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男性的1.5~2倍。由于神经内分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发病率自青春期开始升高,持续到生育期,之后缓慢下降,到围绝经期再次呈上升趋势。DSM-5将经前期烦躁障碍、孕产期抑郁障碍(妊娠期抑郁障碍、产后抑郁障碍)、围绝经期抑郁障碍也列为独立的疾病诊断。(1)经前期烦躁障碍:轻度经前期烦躁障碍患者的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疾病知识教育、生活方式的改变、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无效的患者或中重度患者可以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如SSRI类药物。(2)妊娠期抑郁障碍:妊娠期高达70%的女性可出现抑郁症状,10%~16%符合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治疗开始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与风险,以及治疗改变或中断可能面临的问题。未治疗的妊娠期抑郁障碍可能与新生儿低体重、早产、后代的精神心理疾病发生风险相关。治疗应根据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复发的风险、尊重孕妇和家属的意愿来进行调整。轻中度患者通常给予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治疗等;重度患者应考虑抗抑郁药治疗。除帕罗西汀外,妊娠期使用SSRI类药物并未增加新生儿心脏疾病和死亡风险,但可能增加早产和低体重风险。SNRI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妊娠后期使用SSRI类药物可能与产后出血、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呼吸窘迫及新生儿行为综合征有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合的重度、伴精神病性及高自杀风险的患者可选用MECT。MECT对于妊娠期抑郁障碍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但必须仔细权衡获益与风险。MECT可能导致胎心率下降、子宫收缩、新生儿早产等不良反应。(3)产后抑郁障碍: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视症状及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而定,应遵循抑郁障碍治疗的一般原则。应警惕潜在双相障碍或产后精神病的症状,因为这些症状的治疗不同于一般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同时,必须考虑到患者产后的代谢改变、乳汁对胎儿影响、治疗对患者自我认知以及能力改变等一系列因素。轻度患者可采用加强支持的社会心理干预、人际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系统家庭治疗,如症状持续加重,应考虑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其中SSRI类药物常作为治疗首选。除氟西汀外,大部分SSRI在乳汁中的浓度不及母体的10%。通常推荐舍曲林作为一线治疗,因为该药进入乳汁的量很小。应注意的是,目前为止的药物治疗证据尽管安全,但还不足以明确各种抗抑郁药进入乳汁后有何潜在副反应,暴露于产后各种治疗策略的婴儿及家庭的长期转归还需进一步研究。(4)围绝经期抑郁障碍:女性围绝经期(通常45~55岁)是发生抑郁障碍的高危时期,大部分患者既往曾有抑郁发作史。治疗上应遵循抑郁障碍的一般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疾病知识教育。现有证据显示,多种SSRI及SNRI类抗抑郁药在常规剂量下针对围绝经期抑郁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对于既往抑郁发作的有效药物,围绝经期复发时可考虑沿用。若患者同时存在雌激素治疗的指征时,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增强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但应权衡利益和风险。参考文献:1.国家卫健委.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年版).年11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更多呵护健康和疾病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