。虽然《神农本草经》并没有明确指出所记载的通草之形态,但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通草:“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两孔,两头皆空。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蓄藤茎。”此书中描写的通草与今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的形态相去甚远,因此当时所记载的通草应为现代意义的藤茎类的木通。陶弘景所处年份为公元-年,与《伤寒杂病论》问世时间只相隔两百余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此之前书中所著之通草为今日之木通。唐代《新修本草》则对当时的通草做出了更为详细的描写:“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这种描述更加接近现代的木通。并且可以了解到不仅是仲景之书把木通称为通草,而是在唐宋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医书,将现代的木通记载为当时的通草。

在唐宋时期,部分医书已有了为木通正名的记载。《食性本草》首次将通草改为木通。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中首次出现木通之名:“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万年。主治五淋......”[2]并且有许多医家为了更好地区分通草和木通,对于现今通草在古代之称谓也做了调查研究。本草大家李时珍指出:“通草即今所谓通脱木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3]

因此笔者认为唐宋时期即为医家认识和区分应用木通和通草的分界线,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中所记载的通草大多数为现今的木通,而通脱木大多数即为今之通草。唐宋以后的大多文献中木通和通草和今之称谓相同。

3古代经方中的木通与通草举隅

唐宋以前著作,如《伤寒论》中对当归四逆汤的描述,包含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适用于阴血不足,寒凝经络,阳气被遏的血虚寒厥之证候。“通利九窍血脉关节”的木通正好可通过其走窜攻伐的峻烈之性,使经脉通则寒祛阳气正常。此时若用偏于渗利之通草则无法对证。“然而当今所称的通草,只能泄肺热助下降而利水,其性降中兼升,使胃气上达而下乳汁’根本就没有活血通脉之功。”[4]因此,笔者推断仲景书中所提及的通草及为今之木通。

唐宋以后著作,如《温病条辨》中对三仁汤的描述: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厚朴、半夏、竹叶。此方用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治疗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此病症如薛雪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若用木通则攻伐太过,湿性犹存而亡津液。因此要缓缓攻之,选用通草甘寒淡渗,缓缓化湿,使驱邪而不伤证。

4小结

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一些药物的称谓发生了变化。根据本草著作的文字记载和一些古代医家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唐宋以前,古人习惯把现代意义上的木通称为通草,将现代意义上的通脱木称为木通,如《伤寒杂病论》中的当归四逆汤等方剂中的通草即为木通。唐宋以后,大多数医家使用的木通和通草的称呼和现代的定义大致相同,如《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中的通草与现代通草无二。因此后世医家在学习、研究、探索讨论较早时期医书时要了解相关医药沿革历史,要保持批判的态度,通过查询文献等方式来思考古书之药的功效在方中是否合适,从而更好的为临床、科研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贾辉,杜丽萍,彭天虞,木通,通草功效差异琐谈[J].黑龙江中医药,(5):.袁野,王良,仲景方中通草的正品研究[J].吉林中医药,,6(33):-.于仲经,当归四逆汤中通草应用识误[J].浙江中医杂志,,(4):.毛良知,当归四逆汤”通草”释疑[J].四川中医,,(7):6

中医学与辩证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刊精选浅论古今木通与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