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媛,35岁,
医院主治医生
作者/十一
治愈一个病人,拯救一个家庭。
我在浙江某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就一直留在这座城医院,精神医学主要针对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躁狂,双向,以及各类神经症。精神病院的患者并不是都是一般人以为的疯子,经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后,大部分人都能适应社会。目前全国精神科医生只有5万多人,缺口非常大。
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不会觉得很无聊,相反,我觉得精神病院是个比较有爱的地方,医院会收治一些流浪患者,和当地*府沟通解放收治被圈禁的精神病患者。因为叫精神病患者不太好听,我们一般叫休养者。现在社会节奏加快,还有大众意识提高,在近些年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门诊量的增加,侧面印证病人变多。
和医护人员这个角色比起来,我们更像病人的监护人,或者说是幼儿园老师。比起用药物治疗,我们更关心病人的日常行为,睡眠质量,饮食情况等等,每天都在念念叨叨,要早睡早起,要爱清洁懂文明讲礼貌,不要吵架不要打架,有事找医生…
和大多数医院不同的是,在正规的精神病院,不存在故意的虐待打骂,医护人员会努力的给病人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也非常忌讳任何客观的或者人为的对病人的刺激,像一些知道自己犯病了或者有问题的病人,是属于自知力很好的病人,医护人员也很欢迎病人和他们一起探讨关于疾病康复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有较高的自杀风险,特别是处于疾病缓解期,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更容易发生自杀。因为患者有对疾病的羞耻感和对回归社会的担忧,特别是亲人的疏远,都会使病人产生轻生之念。曾经有一个病人,半年情绪都比较平稳,但是长期没有家属探视,在病房服药自杀,好在被抢救了过来。当时的主管医护都受到了严厉批评。
还有一个病人,他说自己没什么亲人,媳妇儿也因为他反复发病跟他离婚了,他根本记不得是谁把他送进来的了。他连要回自己手机的权利都没有,一个人孤独的呆在病房里…后来我借给他两本书看,他就很感激。
不要用“神经病”来称呼精神病患者
并不是所有精神病人都“闹”。那些离群索居,明显社会性退缩,甚至对亲人也十分冷漠的人也可能是精神病患者。而那些痴傻的病人,不论是从小就是这样,还是成年之后出现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的减退都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上次在商场遇见了一对母女。披头散发的女儿有气无力缠着妈妈要买自动售卖机里的饮料,可是那位母亲并不会操作,于是过来求助我们。在我望着她女儿的时候,那个妈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无奈地对我们小声说:“她意识不清醒。”
“用手指自己脑袋”这个动作我实在是太熟悉了。人们通常用“神经病”来称呼一位精神病患者,但我发现似乎有时候是用动作来告诉他人:“那个人脑子有病。”当他们所说的人不在他们跟前时,他们会更直接地说出某某某精神不正常,不用再害怕刺激到那位精神病患者,再引起一番争论或是打斗。
不可否认,精神病人的言语行为有时十分荒谬怪诞,这都是疾病所造成的。我们绝不可为此而轻视他们,拿他们取乐。
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些人在开玩笑之时,极不严肃地拿“神经病”一词作为挖苦、讽刺、挤兑人的说法,岂不知这是在拿别人的痛苦取乐开心吗?
“
学医推荐选择精神医学
”
精神医学考研容易就业容易,前两年精神医学年报表示我国目前正式心理医生才五万,仅仅为预期的十分之一,所以就业十分容易,硕士十分好找工作。而且工作相对轻松,干净,风险低,甚至几乎没风险,考研十分容易。这是因为全国精神科医生紧缺,精神医学学生又较少的原因。精神医学出来主要有两条路,一是精神科医生,这个需要考医师资格证。另一条路是心理咨询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医生,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心理医生不算医生,因为他需要考的不是医师资格证,没有处方权,需要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只要你想找工作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在浙江的话,一般在浙大附属的杭州七院规培三年,结束后进了单位20-30万不等。如果考研,当然前景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