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历史学院的医疗史课,今天讲绪论,主要介绍了一下医疗社会史的定义、意义和历史发展。
课上老师提到一个观点:“疾病在人们对其进行命名之前是不存在的”。
以产后抑郁为例,现代人或多或少知道这个名词: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与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发病率在15%~30%。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于产后6周内发生,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其临床特征与其他时间抑郁发作无明显区别。在医学专家定义这个疾病,并将这一定义传播成为“常识”,为人们所认识以前,人们往往不认为相同的症状是一种“疾病”,甚至可能对有该症状的女性说一些风凉话:“怎么就那么矫情,不就是生个孩子吗?”,但其实这些症状和心理状态由内分泌激素影响,主观上没办法控制,再过段时间就又会好起来。
同样是无缘无故地想哭、情绪低落、不容易快乐、胆小害怕、烦躁不安等等症状,在被医学定义前,人们或许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如性格敏感、没事闲得、上帝的惩罚、做了亏心事等等;在被现代医学定义为某种疾病后,人们又倾向于认为这些症状能够用技术手段进行缓解(而不是通过祈福、驱魔等超自然力量,也不诉诸道德)。
这和上学期“科学知识社会学”课中提到某个哲学家认为的“科学知识是被人为地捏造出来”竟如出一辙——作为“疾病”的“同性恋”显然由社会塑造,那物理学中的“电子”、“光子”、“夸克”呢?
再深入想,我们对症状的解释,是否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症状和我们的感受?这或许有赖于进一步社会心理调查的实证研究。但积极心理学课同样有一句话我也记忆犹新:"Muchofourexperience,wecocreateit."
从过程哲学的角度理解,我们在某个时刻以前的所有经历和思考,也都会成为新的具体情景的养料,换言之现在影响未来,而过去影响现在,未来衍生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对经历的理解,万事万物彼此影响。
几年前还在读本科时候,因为忙于学业,很久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