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理论讨论班系列之
对精神病性转移的
分解的尝试
/01/13
讨论主题
关于“精神病的转移”词条的翻译*
译
者
何逸飞
校
订
刘 瑾
记录整理
刘忆非
参与者
霍大同、刘瑾、刘忆非、何逸飞、蔡丹等
__
*原文参考《精神分析词典》(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R.ChemamaB.Vandermersch,);译文刊于《精神分析研究》第六辑
译文节选
精神病的转移(三)
精神病中整个转移的制作由弗洛伊德最为专业的合作者们带来了直接的转变,荣格在早发性痴呆或精神分裂症领域的,以及卡尔·亚伯拉罕在躁郁症领域的。荣格提出的“情结”,功能层级,“集体神话”或原型元素的概念,让分析转向了一种神话学、心理学以及象征主义上的知识共享。且不论卡尔·亚伯拉罕的忠诚,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阶段理论占主导的精神病知识,这一理论中客体关系不断地复原为理想现实化客体,这是一种生殖的客体的关系;他的客体(概念)不同于拉康后来指出的弗洛伊德式客体。在《基于对精神紊乱的精神分析的一份力比多发展史大纲》中,卡尔·亚伯拉罕在提到在完美的客体爱和生殖组织的方向时表达了他的期望,在我们看来这个方向的工作方法在石祖性能指脱落的病人那里是悖论性的,却又在对精神病转移的理解中留下了持久的痕迹,如同在梅兰妮·克莱因学派*或北美精神分析传统中那样(Rosenfeld,Searles,Kernberg...)。想象性认同,共情,从幻觉*之类的精神病现象到简单的想象性补偿的同化,将转移推向治疗的“神经症化”,同时忽视了某些我们要强调的特征:
如果转移与精神病人投入到转移中的不基于隐喻的爱有关,就是说,精神病人正是如色情狂(→érotomanie)的最经常的出路一般,实在地爱;同样他也能实在地恨,因此就会有那些同样常见的侵入与迫害时刻。
转移总是根据不同的精神病分解为不同的侧面:石祖的迫害性返还,甚至疑病(妄想狂、变性现象),大彼者以巨大的吞噬或融合之口的形式出现(躁狂、激情精神病),主要是声音和目光的不加掩饰的客体的麇集(幻觉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
译者总结
何逸飞
精神病性转移,和之前讨论的转移一样,是一种分析者指向分析家的关系。在这次的翻译里强调的是精神病患者指向分析家的关系所具有的形式,我们把这个称作“精神病性转移”。对于精神病来说,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精神病患者工作其实是——特别是在一开始——有可能让他的精神病被“挑”起来,有可能他本来不是在一种严重的发作状态,但精神分析的工作反而让他进入到这种状态,也就是说这个工作是有风险的,弗洛伊德也强调过这一点。文本再往后提到了弗洛伊德的合作者、后继者们关于弗洛伊德时代所讨论的精神病转移理论有了一些转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是荣格和亚伯拉罕。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我们刚刚最后翻译的两点,第一个是关于精神病人“实在地去爱”、“实在地去恨”的说法;另一个点是说“这种精神病性的转移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实也就为治疗打开了一个缺口。
翻译文本的最后一点,说“转移总是找机会分解为不一样的特点”,这一部分讲了一个精神病的分类问题和它们的作用机理。第一种是讲了石祖的破坏性返还,提到了妄想狂性别转换和变性现象;第二种是大彼者以巨大的吞噬或融合之口的形式出现,提到了躁狂、激情精神病——但我不清楚这前后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三种是目光和声音的充斥,也就是幻听和幻视,他的说法是幻觉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
讨 论
01
大彼者的“吞噬之口”
刘瑾:文章最后第二点提到的“大彼者以巨大的吞噬或融合之口的形式出现”,在我自己接触到的情况里,好像多数都是跟母亲大彼者有关的想象或者妄想。
何逸飞:所以这个也让我想到荣格引用过的一个有关吞噬的母亲的神话。
刘忆非:那他后面提到的“躁狂”,是指在这种妄想的情况下他会表现出一种躁狂的症状吗?
刘瑾:我觉得不一定,只能说是先有了一个躁狂的症状,然后在对这个症状的试图解释中,去推测他的转移是跟大彼者有关的。
何逸飞:在一些具体的病例里,比如我以前实习的时候遇到的病人,是和今天这个文本的说法不一样的。比如当时一个病人被诊断出是精神分裂症,但他呈现出的问题却也是和母亲的关系,有一个“吞噬的母亲”的问题。这和今天这个文本有一些出入。
刘瑾:我觉得这里的说法并不是一个完全(唯一)对应的关系,只是对于某一类精神病人,在某一个时刻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转移。他这里没有阐述他为什么这样分类。
02
关于“不基于隐喻的爱”
蔡丹:文本里提到的这个“不基于隐喻的爱”,要怎么理解呢?
……
刘瑾:文本也用了“实在地爱”来解释,这个实在性可能就是涉及到身体的问题。或者在比如妄想狂那里,有一个除了(实在的)身体之外的“坚信”,认为某个观念是非常实在的,没有怀疑的。
霍大同:弗洛伊德和拉康是认为同一个结构出了(不同的)问题(才表现出神经症或者精神病)。但我认为是不同的两个结构,一个神经症的结构,一个精神病的结构。
……
刘忆非:可不可以说精神病人——特别是重症精神病人——是不能区分两者(内部思维和外部实在)的差别?对他来说可能“想到某事”就等同于“要做某事”。
霍大同:这是精神病的一个特征。比如幻听、幻视,他都是把内部的东西当作外部的东西。
刘忆非:那反过来说,他也就把他的观念当作就是要实现的事情?
霍大同:是的,就是外部的,需要行动的。
刘瑾:在精神病人那里,一个想法要化作一个行动,是不是也需要跨越某种东西?
霍大同:他很容易变成一个行动。神经症患者那里,内部想到的和外部世界是不同的,这很清楚。因此一个内部想到的事情,我要付诸实践的话,会有非常多的考虑。但一个精神病的层面来说,内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此一个观念变成一个行动没有什么障碍,很容易就跨过去了。
责任编辑:Jine
执行编辑:刘忆非
长按添加订阅
▽
成都精神分析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