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3万字成果汇编全国精神疾病领域专家论文学
TUhjnbcbe - 2021/8/18 0:26:00
白癜风饮食禁忌 http://m.39.net/pf/a_4924134.html

近日,全国精神疾病相关领域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年2月)发布。本排名是基于"全球学者库"的海量论文数据,针对精神疾病领域,广泛采集中国学者在海外发表的相关论文,建立基于论文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然后计算每位学者每篇论文的得分,将其全部论文累加获得每位学者的总积分,按总积分由高到低排序得到百强排名。其中,中科院心理所的陈楚侨和张向阳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二名。

编辑部小编整理近几年心理所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研究进展,大部分的研究来自于陈楚侨和张向阳团队。一起来学习吧!

01陈楚侨研究组在AutismResearch发表文章揭示视听时间整合窗在分裂型特质和孤独症特质人群中的脑机制研究组在位大学生中考察视听时间整合窗和分裂型特质、孤独症特质的相关关系,并采集静息态磁功能成像的数据,初步探讨与视听时间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功能连接模式。研究结果发现,觉察视听信息时间错位的能力,并不受不同水平的分裂型特质和孤独症特质的影响。与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颞上皮层与左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越强,左侧小脑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越弱,言语的视听时间整合窗越小,即视听不同步觉察敏感度越高。而对于非言语视听刺激的时间整合能力,左侧颞上回和右侧颞下回的功能连接越强,非言语视听时间整合窗越大。该研究首次同时考察了视听时间整合能力与两种亚临床特质(分裂型特质、孤独症特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初步揭示了视听时间窗的脑机制,发现负责感觉整合、时间加工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是时间整合窗个体差异背后的脑机制。02

张向阳研究组的魏高峡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在HumanBrainMapping发文章

他们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成员进行了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以及抑郁症状的评估

研究结果发现,伴发抑郁患者在左侧扣带回峡部表面积以及同一脑区的灰质体积上出现显著增大,且这些异常增大的脑区能够预测其临床的抑郁症状。该结果提示,扣带回的结构异常现象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症状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标记,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疾病的独立诊断识别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3

张向阳研究组的王杰思助理研究员在《精神病学研究杂志》(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发表文章

发现IL-10和COMT基因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上的交互影响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是多巴胺的降解酶,是多巴胺在脑内主要调控途径之一,在前额皮质区域尤其重要,因此被认为其功能与认知功能关系非常密切。COMT在人群中有一个常见的单碱基多态性(SNP)位点ValMet(rs),该位点使得COMT蛋白会出现两种类型,在第个氨基酸是缬氨酸的Val型或者是甲硫氨酸的Met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亚洲大约40%的人群携带Met型基因。有一些研究表明,携带Met型的人群往往有更高的多巴胺水平,因而也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较低以及治疗效果较好。

白介素10(IL-10)是一类抗炎性细胞因子,可以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因此被认为是一类保护性因子。IL-10也具有一个常见的SNP位点-A/C(rs)。已有研究表明,携带A型位点的个体具有更高的IL-10水平,因此炎性水平更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较低,即使患病,认知功能也会更好一些。以上两个遗传位点都与认知功能及精神分裂症有关,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合并考虑到以上两个来自不同系统的遗传位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张向阳研究组的助理研究员王杰思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性研究。该研究招募了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名健康对照者,对其COMTValMet和IL-10-A/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使用了神经心理状态评定量表(RBANS)评定其多方面的认知能力。研究结果发现,以上两个遗传位点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多种认知功能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其作用的方向是相互依赖的,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之中。举例来说,以往研究认为IL-10A型基因的携带者具有更好认知功能,但是本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只在COMTVal型携带者中存在,而COMTMet型携带者中的IL-10A型基因携带者实际认知功能反而更差。对COMT的影响也是类似的,比如传统认为具有更高认知功能的Met型携带者,实际只当其同时具有IL-10C型基因时,才具有更好的认知功能;而如果其是携带的A型基因,则COMTMet型基因对认知功能就没有显著影响了(图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论是多巴胺系统还是炎性系统,其在认知功能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系统的平衡而不是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多巴胺越多,炎性水平越低,认知功能就越好。已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多巴胺水平和过低的炎性水平反而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由于炎性系统和多巴胺系统可以互相调节,因此该研究中的两个遗传位点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表现出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交互作用。该研究发现IL-10和COMT基因多态性在认知功能上存在相互作用,为多系统协同作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缺陷提供实例,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指导相关药物使用具有重要意义。04陈楚侨课题组在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发表文章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统合功能受损与其小脑激活减弱相关

神经软体症是指在运动协调、感觉统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轻微损伤,广泛见于分裂型特质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级家属等精神分裂症谱系群体。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软体症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来自脑结构研究的证据表明,神经软体症尤其是运动协调异常可能与皮层-丘脑-小脑-皮层环路异常,然而尚无针对精神分裂症谱系感觉统合异常的脑功能研究。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统合的脑功能机制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据此发现新的诊疗标靶。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空白,陈楚侨研究员带领其团队与其国际合作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实验记录了52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2名对照组、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的兄弟姐妹、以及56名健康同卵双生子与56名健康异卵双生子在完成感觉统合任务时的脑激活模式。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完成感觉统合任务时表现出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小脑激活与小脑内部功能连接,而小脑激活减弱也被发现于患者未患病的兄弟姐妹当中。此外,双生子研究还表明在完成感觉统合时的小脑激活具有显著的遗传度0.37。

结果提示,小脑激活减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谱系群体感觉统合异常的重要神经机制,并且该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而完成感觉统合任务时的小脑激活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谱系的内表型之一。

05

陈楚侨课题组在SchizophreniaResearch发表文章

揭示分裂型特质相关的大脑灰质结构变化特征

陈楚侨课题组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分裂性特质与潜在的脑功能连接尤其是默认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的适应性改变有关。但很少有研究提出与高分裂型特质相关的脑结构变化的证据,一些有限的相关研究仍局限于对脑白质变化的分析。随着影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采用结构协变的分析方法考察个体间脑灰质结构的共变特征。为了进一步考察高分裂型特质人群是否会表现出基于脑灰质体积测量的结构协变特征,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共招募了87位高分裂型特质个体和名健康对照进行大脑结构像扫描。研究表明,高分裂型特质个体主要表现出内侧前额叶皮层、纹状体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和结构协变的改变。进一步研究表明,高分裂型特质个体的左侧颞中极和右侧额上回的灰质体积与分裂型特质总分呈正相关。双侧小脑第9亚区的灰质体积与分裂型特质的认知-感知维度呈负相关,双侧纹状体体积与人际维度呈正相关,而双侧颞上极与紊乱维度呈正相关。综上,该研究结果强调了高分裂型特质个体重要的脑灰质结构变化特征。06陈楚侨课题组在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发表文章揭示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青少年的感觉处理模式陈楚侨研究组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健康青少年(98名)和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9名)的感觉反应敏感度,并考察其与临床症状、亚临床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过程中,所有被试完成了青少年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分裂型特质量表和孤独症特质量表。研究结果显示,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更高水平的感觉迟缓和感觉过敏,且这两种异常的感觉处理模式分别与临床的阴性和阳性症状相关联。相关分析指出,不论在健康对照组还是临床组,分裂型特质越高会伴有更多的异常感觉体验;有趣的是,这种相关关系的强度在两组人群中无显著差异。此外,该研究通过在回归分析中纳入分裂型特质和孤独症特质的交互项,发现高孤独症特质会进一步加强分裂型特质和异常感觉处理模式之间原有的正相关关系,提示分裂型特质和孤独症特质共存对异常感觉反应敏感度的加性效应。综上,该研究初步阐明了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信息处理模式,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发相关的感知觉干预训练以应用于临床治疗。07陈楚侨课题组在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发表文章揭示阴性分裂型特质与共情之间的关系共情(empathy)是个体推测他人内在感受的能力。日常生活中,这一能力对有效人际沟通以及和谐社会互动十分重要。共情可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affectiveempathy)涉及分享他人的情绪状态,即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而认知共情(cognitiveempathy)指推断他人情绪状态和意图的能力。现有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存在缺损。以往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相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共情的单一结构,鲜少区分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来考察共情。此外,目前研究大多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张向阳研究组分析颞上皮层和其它皮层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成功地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了个体化诊断,并预测抗精神病对每个病人的疗效。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交互信息(mutualinformation)和相关性方法计算出颞上皮层和其它皮层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同时通过静息态功能核磁(rs-fMRI)检测颞上皮层与其它皮层区之间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纳入38例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平均年龄28.3±10.1岁,同时纳入29例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27.7±7.8岁。采用结构化临床评估(SCID)确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所有病人采用固定剂量的单一利培酮治疗10周,剂量在第一周增加到3-6克/日,然后保持固定剂量至研究结束。采用PANSS量表在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症状。
  研究采用GE公司的3TMRI机器,对被试者进行结构扫描和静息态功能核磁扫描,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皮层重建、功能成像,采用DestrieuxAtlas提取每个脑区BOLD平均时间序列。共有68个脑区,互信息(MI)以及每对皮层间的区域时间序列BOLD信号的zero-lag相关,采用MATLAB工具包,以计算功能连接。另外采用MATLAB进行统计分析,对每对皮层区间的互信息和关联,应用t-检验比较病人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应用错误发现率(falsediscoveryrate,FDR)校正多次比较。进一步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检测互信息和皮层间的关联与PAN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不同皮层区相互配对的信号分析互信息,共检测了个连接,发现病人的互信息普遍降低,然而只有8个连接通过FDR验证,仍保持显著性(图1)。有意思的是,颞上皮层和背侧前额叶、扣带、颞叶及顶叶皮质区的互信息与PANSS阳性症状和幻觉相关,但这些显著性没有通过FDR多重验证。因为研究发现在8个低MI的连接中,有7个连接与颞上皮层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检测是否能通过这个互信息,确定单个病人的诊断。研究采用颞上皮层与其它皮层区之间的互信息作为输入参数,进入称为“支持向量机”(SVM)的机器学习算法,执行SVM分类,采用让一个出去(leave-one-out)的相互验证方法预测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研究模型能准确地确定一个患者是否是精神分裂症,准确度77.8%,灵敏度74.4,特异度82.8%(Table1A)。

在利培酮治疗10周后,研究者进一步随访病人。PANSS总分和三个分量表评分均显著性降低。以PANSS总分降低30%为好转标准,同时以皮层间功能连接的相关性组成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回归模型能预测PANSS总分降低的百分比(r=0.69;p0.0)。依据这个预测性的PANSS百分比降低,能预测88.0%的治疗好转病人,和76.9%的无效病人(平衡精确度82.5%)(Table1B)。

研究发现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颞上叶皮层功能连接异常降低。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把发自STC的功能连接输入到机器学习算法,成功地确定了每个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诊断,并预测对抗精神病的治疗效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来源于静息态功能MRI的功能连接资料,同时确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预测抗精神病药治疗病人的疗效的研究。

30陈楚侨课题组在SchizophreniaResearch发表文章发现情绪线索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前瞻记忆功能前瞻记忆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重要记忆,是指当个体遇到线索时能记得完成之前计划的任务,比如路过加油站时记得给车加油。一些临床群体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都存在前瞻记忆的缺损。前人研究表明,情绪信息可以促进认知加工,但少有研究考察情绪线索对临床群体前瞻记忆功能的潜在改善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共招募了4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22名抑郁症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这些被试完成了包含负性、正性和中性词语线索的前瞻记忆任务,要求被试在一个工作记忆任务中看到词语线索时记得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研究结果发现,正性和负性的情绪线索都可提高健康对照者的前瞻记忆表现。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前瞻记忆的缺损,且只有负性情绪线索对前瞻记忆表现有提升作用,正性线索对患者的前瞻记忆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不仅在注意和回溯性记忆上存在负性偏向,在指向未来的前瞻记忆上也存在负性偏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正性、中性、负性三种线索条件下都表现出前瞻记忆的缺损,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的缺损不仅局限于中性线索,情绪线索条件下的前瞻记忆也存在缺损。此外,只有那些对负性情绪线索唤醒度知觉正常的患者表现出了负性线索对前瞻记忆的促进作用,而在那些唤醒度知觉异常的患者中情绪线索对前瞻记忆则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唤醒度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情绪促进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提示,情绪线索不仅可以促进健康群体的前瞻记忆功能,也可以改善临床群体的前瞻记忆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情绪促进前瞻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31陈楚侨课题组在SchizophreniaBulletin发表文章发现精神分裂症高危群体情绪识别任务中的杏仁核功能连接异常

与注意、记忆等神经认知功能相比,社会认知涉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高级认知过程,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更为密切。年,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工作坊界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缺损的主要方面:心理理论、社会知觉、社会知识、归因偏差和情绪加工。其中情绪知觉,特别是对他人面孔表情的识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研究较多并且结果比较一致的领域。尽管已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面孔情绪加工缺损,例如行为研究发现患者识别面孔表情能力受损,脑成像研究也发现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等区域在进行面孔表情加工时存在异常的活动,但是对于该任务下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是否存在异常尚不清楚。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NACNLab)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脑成像研究,该研究在阴性分裂型特质群体中考察了面孔表情识别任务中的脑活动和功能连接的改变。研究招募了阴性分裂型特质高分被试34人,低分裂型特质对照组被试30人,被试均为大学生,根据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量表总分进行划分,并在脑扫描仪中完成了面孔情绪识别任务,该任务包括中性、愤怒、恐惧和快乐四种情绪图片,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片后判断面孔表情的效价并按键脑成像数据在预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组间比较发现,阴性分裂型特质高分组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杏仁核脑活动降低,特别表现在恐惧和中性条件时。另外,以杏仁核为种子点计算功能连接并进行组间比较发现,阴性分裂型特质高分组被试表现出右侧杏仁核与内侧前额叶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快乐和恐惧条件。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高危群体中存在面孔表情加工相关的杏仁核脑活动和功能连接异常;此外,本研究也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孔情绪加工异常不仅与相关脑区的活动有关,也可能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有密切联系,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验证。

32陈楚侨课题组在Progressin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Psychiatry和Neuropsychologia发表文章发现嗅觉功能减退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识别指标

已有充足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气味识别能力的减退。然而,气味识别能力减退能否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指标,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前人研究主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3万字成果汇编全国精神疾病领域专家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