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低头族”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对电子游戏上瘾的青少年、儿童。家长,你家孩子对电子游戏有上瘾的倾向吗?
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的第十一次修订本(年1月起正式生效),“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
“游戏障碍”列于“因滥用和成瘾行为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条目下“因成瘾行为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分类里,与*博成瘾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条目并列,编号为6C51。
如何判定“游戏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游戏精神障碍”的三大特征为:
无法自主控制玩游戏的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
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
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变得更为严重。致其行为模式已经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及职业等其他重要职能领域严重受损。
对此,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电子游戏上瘾行为不至于被列为精神疾病;还有人认为应该打击不正规的“戒网”中心。
那么,家长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少玩手机等电子产品,防止“电子游戏上瘾”呢?以下这几点供大家参考!
面对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的情况,很多父母采用批评、限制时间甚至是没收手机等方法,不过,这些沉迷行为还是反复出现,治标不治本。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和转移孩子注意力,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而且还可以运用到约束孩子的很多情况中。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往期推荐
编辑:李雪纯
来源:人民日报、小学数学、初中生家长
广东教育传媒,做您身边的教育资讯专家
嗯,我在看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