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本项研究显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首发精神病患者急性期治疗中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相当,体现在全因停药率无显著差异。然而,阿立哌唑组患者因无效或疗效不佳停药的可能性为利培酮组的2倍。
疗效方面,尽管两种药物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较高,但在症状减分方面,如BPRS、SAPS、SANS、紊乱症状等,利培酮相比于阿立哌唑显示出轻度的优势,而阿立哌唑未显示出针对阴性症状的优势。
安全性方面,整个样本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乏及困倦。尽管大部分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组间差异,但在性相关不良事件方面,利培酮的风险全面高于阿立哌唑。
尽管疗效(efficacy)是急性期选择抗精神病药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安全性及患者偏好同样决定了长期治疗的成败。临床有必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有效性更高的药物。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首发精神病(FEP)的急性期治疗而言,第一种抗精神病药的选择至关重要,可显著影响后续治疗及长期转归。
疗效(efficacy)固然是选择抗精神病药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副作用及患者个人偏好同样不能忽视——即便疗效理想,因无法耐受副作用或不依从而停药同样意味着治疗失败。因此,同时反映疗效及耐受性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指标或可作为参考。然而,关于主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用于首发FEP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性,头对头比较研究证据仍较为缺乏。
研究简介在这一背景下,来自西班牙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为期6周的前瞻性随机灵活剂量开放标签研究,比较了两种主流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用于FEP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性。该研究3月4日在线发表于EurNeuropsychopharmacol.。
本项研究于年2月至年10月之间完成入组,共名15-60岁首发未用药(或用药总时长<6周)的非情感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被随机分入阿立哌唑组(n=)及利培酮组(n=),治疗6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的剂量分别为5-30mg/d和3-6mg/d,快速(5天内)加至目标剂量;允许联用抗胆碱能药物、氯甲西泮、氯硝西泮,以及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但抗胆碱能药物不作预防性使用。
研究主要有效性转归为全因停药率,具体包括以下四类停药原因:无效或疗效不佳;显著副作用;不依从;其他原因。次要转归指标包括6周时的疗效及副作用情况,使用BPRS、SAPS、SANS、UKU不良事件评定量表等评估。治疗有效定义为BPRS总分较基线下降≥30%,且CGI严重度评分≤4;临床治愈基于SANS和SAPS中的8个核心症状定义,但去除了6个月的时间标准。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要求在治疗至少3周后判定。研究具体设计及统计学分析方法详见原文。
研究者猜测,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用于FEP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性相当,但具体疗效及耐受性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进而为个体化选药提供有用的信息。
研究结果首先,治疗第6周时,阿立哌唑组的平均剂量为22.4mg/d(SD=8.0),利培酮组的平均剂量为4.1mg/d(SD=1.4)。
主要转归——全因停药率
52名(19.5%)患者在治疗第6周时已经停药,其中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为31人(22.8%)和21人(16.2%),两组无显著差异(χ2=1.;p=0.)。
图1Kaplan-Meyer生存曲线:两组全因停药率的比较(M.Gómez-Revuelta,etal.)
整个样本最常见的停药原因为无效或疗效不佳,共28人(10.5%),其中阿立哌唑组19人(14%),利培酮组9人(6.9%),阿立哌唑组呈现出高于利培酮组的趋势(p=0.)。两组在另外三个停药原因上无显著差异。
基线至全因停药的时间方面,利培酮组平均21天,阿立哌唑组平均27天,两组无显著差异(logrank=1.;p=0.)。
次要转归——疗效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FE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很高,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达到78.7%和81.7%,两组无显著差异(p=0.);临床治愈率方面,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达到56.9%和56.1%,两组同样无显著差异(p=0.)。
然而,在连续变量即量表减分方面,两种药物的疗效呈现出一定差异,利培酮优于阿立哌唑。例如,利培酮组自基线至第6周的BPRS平均总分下降较阿立哌唑组更显著(t=3.;p=0.),紊乱症状在治疗后也更轻(F=5.;p=0.)。另有一些疗效指标的组间差异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利培酮呈现优于阿立哌唑的趋势。此外,阿立哌唑组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并不显著优于利培酮组。
次要转归——安全性
整个样本中,疲乏感增加(32.1%)及困倦(22.8%)是治疗过程中发生率最高的不良事件,且多发生于治疗第1周,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体重增加、帕金森征及静坐不能方面,两组同样无显著差异。
然而,在性相关不良事件方面,利培酮组的发生率全面高于阿立哌唑,包括女性的闭经(F=10.;p=0.),男性的勃起障碍(χ2=6.;p=0.)及射精障碍(χ2=11.;p=0.),以及男性及女性的性欲下降(χ2=6.;p=0.)。
联用药物
意向治疗分析显示,利培酮组联用抗胆碱能药物以拮抗锥体外系反应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阿立哌唑(18.4%vs.30.9%,p=0.)。两组联用助眠药、苯二氮?、抗抑郁药及心境稳定剂的情况无显著差异。
结论基于上述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未用药FEP患者急性期治疗中的有效性相当,体现在全因停药率无显著差异,而19.5%的总体停药率与既往研究接近。其中,53.8%的停药与无效或疗效不佳有关,而阿立哌唑组患者因这一原因停药的可能性为利培酮组的2倍,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方面,尽管两种药物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较高,但在症状减分方面,包括BPRS、SAPS、SANS、紊乱症状等,利培酮相比于阿立哌唑显示出轻度的优势。既往中长期研究显示,阿立哌唑针对阴性症状的疗效较好;然而,本项短期研究未观察到阿立哌唑相比于利培酮的优势。
安全性方面,整个样本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乏及困倦,但因耐受性问题停药的患者比例很低(4.1%)。尽管大部分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组间差异,但在性相关不良事件方面,利培酮的表现全面劣于阿立哌唑,男性及女性患者均未能幸免。至于阿立哌唑组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患者比例为何高于利培酮组,作者认为与前一组静坐不能量表评分稍高有关。
本项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采用盲法设计等。然而总体而言,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均为FEP急性期治疗的高度有效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中利培酮的疗效略优于阿立哌唑,但性相关副作用的风险更高。如上所述,尽管疗效是急性期选择抗精神病药的重要考虑因素,安全性及患者偏好同样决定了长期治疗的成败。临床有必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有效性更高的药物。
文献索引:M.Gómez-Revuelta,J.M.Pelayo-Terán,J.Vázquez-Bourgonetal.,AripiprazolevsRisperidonefortheacutephasetreatmentoffirst-episodepsychosis:A6-weekrandomized,flexible-dose,open-labelclinicaltrial,EuropeanNeuropsycho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