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提升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推动长效针剂临
TUhjnbcbe - 2021/7/6 18:07:00

17岁,正是备战高考的*金时刻。可就在这一关键时期,一位女孩陷入了精神阴霾——她自言自语,甚至幻想妈妈的“灵*”在控制自己的身体,她需要创造另一个虚拟“灵*”来对付自己的“妈妈”。

在距离高考仅有2个月,她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能够摧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可见的光明未来。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患者人数或达万。临床治疗中,患者对口服抗精神病药不依从的情况相当普遍。因患者中断治疗或自行减药而引起的病情复发已成为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的一大难点。

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减轻患者、家属及社会的照护负担,但既往上市的部分药物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如首次注射前3周须补充口服剂型、剂量调整不便等。

基于这一未满足的治疗需求,长期专注中枢神经领域的绿叶制药厚积薄发,其自主研发的精神分裂症新药——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瑞欣妥?)于年1月12日获批,为精神分裂症治疗“弹药库”增添了新武器。3月27日,瑞欣妥?正式在华上市。

(梅其一教授)

医院梅其一教授指出:“通俗来说,‘依从性’指的是患者能否正确执行医嘱,按照科学的方式治疗疾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长达数年。治疗的初期,也许患者还能坚持每天服药,但越往后,依从性越低;此外,患者会认为‘自己没病’、臆想、病耻感等各种原因也将导致依从性的降低。”

事实的确如此——50%-7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2年的随访期内存在服药依从性问题,而用药依从性低是疾病复发的重要原因。

(江开达教授)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指南提到,在没有维持治疗的情况下,60%-70%的患者将在1年之内复发,约90%的患者在2年之内复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江开达教授补充道,“《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目前疾病在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

依从性不佳所致复发危害深远,绝不仅仅是“住院次数又多了一次”。复发伴随着大脑的神经可塑性降低、灰质体积减小,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加剧病情的恶化。

(许秀峰教授)

昆明医院许秀峰教授指出,“一方面,复发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下降,抗精神病药的应答会减弱或延迟;另一方面,复发患者的功能呈不可逆性下降,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患者会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

开展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关键,也是决定患者预后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的核心因素。基于大量证据,国内外治疗指南均推荐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作为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策略。

(司天梅教授)

医院司天梅教授分享了一项针对大队列研究、比较长效针剂与口服药的荟萃分析数据,该荟萃分析共纳入了42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口服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可显著降低再住院率,并有助于改善不依从、弱监护以及有肇事肇祸倾向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

在我国,《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也明确指出,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相比于口服抗精神病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策略。

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刻,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也在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而是着眼于全面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助力患者回归社会。这意味着临床医生从开始的急性期治疗就要为患者考虑到全病程管理,首要实现目标症状逐渐缓解,其次顺利进入到维持治疗阶段,帮助患者功能水平的恢复。

基于这一治疗目标,许秀峰教授认为,长效针剂的应用场景可以发生转变,即从提高依从性和预防复发到全病程各阶段使用,长效针剂在急性期和维持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均呈现出好的疗效,有研究发现,首发患者尽早应用长效针剂可获得更佳的治疗预后。

对此,《共识》也明确指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可作为急性期和维持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线治疗策略;可用于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治疗。

作为《共识》撰写者及讨论者之一,司天梅教授也对长效针剂的适用人群进行了解读:除了用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外,可根据患者偏好,在治疗早期推荐使用长效针剂;对于急性期、维持期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也拥有比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蔡*教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蔡*教授强调了精神分裂症长程、规范、规律服药的重要性,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在诸多方面与治疗理念的变迁相契合,同时覆盖症状及功能的改善,有望更好地满足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治疗及康复的需求。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瑞欣妥?)不仅具有长效针剂的共性优势,且相比于其他长效针剂拥有一系列独到之处,有望更好地满足患者及医生的多维度需求。

每两周注射一次,提高患者依从性、便于临床随访

瑞欣妥?每两周肌肉注射一次,可显著改善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用药依从性问题。与口服制剂相比,瑞欣妥?的用药频率显著降低,可有效改善患者漏服、忘服的用药情况。

梅其一教授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不足,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升高。针对此问题,瑞欣妥?每两周给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同时,每两周给药既满足患者不用每日服药及保护隐私的需求,又有利于医生追踪患者的用药效果及病情转归,实现了用药依从性与临床机动性之间的平衡。

迅速达到稳定有效血药浓度,快速控制症状、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与口服药不同,瑞欣妥?不受胃肠道吸收及首过效应的影响,给药剂量更为精准,注射进入体内后活性成分持续缓慢释放,相比于口服药物缩小了血药浓度波峰与波谷的差异,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与另一种市售的长效针剂相比,瑞欣妥?通过改良药物释放方式,可以缩短初始的释药延迟期,首次注射给药后无需同时补充口服制剂,且比该市售药物能更快达到治疗所需的稳态血药浓度,迅速控制症状。

许秀峰教授指出,长效针剂对于首次发病和病程早期的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瑞欣妥?具有独特的释药机制,药物快速且稳定地释放,可以避免血药浓度波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病情起到持续缓解的作用,其社会功能也能得到迅速恢复。

停药后体内滞留时间短,便于灵活调整用药方案

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的另一大痛点是不便于快速调整长效制剂的药量。为此,瑞欣妥?在临床试验设计之初就做了针对性的改良,首次成功解决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药量调整的难题。使用瑞欣妥?停药后,药物浓度在体内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另一种市售药物,利于医生随时调整剂量,减轻了临床对于某些长效针剂“打进去拔不出来”的顾虑。

综上所述,瑞欣妥?凭借独特的释药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且便于临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梅其一教授对此寄予期望:“很高兴看到我国在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实现制剂创新,为患者提供了更有临床优势的新药。相信随着瑞欣妥?的上市,能够为更多患者的预后改善、回归社会带来福音”。

相较于口服药物,以瑞欣妥?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优势更为显著,但目前国内精神科医生对于长效针剂的认识和应用仍存在不足。

一方面,相关临床文献数量较少。司天梅教授谈到,自上世纪60年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问世以来,截至年仅有篇研究发表,说明长效针剂在我国的临床证据少。另一方面,长效针剂在我国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使用率偏低。数据显示,在美国有超过1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长效针剂治疗,而这一比例在国内不足1%。

对此,蔡*教授和梅其一教授分析了几点原因:

第一,国内患者本身对针剂的接受度相对较低,认为“是药三分*”,“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尽量别打针”是患者最常见的心态。

第二,更重要的是,医生对长效针剂认知不足。由于医生的观念没有改变,导致长效针剂的临床应用推广有限。此外,医生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担当不足,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医生出于对患者长达几年甚至终身的病程负责的考虑,不敢轻易尝试长效针剂。

第三,国内外法律法规层面对药物使用的规定也有不同。例如,加拿大对依从性差的患者会采用强制治疗法,但在国内,精神卫生法还没有明确讨论这类患者。

信任始于了解,与会多位专家都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医生对于长效针剂的认识度和接受度,增加长效针剂的使用经验。同时,增进医患沟通,也有助于推动长效针剂的临床应用。

编后语

作为一种重症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一直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社会功能。能够见证一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面世,不仅是患者的热切期待,也是无数临床医生的迫切渴望。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研发道路上,剂型创新带来的新曙光。常说,新药研发“十年磨一剑”。之于瑞欣妥?,可以说是“十年磨一针”的最好注解。

历经多年微球产业化平台建设和技术积累,绿叶制药推出其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瑞欣妥?,它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在微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转换上实现了全面突破。

凭借其独特的药物释放过程,瑞欣妥?有望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和促进社会回归方面发挥更强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徐一峰教授)

本次大会主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一峰教授在大会总结时强调,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尚有许多未满足的需求,期待绿叶制药未来推出更长缓释周期的长效针剂,帮助更多的患者走出精神阴霾,迎接新的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升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推动长效针剂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