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科普时报小习惯关乎大健康ldquo
TUhjnbcbe - 2021/6/18 16:06:00

视觉中国供图

说到讲卫生,人们第一就会想到勤洗手。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洗手更是不容忽视的。

在医院里,手卫生同样在感控工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看似平常的“洗手”,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才为人们所接受。

术前不洗手,医生成“生命终结者”

在麻醉、消*、抗菌等手段未登场的年代,本应是“生命拯救者”的外科医生,更多时候以“生命终结者”的身份无奈出现。人类的外科手术发展,经历了漫长时期,19世纪中期,产褥热导致大量产妇死亡,医院被称为“产妇死亡之门”。医师不戴口罩、帽子和手套、没有消*,手术在圆形剧场而非手术室进行,拥挤的手术场地坐满围观人群,手术场所是天然的细菌培养皿。手术过程和表演没什么区别,人们可以参观,甚至会出售门票。这时医师没有洗手的习惯,甚至以不洗手为荣,解剖尸体后就开始为患者进行手术,污染的手随意触碰患者的伤口。

认识到手卫生对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

年,匈牙利医师伊格纳兹·塞姆尔韦斯(IgnazSemmelweis)基于对产褥热死亡病例的研究,最早提出用漂白粉水洗手以预防产褥热传染,经他治疗的产妇死亡率由10%降至1%,塞姆尔韦斯于年发表了论文《产褥热的病因学观点和预防》,为减少产后败血症的死亡率而制订了住院程序,强调了手卫生对预防交叉感染的作用,医院感染研究的先驱。可惜塞姆尔韦斯当时提出的理论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相反,还遭到同行排斥和打击,最后满腹愤懑抑郁,死于精神病院。直到著名的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出场,塞姆尔韦斯的理论才逐渐被公众接受。

医生手消*方法经历多次演变

路易斯·巴斯德于年发明了巴氏消*法或巴氏灭菌法,首先提出微生物致病的理论,在微生物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英国医生李斯特(JosephLister)后来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的问题。目前巴氏消*法依然用于牛奶的杀菌。

李斯特在年读到了巴斯德有关疾病细菌学说的论文后,提出了外科消*的理论,他用石炭酸做灭菌剂,强调不仅在每一台手术前认真洗手,而且还要确保使用的手术器械和敷料经过严格消*,甚至他还往手术室的空中喷洒石炭酸,这套理论使得外科手术后感染死亡率下降了三倍。

现在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严格洗手,洗手的方法和使用的消*剂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年,德国医生倡导在术前先用肥皂刷洗10分钟,然后再用70%酒精洗3分钟,最后用0.1%的汞水洗3分钟;年,有人提出消*肥皂洗手法;年,六氯酚洗手法被提出;年,日本东医院采用汞液洗手法;年,碘伏洗手法被提出;年,有人提出复方氯己定刷手法;20世纪90年代,英国和加拿大学者开始使用含有酒精的制剂涂抹消*法。

以史为鉴,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干预措施,是其他感控措施的基石。外科手消*是降低感染最经典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作者系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护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时报小习惯关乎大健康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