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饮片(三叶木通)
说到木通,就得先翻翻中药被黑的老*历。
回到世纪交替的前后几年,十大药害事件之一的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也称龙胆泻肝丸事件或关木通事件)正在持续发酵。
当时关木通上位代替木通进行药用,国内外一些患者因长期服用含有关木通的中成药,接连被查出肾脏损害疾病。
研究表明致病原因是其中所含成分马兜铃酸,马兜铃酸有较强*性,会对肾脏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皆因其害打入天牢,据此掀起了一场中药学术争论的腥风血雨。
关木通饮片
关木通被封杀后,传统用药木通的官方地位得到恢复,但是被愤怒裹挟的人们也将手中的菜叶子和烂鸡蛋砸到了木通头上。
木通委屈巴巴地说:“关我什么事啊,人家本本分分做药,早些年没个名分如今还要收烂摊子,好惨一味中药呀!”
早年寂寂无名的治水功臣确实,运气不大好的背锅侠木通,早年还真是有实无名。
木通药材的的使用历史悠久,是降火利水的常用中药,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之功。
凭着“上能清心经之火,下能泄小肠之热,兼能入血分”的高超武艺打下了今朝的一片江山,可是在唐代之前的本草记录里,却没有木通的姓名。
其实关于木通的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当时被称为“通草”。
而木通一名始见于唐代《药性论》。
既然早先书上写的是通草,凭什么说是木通呢?而且我们现在的所称的药材通草也能清热通利啊。
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态描述,我们确实不能据《本经》记载判断其中“通草”就是指我们现在所用木通。
不过稍晚于《本经》的《吴普本草》对“通草”记载有“叶青蔓延”的描述。
后又有陶弘景在线打call。
其形态描述可知该“通草”并非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草。
通草原植物(通脱木)
据唐《新修本草》对其形态描述可判定该药材原植物应为木通科的五叶木通。
根据此处描述的产地分布和形态特征来看,前人所言的“通草”原植物为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及其变种白木通。
三叶木通
据此记载我们可推测历代的本草书中收载的出于《神农本草经》的通草实际上是现在的药材木通。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中药界大V李时珍的肯定。
时珍大大也说了,现在的通草(五加科植物通脱木)此前一直以“通脱木”命名,更名为通草是唐代的《本草拾遗》之后的事了。
在历代本草文献中,木通在“通草”与“木通”两个用名间反复横跳不止,通草这一药材也是时而“通草”时而“通脱木”,直接导致了临床用方中遇到“通草”就让人不得斟酌几番。
张仲景《伤寒论》中一名方当归四逆汤其中就有“通草”一药,谢宗万老师认为根据木通的药名沿革来看,张仲景写的“通草”必然是指木通。
俺师父则以为不然,通草也有通利之功,能起到四逆汤中所需该药材通经络的功效。
作为一只菜鸡,遇到这种神仙打架的事情,也只能袖手旁观啦~
历代本草对木通记载的混乱情况,加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引起了长期的名实混淆,使得木通用药成了一笔糊涂账,其药用品种的变化,也一样让人疯狂挠头。
木通药用品种的糊涂账药用品种变迁常有,替代品作孽不常有。
现下使用的版《中国药典》规定,药材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
还有一相似用药,名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也作为木通药材使用。
川木通饮片
通常认为历代所用木通药材多为木通科植物。
木通科、毛茛科和马兜铃三科为主的三种木通都登上过历史的舞台,木通科木通药材名称为木通,毛茛科木通为川木通,马兜铃科木通为关木通。
《中国药典》版将木通、川木通、关木通共同载入,但由于木通科木通产量低,药材稀缺,出于对药材市场现状的考虑,年后各版药典均将木通除去,仅收录川木通和关木通。
木通、川木通和关木通药用功效相似,在药典为三位都亮绿灯期间,临床应用上处于用药不一的混用状态。
马兜铃酸事件事发后,群众一片哗然,用药治病反而没命?木通这药还能用吗?
现在有些医生为了避嫌,在处方中几乎不会开到木通。
在需要用到木通的情况下,也多用川木通代替,有的医生会在处方中写明“川木通”,也存在医生写木通而药房受药材资源限制采用川木通的情况。
不过有学者认为,虽然木通、关木通、川木通临床功效相似,但其实存在较大差异。(因为篇幅原因,小真真就不展开讲了,如果有兴趣,咱们私下讨论)
木通饮片(三叶木通)
川木通饮片
关木通饮片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