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非要说患抑郁症的人是可耻的,那么不患抑郁症的人更可耻!患抑郁症的人只是没有勇气承受现实,而那些不抑郁的人从来都没有正视过现实。——.1.4.
温馨提示本文创作历时18天,一共3万余字,查阅的书籍和资料是本文的倍以上。分别通过心理学、生物学、生活环境、脑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基因学、社会学等七种角度、六门学科的跨专业思考方法对抑郁症的病因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不谦虚的说一句,如果你能认真读完,对抑郁症的了解可能已经超越了世界上80%的所谓“医学砖家”以及90%的所谓“心理资询师”。1、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成功与运气》一书中提到过的一个游戏实验,实验是这样的:
先让一群人玩一个规定的游戏,事后,再让每个人评价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结果表明:
普通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表现,即使他表现不好,也会找各种理由证明是游戏本身的规则问题。——
这个不难理解,因为普通人总是喜欢带着美颜滤镜看待自己。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
一个团队在成功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一件事情在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责任最小。
所以,普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自大狂。
但意外的是,实验还有另一项发现:
有一些人确实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自己,更准确地评价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不过很可惜,这些人统统都是——抑郁症患者。
啊?或许你会说,这个实验主观性太强,说服力不够吧?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则比较客观的实验:
赫特福德郡大学的戴安娜·科恩布罗特和她的团队曾经根据白氏抑郁症量表的得分高低,将46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得分高的,更具抑郁特质。一组是得分低的,更不具抑郁特质。——
然后,研究者先让被试随机试听一段时长为3~65秒的声音。接着根据他们所感受到的声音的长短,研究者重新播放声音,进行判断。
结果发现:
得分高的被试者所感受到的声音的长短更加准确。
这说明什么?说明抑郁特质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更客观。
2、
以上两个实验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因为我还有其他的证据:
比如在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发现,美国律师中患抑郁症的比率是普通人的3.6倍。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
从年到年间,相对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律师自杀的可能性高出54%。
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因为律师不能盲目乐观,他必须时时刻刻客观地看待和分析案情,甚至总是要提前预习和演绎最坏的结果。
也就是说,当律师们总是沉浸在这种理性冷静的思维中时就意味着:
每一次胜诉,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功劳是多么巨大;反过来也一样,每一次败诉,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责任非常微小。
所以,律师成了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真的?对自己评价更客观就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
如果你还是半信半疑,那就让我们翻开世界级心理学宗师戴维?迈尔斯的经典名著《社会心理学》,书中赫赫然的提供了两组大规模的调查数据。——
:
一项涉及名研究对象的多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表现出更多的消极解释风格......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从未表现出过分的利己、控制错觉以及对未来的不现实预期这样的偏见。
他们的归因思维如下图:
也就是说:
他们更倾向将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普遍的和内在的因素。
而普通人恰恰相反:
成功了就是内在的、必然的因素;犯错了就是外在的、偶然的因素,失败了都是社会的造成的结果。
:
有一个为期长达两年半的研究,即对一些大学生每6周进行一次观察,结果发现,只有1%的乐观思维风格的学生在大学生活开始时出现过抑郁时期,而17%的悲观思维风格的学生出现了这种抑郁时期......而且在实验室之外,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都证实,那些具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变得抑郁。
当然,这里的“悲观思维风格”是相对于“乐观思维风格”而言的,因为一般人面对生活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大,所以不那么自大的人就显得是一种“悲观思维风格”,其实它等同于我上文所说"更客观的人"。
由于这种“悲观思维风格”的思考方式对现实的预测程度相比于正常人要准确,所以在心理学被称为“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realism),也叫“悲观而明智效应”(sadder-but-wisereffect)。
那么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和解释,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推测:
如果能证明女性比男性对现实的预测程度更准确,不是恰好就能说明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会更高了吗?
这个推测我是同意的,不过,具体论据和过程我会在后文进一步展示,现在继续往下探讨。
3、
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最近几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家们陆陆续续做了很多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
男性抑郁症患者和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是1:2,也就是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
而且无论是什么种族,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失业者还是有工作者,哪怕是同工同酬的男女,甚至是排除了女性产后抑郁的因素,所有的研究结果统统都表明:
”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
具体什么是原因导致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统一定论。
有人说是由于女性“习得性无助”,也有人说是女性经常“反刍”情绪导致的,也有人说是“以瘦为美”的世界浪潮中女性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不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在表示,他支持“以瘦为美”很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证据是:
在世界上的一些其他“不以瘦为美”的部落和社会中,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并不突出,而是与男性相当。
无独有偶,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女精神学家苏姗·诺伦-霍克西玛也曾提出:
“青春期女孩患抑郁症人数增加的情况可能仅限于欧裔少女,在非裔和拉美裔的女孩中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可能是由于非裔和拉美裔的女孩并不像欧裔少女那样希望身材苗条,因而她们在青春期不会出现自我评价下降或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那么马丁?塞利格曼和苏姗·诺伦-霍克西玛的看法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有。
因为后来马丁?塞利格曼亲身参与过一个以七年级女学生为被试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预测哪些女生进入青春期后,会更容易患抑郁症。
结果真的发现:
如果一个女生不喜欢丰满,害怕胖,是患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注意:是重要因素,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所以现在还不能定论)。
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放在现实中观察就能发现:
在欧洲和亚洲的普遍地区,尤其是在“以瘦为美”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地区,生活中那些偏胖的女性,相对于身材苗条的女性而言,更加保守、自卑、敏感,无论是陌生人的善意还是身边男性们的殷勤,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概率更低。而且,她们周围冷嘲热讽的声音也更多。
那么自然而然的,她们会更容易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魅力和能力。
结果就是,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更大。
当然,胖只是身体的客观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
关键还在于心态:
如果你只是胖,但天天春风满面,喜气洋洋,抑郁症自然不会找你;如果你身材苗条,却天天愁容满脸,忧心忡忡,总是处于一种“我要减肥”的焦虑中,当然会更可能招来抑郁症。
那么,女性之所以更容易招来抑郁症,真的是因为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吗?
4、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项调查,有一些研究者曾经对美国各州议员进行过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你是否打算参选国会议员;第二,你认为如果你参选,你赢的可能性是多少。
结果非常有意思:
关键数字是——20%。
如果自己评估的胜率是20%以下时:
大多数男性*客仍然要参选,而女*客基本就放弃了。——
有些男*客甚至无论概率多低都要参选,他总觉得自己有可能赢。
其实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在爱情中也很常见,有这么一个笑话:
如果是,只要男性的反应冷淡一点、甚至只是不像以前那么主动了,女性就会合理评估,然后选择放弃。如果是,只要女性没有明确的说“滚”!男性就会觉得女性是因为害羞、矜持、慢热等等才暂时不接受自己的。
虽然这个笑话有些极端,但总体上来说确实代表了男性和女性的思维差异。
凡是一件事情跟竞争相关:
男性往往更乐观,女性往往更客观。
就比如参选国会议员这件事,我们要知道:
其实20%的胜率已经很高了。
根据统计数字:
美国的*界中如果一个在位者竞选连任,他的获胜几率基本是90%以上。
女*客选择放弃竞争,其实是“自知者明”,是相对理性的决策。
那女性选择放弃的结果是什么?
没错,结果就是——选上来的都是男*客。
其实欧美的*客之所以大多数是男性,主要原因并不是选民的性别歧视。
而是因为:
男人由于盲目自大,总是选择竞争;女人因为清醒客观,总是放弃竞争。
事实上据统计:
女候选人真参选的话,她获得的*治捐款和得票率都并不比男候选人低。
当然,女*客少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女人根本就不爱参选。
而女人之所以不参选的根本原因是:
相对于男人而言,她们能更加合理地判断自己当选的可能性。
前面我们讲过:
越客观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越大,因此女性自然也就离抑郁症更近。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组数据,男性就比女性更愿意冒险呢?
这是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所以我们需要从生物学中寻找答案。
5、
在生物学上,男性与女性之间身体上有一个最关键的激素差异:
那就是睾酮素(也叫睾丸素),俗称雄性激素。
睾酮素是最重要的男性荷尔蒙,没有之一。
男性为什么更喜欢冒险?因为睾酮素水平高。男性为什么更喜欢打架?因为睾酮素水平高。男性为什么肌肉更强壮?因为睾酮素水平高。男性为什么体毛更多更密?因为睾酮素水平高。
不过,睾酮素并非是男人的专利,女性的卵巢也会分泌睾酮素。
如果一个女性的睾酮素水平很高,就会表现出体毛浓密、肌肉结实、喜欢竞争、甚至会有轻微的胡须等等男性特征,这就是女强人大多不可爱的根本原因。
当然,一般情况下:
女性体内的睾酮素水平只有男性的10%~15%。
这就意味着:
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境况,男性在思考过后更容易付诸行动,而女性行动之前更容易陷入“过度思考”。
那么综合以上内容可知:
无论是考试还是下棋、竞选还是投资,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都对风险的评估更加准确,对自己的能力也看待的更客观,而且还更容易纠结。
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患抑郁症比率会更大。
顺带一说,年有一项研究表明:
在老年男性当中,体内游离睾酮素浓度的下降是罹患抑郁症状的一个潜在原因。——
看来,睾酮素虽然增加了男性打斗冒险的几率,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男性患抑郁症的几率。
6、
既然说到生物学因素,就不得不谈影响人类情绪的另一种神经递质——血清素。
所谓的神经递质,是人体内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沟通用的一种化学物质。
说的形象一点,血清素就是个“快递员”,所以它有一个著名的外号叫“情绪传导素”。
其实,它的功能并不只是传导情绪,另外还有两个主要的作用:
控制睡意和产生食欲。
那么血清素在生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举个例子:
比如有一对夫妻在饭桌上大吵了一架,当下两个人都非常生气。过了一会儿,妻子根本没胃口吃饭,但是回头一看,丈夫竟然慢慢拿起了筷子。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常见?好,继续来看:
第二天两人在半夜又拌了几句嘴,一小时以后,妻子翻来覆去,辗转反侧,但是回头一听,丈夫竟然已经开始打起了呼噜。
这个场景是不是也很常见?
请问,以上两种情况为什么会以夫妻不同步的方式发生?
为什么同样是吵架,妻子气得寝食难安,丈夫竟然就能吃得下、睡得香?
通常情况下,女性会认为这是丈夫不爱妻子、不在乎这段感情的表现。
事实是这样吗?根本不是!
7、
真正的原因在于:
男性大脑合成血清素的速度是女性的1.5倍以上,而且血清素的贮存量是女性的两倍。——
这才是丈夫在吵架以后能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食欲、睡眠、以及情绪状态的根本因素。
谈到这里,我想你或许就明白了:
女性之所以往往表现得情绪不稳定、爱耍小脾气、喜欢作、不好哄。
原来罪魁祸首是女性身体内“血清素”这个“快递员”——跑得太慢、送货太少!
当然,这最大坏处就是:
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更高。
顺带一说,现在市场上治疗抑郁症的药——比如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等号称抗抑郁症的“五朵金花”,其基本药理就是:
通过抑制神经突触细胞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再吸收以增加细胞外可以和突触后受体结合的血清素水平。
当然,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多种多样,目前医学界还在摸索当中,所以“五朵金花”的治愈率并不乐观,比如氟西汀大约只对35%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有效,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
8、
好,我们上面抑郁症相关的心理学和生物学因素,我们不妨再来谈一个被大众所忽视的环境因素。什么?人的生活环境也可能增加罹患抑郁症的概率?
是的,这个环境环境因素就是——光照。
有研究表明,受光照少的人,有更大可能患抑郁症。
比如临床医学上有一种抑郁症很奇怪,叫冬季抑郁症(也叫季节性抑郁症)。
即:
当日照时间变短时(深秋和冬季),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当日照时间延长后(春天和夏天),患者会又恢复正常。
那么这究竟是医学界对人们在秋冬季情绪普遍低落的误判呢?还是真的有这种光照减少而引起的季节性抑郁症?
目前的证据基本可以肯定,不是误判:
因为纬度高的国家比纬度低的国家居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很多,北欧就是“冬季抑郁症”的重灾区,比如,挪威人和瑞典人比墨西哥或意大利南部的人更容易患冬季抑郁症。——
再比如,芬兰抑郁症的患病率甚至高达20%以上。
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研究认为,这可能与褪黑素有关。
褪黑素是我们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激素,它调节着我们的“生物钟”,有助改善睡眠质量。人在黑暗中,褪黑素的分泌活动增强;在光照下,褪黑素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
但是,这种研究目前无法解释褪黑素是如何让人变得情绪低落或者让人体内减少血清素、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
所以,我个人对这种解释存疑。
我更倾向于认为:
增加光照,可能会增加人体内血清素的分泌。
当然,这并非我换猜乱想,而是有根据的。
:
《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有一个说法:
“人体皮肤从阳光中吸收的紫外光线,可以自动促进更多维生素D和血清素的生成,血清素还可以转化生成褪黑激素。”——
仔细一查,果然,虽然褪黑素的产生取决于松果腺合成,但是,能量却是由血清素提供的。
也就是说:
白天时分,血清素负责“加油”,在体内输送“燃料”,让我们精神饱满的面对和处理生活上的各种压力;到了深夜时分,身体已经很疲惫了,于是血清素通知褪黑素:“老兄,赶紧给身体保养一下!”然后血清素慢慢退场,你也渐渐有了睡意,再接着褪黑素上场,开始清理你体内的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以便保护细胞结构,达到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
由此可见:
如果你的血清素没有增加,只是增加了褪黑素,那么反而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过程,其副作用目前的发现是会降低性欲(其他尚不清楚)。
这也可能是褪黑素水平升高与抑郁症的一个相关性吧。
:
年,芬兰的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专门治疗冬季抑郁症的利器:
感光耳机。
怎么发明的呢?
芬兰奥卢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
大脑天生具有光敏感性,耳道内的亮光能激活部分大脑功能,提高人的精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减少焦虑、缓解情绪失常症状。
也就是说,我们的直觉是错的:
人的眼睛并不是向大脑传送光线的最有效途径,而是接近头盖骨最薄部位的耳道。
正是根据这个科学原理:
芬兰的瓦尔凯公司研发了亮光耳机,而且在奥卢大学的小规模临床测试中,25名严重抑郁症患者使用亮光耳机进行每天8至12分钟的光照,4周后有90%的患者完全消除了抑郁症状。——
9、
那么综合上面的两大科学依据,我们基本可以推断:
光照会使人体产生血清素,而血清素水平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抑郁症。
当然,这里所说的光照可不是手电筒和日照灯,必须是阳光,或者人工研制的某种类似于太阳紫外线的光,芬兰的瓦尔凯公司估计是为了保密和申请专利,并没有公开“光亮耳机”制作的秘密。
谈到现在,我想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女性会更容易患抑郁症?
因为连幼儿园的小孩子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
妈妈最怕的不是蟑螂,而是“太阳”。
这么说肯有些夸张,但我们都知道女性在生活中对待“太阳”的态度跟对待流氓是基本一样的,她们为了防范“太阳”的“非礼”,出门必备品有很多:
比如墨镜、手套、遮阳帽、遮阳伞、防晒霜、防晒披肩…等等。
那么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女性体内的血清素水平必定会低于正常接受光照女性的水平,更低于男性,这也就意味着,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会增加。
而且,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偏爱“黑暗”,讨厌光亮,这也可能是他们会发病的一个佐证。
再者,我同时还认为:
充足的光照应该是非欧裔女性患抑郁症比例不显著的的一个影响因素,因为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女性的化妆品(防晒霜)就越少,“以白为美”的风气就越薄,自然跟太阳“朝夕相处”的时间也就越多。
因为在年的时候已经有研究表明:
“在工业化和现代水平较低的国家,重行抑郁症的流行率要低于工业化和现代水平较高的国家。”——
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适当地出去晒晒太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应该抽时间去见见光。
10、
好,上面我们分别从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环境的因素分析了女性抑郁症的成因。
最后,我想再继续深入,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首先,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
那就是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喜欢八卦,更喜欢社交,且更具有同情心。
那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你可能会说: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男人负责打猎、女人负责看家,两者分工不同进化出来的结果。
当然,这个回答是有说服力的。
然而,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思考:
人类既然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难道就没有在大脑中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吗?
答案是,有。
现在,脑神经科学们已经寻找到了这个隐藏在大脑中神秘的神经细胞,它的名字叫:
镜像神经元。
什么是镜像神经元呢?
说来话长,不过不必担心,我会用最简单清晰的语言把它的前世今生讲清楚。
11、
既然它叫镜像神经元,顾名思义,那肯定跟镜子有关系。
没错,比如说:
你在照镜子的时候,你一眼就能认出镜子里的人是你自己。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你天生的本能,还是后天通过学习才掌握的技能?
答案是:
即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学会的,二者缺一不可。
有研究表明:
人类婴儿大约是在18个月以后才能认出镜子里的人是自己。——
那么动物能不能呢?能!
但是到现在为止,全世界通过镜子辨识实验的动物一共只有十几种。
比如大猩猩、黑猩猩、海豚、鲸鱼以及大象等,出乎意料的是,喜鹊也在这个名单里。
其实“从镜子里认出自己”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要完成并不简单。
必须要完成三个步骤:
第一、采集外界的信息。第二、采集自身的信息。第三,识别这两组信息的重合度。
如果这两组信息在时空上高度重合,或者完全对应,你瞬间就会明白:
“哦,这就是我!”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许多其他动物就无法识别?
你一定会说:
因为它们没有“自我意识”。
但是,它们为什么没有“自我意识”?
没错,因为它们的大脑中缺少一组神经元,这个神经元就是“镜像神经元”。
12、
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年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里佐拉蒂在猴子的身上发现的:
有一次他给猴子取食物的时候无意中观察到,猴子大脑里的某些特定的神经元,竟然被激活了。而这些特定的神经元,只有在猴子自己取食时才会表现出兴奋。
里佐拉蒂惊诧不已,于是继续做实验,结果证明:
给一个人闻臭鸡蛋,和让这个人看另一个人闻到臭鸡蛋后满脸恶心的照片,其大脑里激活的神经元是固定的、相同的那一群。
也就是说:
你自己做一件事,和看别人这件事,在大脑中激活的神经元是相同的。
此实验当年在《实验大脑研究》杂志一经发布,就轰动了整个学术界,短时间内被引用了超过次。——
有人甚至断言:
“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的重要性,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那么,这个发现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你心里应该有一些眉目了,没错:
那就是模仿。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大脑中天然地就有一种能模拟别人动作和情绪的神经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越是高级动物,越是具备模拟他人情绪的能力。
套用到人类社会,这就是共情、同理心、换位思考的能力。
而人类社会的文明大厦,包括一切制度、道德、法律、文学等等正是建立在人人都有“共情”功能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
如果没有共情,人类就不可有文明,也不需要有文明。
世界上那些反社会人格的变态杀人狂,之所以残酷冷血,杀人如麻,正是因为他们的共情能力出现了某种缺失。比如:
如果给这种精神病态的人看一段用针头扎手的视频,他们大脑中的相对应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明显会比普通人低,而且他们在PPI人格测试中的“冷血指数”越高,看到疼痛刺激时的镜像神经元活跃度就越低。——
好,我们已经明白了变态罪犯和正常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那么接下来就言归正题。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监狱里关押的大多数都是男人,男性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女性?
这并不是性别歧视,因为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是如此。
根据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的调查:
在当今发达国家中,犯罪女性大致占罪犯总数的10%~20%,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占犯罪总数的3%~5%之间。——
还有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那些反社会人格的变态杀人狂的群体里,同样是男性占据绝对比例。
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里我们除去女性体弱、胆小、生存难度低等等的客观因素,也撇开男性体壮、睾酮素高等等的身体优势,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导致了男女犯罪率的决定性差异。
这个原因我想你应该已经猜到了:
没错,就是共情能力的强弱。
13、
有实验证据显示:
女性比男性代入感情的能力更强,而且女性与镜像神经元活动有关的脑电波比男性更强。——
这就说明:
女性的共情能力比男性更强,这在以前虽然一直是生活中的常识,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确凿无疑的脑神经科学依据。
也正因为如此,男性的暴力犯罪率以及变态罪犯的比率才会远远超过的女性。
当然,共情能力较低还给男性带来了另一个负面的影响:
那就是性格更加孤僻、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同时也更可能罹患自闭症。
大数据调查表明:
男性患自闭症的比例一直远高于女性,比如从年到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男性群体患自闭症的比例是女性3~5倍。——
谈到这里,女性读者的内心里多少应该平衡一点了吧。
当然,自闭症患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睾酮素分泌水平的影响,也有肠道菌群组成的原因,但我觉得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恐怕还是自闭症患者大脑里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紊乱。
14、
那么综合上述的所有证据,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小总结了。
在正常情境下,的次序是:
女性>男性反社会人格者≥动物
现在,答案在你的脑海里应该越来越清晰了。
女性之所以更容易患抑郁症,可能就是因为镜像神经元更活跃,共情能力更强。
这就导致了女性是天生的社交动物,更合群、更喜欢跟周围的人交流情绪。
由于人是一种欲求不满的动物,都有一种“自贵而人贱”的偏差思维,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
那些经常聚会或者唠家常的人,无论过的好与不好,基本上都在抱怨、诉苦和各种卖惨,除了读书会、互助会、或者一些类似于宗教团体的聚会,很少有那种聚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分享正能量的群体。
那么这也就意味:
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更容易在大脑里对别人的言行进行无意识的“内模仿”。
最可怕的是:
抑郁情绪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而且几率接近百分之百。
有这么一个网络笑话:
话说有一个人准备投河自尽,恰好有一名警察路过,警察好心好意的跑到这个想自杀的人旁边进行劝救。于是他们俩人坐在河边开始聊天,从女人聊到了孩子,从家庭聊到社会,从工作聊到工资,从房贷聊到车贷,从疾病聊到医疗,从过去聊到未来,然后,两个人一起跳了下去.....
当然,这只是一个幽默段子而已。
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经月累年地侵染在抱怨多于鼓励的低能量环境中,那么他很可能不知不觉就会被周围的人同化,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年《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有一项研究:
罗伯特?埃尔(RobertEyre)等研究者做了一次纵向调查,跟踪调查的是一群还在上学的青少年,共计名。分别在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进行了两次数据采集,主要包括这些青少年的朋友数量,以及他们的抑郁程度。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罗伯特?埃尔与同事们发现:
不仅是积极的情绪会传染,消极的情绪也会通过社交传递给朋友。比如无助感、无价值感、缺乏兴趣、消沉低落等等状态,都会在无形中弥漫给周围的人,越是亲近的人,传染力就越强。——
不过,出乎意料的的是:
罗伯特?埃尔也发现,患抑郁症的人,虽然会传染给朋很多抑郁情绪,让他们感觉很差,但是并不会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当然,我觉得是罗伯特?埃尔太乐观了。可能是他的样本时间周期不够长,或者样本不够多样化,也或者是学生们的生活处于顺境期。
抑郁情绪确实不一定会导致抑郁症,但是抑郁情绪有可能会导致自我责任归因,而自我责任归因会导致心理压力,一个人在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若是恰巧遇到一些小挫折,然后又找不到合适倾诉渠道,就极有可能会改变人体内的某种生物机能,再接着,焦虑、失眠等等如约而至、如果此种模式形成一个闭环,短则几月,长则几年,不在沉默中爆发,必在沉默中抑郁。
如果这个人一开始没有被人传染“抑郁情绪”,遇到同样的挫折结果是不是有可能不一样呢?虽然几率很微小,但我们不能排除,那些长期接触抑郁症患者的人会间接地受其影响并在某种适宜情境下导致抑郁症的可能。
况且,早在年的时候美国《儿童发育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显示:
在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母亲的抑郁情绪对孩子有严重影响,甚至会使孩子的体内应激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水平增加,从而导致内分泌异常。心理学家曾经对85个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患有中度到重度抑郁症的妇女,其儿女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增高。
注意,重点来了:
那些患抑郁症的再婚母亲,也会给新家庭的孩子带来类似的影响。
当然,其中可能也有基因遗传的影响,后面我们会讲到。
但是,女性因为天生拥有更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所以她们的社交天性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决定了:
她们既容易被别人的“抑郁情绪”影响,也容易传播“抑郁情绪”给别人,而男性由于体内睾酮素和血清素水平较高,所以身上发生这两种情况的程度都比较轻。
所以,女性比男性患抑郁症的概率自然也就更大。
15、
上面我们已经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抑郁症的成因,接下来,我们不妨再扩大一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上对抑郁症的大脑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基本确定: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里,至少有四个区域发生了异常,分别是: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皮层、海马区、杏仁核。
究竟是怎么样的异常状况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第一、先说:
16、
前额叶皮层的综合功能很丰富,包括:记忆、判断、分析、认知、思考、操作等等。人类的大脑前额叶占总皮层的33%,黑猩猩为17%,一般肉食类动物只占5%~7%。所以前额叶皮层可以说是人脑中最重要的区域,也被称为“脑中之脑”,要到人类25岁以后才能发育成熟。——
但是,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会降低,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左侧前额叶皮层几乎一片死寂,而且连其中的灰质都会减少。
研究表明:
如果人的左侧前额皮层被激活,就会产生正面情绪(如快乐,幸福),而右侧的前额叶皮层被激活,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如恐惧,悲伤)。
因此可以说,抑郁症患者几乎是丧失了获得快乐的能力,因此也被称为“快感缺失症”。
换而言之:
抑郁症患者可以感受到一定量的悲伤,但是完全感受不到快乐的情绪。(当然,重度抑郁症患者可能二者都感受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左侧前额皮层变得不活跃了?
这是因为左侧前额皮层还跟你的某种纠错机制和做某件事情的目标性执行有关:
比如说你开车的时候发现前面施工修路,你会很快做出反应:绕行,并寻找其他路径继续开往目的地;再比如说你做饭的时候发现没电了,你会马上做出反应:检查电饭锅、检查电表、检查线路、询问物业等等直至来电,实在不行就点外吃。总之,你的脑海里清楚地知道“吃饭”所需要的各个小步骤、你会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如果你的左侧前额叶皮层出了故障,你就会失去不断试错和实现目标的行动力。——
这就是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形容的某个场景的神经学原理:
比如他知道自己渴了,也知道水就放在桌子上,但他的大脑就是指挥不动自己的手去拿起那一杯水来喝。
那么现在请问:
女性和男性在生活中谁的目的性更强?谁的行动力更强?
不用说,当然是男性。
就以买东西来说,假设同样买一双鞋:
男性的模式是“目的导向”——去商场直奔鞋店,迅速谈好,拿鞋走人!女性的模式是“无目的导向”——去商场先逛着,看看首饰、看看衣服、看看化妆品、看看这家、看着那家、货比三十家,最后,挑颜色、挑款式、挑质料、挑流行度、挑售货员的态度,最后,售货员态度不好,老娘不买了!
上面的叙述当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是男女在目标思维上的差异确实客观存在。
因为男性在远古时期负责打猎,所以必须紧盯目标,不能分心,因此目的性强,行动力高;女性负责采摘果实,所以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谨慎鉴别,三思而摘,所以目的性弱,行动力低。
显而易见:
此种进化模式导致了女性的左侧前额叶皮层在目标和行动的功能上必定弱于男性,好的影响是,女性更能享受当下,给自己增添生活的色彩;坏的影响是,更容易“反刍情绪”,过度思考,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第二、:
17、
抑郁症患者的前扣带回皮层同样表现得不活跃度,而关于它的功能,目前还有争议,缺乏清晰的统一共识。不过许多研究都指向,前扣带回参与了人的认知控制、学习能力、反应冲突和错误检测。
所以,我打算选讲其“反应冲突”和“错误检测”这两种功能,比如说:
当你想跟其他人玩一个游戏时,结果却遭到了拒绝。那么当你被其他人排斥在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发生了冲突,这时候你的前扣带回皮层就会被激活。而且,你自己越觉得悲伤,其激活程度越高。——
如果没有前扣带回皮层,或者其功能失灵了呢?会有什么后果?
你别说,还有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神经外科医生会给患有顽固性疼痛的病人实施一项扣带回切开术的手术,医生会把病人的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切除,或者跟周围其他脑区隔离开来,结果不仅缓解了慢性疼痛,还有效地治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
当然,奇怪的副作用是:
这些做完手术的病人虽然会感觉到生理疼痛,但是在心理上一点也感觉不到焦虑和悲伤。(是不是有点像行尸走肉?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这种身心分离的感觉。)
换句话说,他们失去了向别人倾诉和呼救的动力。
后来有一位神经学家保罗?麦克莱恩将一只被隔离的、不停哀嚎的松鼠猴实施了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切除术,果然发现:
松鼠猴停止了痛苦的哀叫。
在此基础上,有的研究人员继续推进:
他们将一批即将分娩的雌性老鼠分成三组,第一组老鼠切除了扣带皮层,第二组切除了其他脑区,但保留了扣带皮层,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实施任何手术。
实验结果表明:
第三组没有实施手术的老鼠母亲,它们的幼崽都存活了一周以上;第二组只保留了扣带皮层的老鼠母亲,虽然比较笨拙,但还算尽心尽力,所以它们的幼崽有一部分没有活过一周;关键是的第三组被切除扣带皮层的老鼠母亲们,它们的幼崽有80%都在两天内死亡了。
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们经营“家”的能力非常弱,弱到无法把散落在笼子各处的“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环境的反应也非常迟钝,迟钝到即使出现了“强风”和“高热”的环境,它们也不懂得要保自己的“孩子”。——
以上的老鼠实验着实很残酷,但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前扣带回皮层损坏的人,很可能已经失去了感受痛苦的“心理能力”,所以有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才会不停地通过自残来寻找活着的感觉;而一个人如果对痛苦是麻木的,也就等于失去了“共情能力”,所以有一些产后抑郁的妇女才会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孩子一起跳楼。
你可能会问:
虽然她们没有共情能力,但是还有理智啊!起码分得清基本的是非对错吧?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举动?
我的看法是,重度抑郁症患者还真不一定能分的清对错。
这就是我要讲的前扣带回皮层的第二功能——错误检测。
比如说:
当你的大脑接收到一个你认为不可靠或者错误的信息时,前扣带回就会变得活跃起来,提醒你:“错了!不是这样!”然后你就会进行调整,直至适应当前的规则。而一些前扣带回损伤的病人,他们在做某些规则学习任务时纠错能力会明显下降。——
也就是说:
如果你的前扣带回皮层损伤了,你的纠错能力就会下降;如果你的前扣带回皮层彻底损坏了,你就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即将做出的决定是“错”的,何谈修正?
18、
好,明白了以上原理,我们再来看另一项鲜为人知的事实:
女性不仅共情能力更高,而且感受疼痛的能力也更强。
或许以前你只是听说过这一原理,但是现在我会给你出示证据。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项调查: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年至年间就医的1.1万名病人对多种疾病所报告的疼痛信息,这些病人会被要求为自己的疼痛感打分,0分表示不疼,10分表示疼得难以忍受。结果发现,在几乎每种疾病中,女性汇报的疼痛分数都要高于男性。而且,女性的分数平均值要比男性高出20%。——
当然,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疼痛感归根结底其实是人主观赋予的。
但正因为是人主观赋予的,我们大脑里才必须有一个机制来判断:
“这疼不疼?”比如被针扎疼不疼?被人拒绝疼不疼?失恋了疼不疼?没错,这个机制就是——背侧前扣带回皮层。
而且目前的研究表明:
生理疼痛和心理疼痛激活的脑区是高度重叠的,都包含背侧前扣带回皮层。
19、
前几节我们已经探讨过:
抑郁症患者遇到挫折时更客观,更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女性尤其如此。
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背侧前扣带回皮层(疼痛功能)在女性大脑里激活的的频率更高。
为什么呢?比如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
在同一家公司面试了名男子和名女子,如果男性落选了,可能有80名男性大脑中的“前扣带回皮层”(拦截错误信息功能)会立马被激活:“什么破公司,面试官眼瞎了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多久,男性就会恢复平静,继续找工作。
但如果是女子落选了,情况就不一样。
可能只有60名女子会跟男性一样认为是公司的问题,剩下的40人会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这40人当中,可能会有10人陷入被拒绝的“疼痛中”,进行过度反思,不仅激活了背侧前扣带回皮层(疼痛功能),而且还会连带激活了岛叶、杏仁核等“痛情绪”脑区,此种思维模式日积月累,自然就成了抑郁症患者。
而在男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肯定偏低,可能只有20人会过度反思,只有5人最后会患上抑郁症。
没错,我们客观地说:
一般情况下,面试落选肯定是你自身的问题居多。但是男性会更倾向于认为:“这是面试官的刁难!”女性会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没准备好!”
换而言之:
女性大脑中的前扣带回皮层,所拦截的“错误信息”远远低于男性,而背侧前扣带回皮层所发出的“疼痛”频率却远远高于男性。
尽管男性是因为自大才把许多本来正确客观的信息看成了“错误信息”,从而避免引起“情绪疼痛”,但是不得不说,对于一般人而言,适度的自大反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所以,不那么自大的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可能导致抑郁情绪。
再者,女性是天生的社交动物,她们比男性更害怕被孤立,更害怕某种“关系攻击”。
比如说几个女性朋友约好一起出去聚会,小莉有事没有参加。当小莉晚上点开朋友圈看到她们几个人一起游玩的照片时,你猜猜她心里是什么感受?
对于大部分女生来说,这意味着:
“她被孤立了。”
没错,她有很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感到遗憾甚至是焦虑。
但对于男生来说这种情况就不严重,无非少玩一次而已,并不会想太多。
一句话:
女性在生活中比男性更习惯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更缺乏被人讨厌的勇气。
换而言之:
女性会更偏向于压抑大脑中前扣带回皮层拦截“错误信息”时的活跃度。
这就是心理学通常所说的:
“女性偏向于向内攻击,男性偏向于向外攻击。”
那么日久天长,在此种思维模式下的女性为了减轻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改变思维:
建立被讨厌的勇气,重新划分自己和别人的界限,重塑自己面对世界的态度。
一种是转化思维:
使一切逆向合理化,让自己认为自己所承受痛苦的是合理的,为什么别人不这样?肯定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更加自责,然后大脑里前扣带回皮层拦截“错误信息”的激活频率也就变得更低,如此恶性循环,直到有一天重度抑郁的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纠错的能力。
显而易见,大多数女性都做了第一种选择,正生活在一条被某些人讨厌的路上,所以至今没有患抑郁症。也有一部分女性掉进了第二种选择的泥潭,在抑郁症的路上挣扎,当然,这条路上也同样有许多男性,只是女性的比例偏大一些。
第三、:
20、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活跃度比一般人低,新陈代谢也更慢。它的主要功能是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方向定位。可以说是人体内部的卫星导航系统。
伦敦大学就有一项研究表明: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某一区域比普通人要大数倍,并且同司机驾龄呈正相关趋势。——
那么,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会变得不活跃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
女性的记忆更偏向于细节,所以方向感和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都比男性弱。
举个例子,你问路的时候:
如果是女性指路,她一般会说,前面看到肯德基,右拐,走到华林商厦再左拐,人民公园旁边就是。如果是男性指路大约就会说,往前走米,东拐,走1公里,再往北拐,大约50米就到了。
正是由于海马体的差异性,导致女性在倒车、停车、行车方向感的能力整体偏弱,这也是社会上对女司机驾驶技术的歧视的根源。
其次,年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有一则报道。
在悉尼大学大脑和心智研究所(BrainandMindResearchInstitute)的赫基教授的主持下,研究小组对名抑郁症患者以及名非患者进行了调查,并对他们的大脑扫描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抑郁症患者中,有65%的人患有复发性抑郁症。
赫基教授提到,最新的医学研究显示:
对患有复发性抑郁症和持续性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大脑中的海马体会因抑郁症而缩小。
为什么会缩小?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定论。
不过我看到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原理是这样的:
当我们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它会帮我们做出应激反应并且缓解压力。比如当你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者遭遇紧急事件产生压力的时候,皮质醇水平就会升高。而冥想,打太极,步行或瑜伽等活动能让你的皮质醇分泌水平保持适中。
如果你长期处在焦虑和压力之中,皮质醇水平就会超标,超标危害很多,像健忘、恍惚、精神难以集中等等。
那是不是海马体出现了问题呢?应该是!
因为海马体内有大量的皮质醇受体,在长期的过量的皮质醇激素的刺激下,可能会导致海马体的退化。——
当然,,这目前还只是一种推测。
况且,二者只有相关性,并不具备因果性。
抑郁症虽然会导致海马体缩小,但并没有研究能证明海马体的退化和缩小会导致抑郁症。
其实科学家们从小白鼠身上还是找到了一些佐证的,不过我打算最后在论述。因此在海马体与抑郁症的相关问题上,并不具备男女两性比较条件。
第四、:
21、
跟上面讲过的前额叶、前扣带回、海马体的低活跃度不同,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活跃度表现得更强烈,而且,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体积普遍比正常人要大。
那杏仁核起什么作用呢?
它被称为大脑的“恐惧中心”,如果电刺激你的杏仁核,你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如果损坏了你的杏仁核,你就会变得胆大包天,不怕蛇、不怕*虫、不怕*屋、不怕恐怖电影,对常人恐惧的东西完全无感。——
那么相应的,如果你的杏仁核变大了,也就意味着:
你的恐惧会被放大,你会变得比普通人更胆小,更害怕风险。
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
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并不是天生就比普通人大,而是在患抑郁症的过程中增大的,而且,杏仁核的增大程度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抑郁症状越严重,杏仁核越大)。——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
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其杏仁核比无自杀行为且未服药的抑郁症患者更大,但是,前额叶却更小。——
至于原因我会在下文中一步步揭秘,神奇的是:
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恢复了正常,那么他的杏仁核体积也会恢复到正常人的大小。
看来,杏仁核跟抑郁症是一对“难兄难弟”,二者狼狈为奸,共同进退。究竟谁是主谋,谁是从犯,现在医学界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为,杏仁核不仅仅只有“抑郁症”这一个拜把兄弟。
什么?还有另一个?是的。
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的研究者发现:
自闭症幼儿脑部的杏仁核区域在出生一年内就比健康幼儿平均大30%。——
也就是说:
杏仁核、抑郁症和自闭症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那么如此看来,杏仁核应该是主谋“刘备”,具有核心地位,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22、
我们继续来看一则*博实验:
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者贝内代托·德马蒂诺曾经和研究团队同事们请来14名志愿者。其中2名女性志愿者患有与基因相关的乌—威氏病,即她们脑部杏仁核区域因这种病症而损坏,但其他大脑区域完全正常。另外12名志愿者都是正常人。
面对一系列*博测试,杏仁核受损女性与普通人的反应和决策大不相同。
比如:
只有当可能赢的钱数额达到可能输的钱1.5倍至2倍时,普通人才愿意*;当输赢概率各50%时,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局是:要么输5美元、要么赢20美元;普通人最倾向于拒绝的*局是:要么输20美元、要么赢20美元。
那么那两名杏仁核受损女性表现得怎么样呢?
她们显然更不担心输钱,哪怕面对可能赢的钱会少于可能输的钱这种*局,她们也愿意去下注。——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说明杏仁核受损的人,不仅在生理上不害怕危险的环境,而且在心理上也不害怕失去某些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
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普遍比较大,而且抑郁程度越严重就越大,按道理来讲,他们应该更胆小,更不愿意冒险。但为什么他们反而表现得比普通更不害怕“自残”和“自杀”,更不害怕失去健康和生命呢?
没错,问题的关键就在我们第一项讲到的——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跟杏仁核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
年4月,美国《神经元》杂志发布了一项实验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凯布尔率领的团队邀请了名研究对象参与了一项测试,目的是了解这些人在购买股票、基金或理财产品时,愿意承担多少风险?
研究人员对名参加者询问了有关财务选择的多个问题,涉及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与不同比例的回报。然后,使用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对受试者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
受试者大脑中杏仁核越大,就越倾向于承担经济风险;杏仁核与内侧前额叶皮质这两个脑区间的功能性连接越多,说明受试者愿意冒风险的倾向越强。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杏仁核损坏的人和杏仁核偏大的人,二者都是不怕风险、敢于*一把的人?
这不是互相矛盾吗?难道是内侧前额叶皮质向杏仁核发送了什么“神秘指令”?
没错!
杏仁核虽然是“恐惧中心”,但不是“控制中心”,人的恐惧程度并不是由它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经过大脑的某种评估才能确定,而被称为“控制中心”的前额叶皮质则恰恰具有某种自我审查和约束的功能。
比如说,有人问你,你是一个友善的人吗?你就会陷入反思,这时候激活的就是大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背内侧前额叶皮质”。——
现在,似乎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其实杏仁核增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内侧前额叶皮质”没有对“杏仁核”所传达的“恐惧信息”进行适当的审查和管控。
医学界已经发现:
如果对前额叶皮层进行经颅磁刺激,就可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症状,因为前额皮层对杏仁核有抑制作用。
当然,现在看来,更准确地说法是前额叶皮层当中的“内侧前额叶皮质”,抑制了杏仁核过高的活跃性,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症状。
那么,很显然,杏仁核大的人之所以敢于冒险,是由于他们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内侧前额叶皮质”通过向“杏仁核”发送信息才缓解了对风险的焦虑。
而我们前面讲过,抑郁症患者的整个“前额叶皮层”恰恰出了功能紊乱的问题。
也就是说:
抑郁症患者“前额皮层”中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功能必定弱于常人,所以无法更好地对“杏仁核”进行审查和管控,那么日积月累,自然就会被“杏仁核”挟持,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最后,可能就会发展成抑郁症。
最后澄清一点:
其实我们对杏仁核一直都有误解,以为它除了报告“恐惧信息”之外,百无一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它还参与了大脑的调节、学习和记忆的功能,尤其是在社交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比如之前对灵长类的研究曾发现:
社群越大的灵长类其杏仁核也越大。——
再比如,医院的研究者利用磁共振成像检测了从19到83岁的58个人的杏仁核大小,该区域尺寸由2.5至超过5立方毫米不等。实验对象又接受了针对他们交际圈和人际关系复杂程度(比如既是朋友又是老板)的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
杏仁核越大的人,拥有越广的社交圈和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杏仁核”虽然是大哥刘备,但“内侧前额叶皮质”却是它的*师诸葛亮,如果刘备一直听从诸葛亮的部署,自然能君臣和睦,三分天下,甚至有可能一统中原。如果诸葛亮控制不住刘备,就会导致“夷陵之败”,被火烧连营七百里,最后一蹶难振,托孤白帝。
显而易见:
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或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患者们,他们大脑里的那个“诸葛亮”最后都对“杏仁核”失去了控制。
而且,女性失控的可能性更高一点。
因为两性在大脑里的杏仁核所激活的区域有差异:
女性的杏仁核激活时,会连带激活使人体处理压力反应、影响感情的视丘下部和下皮层,而在男性的杏仁核激活时,连带激活的却是大脑控制行动和视觉的区域。——
换句话说:
男性在处理情绪时更倾向于跟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所以更喜欢用打拳、跑步、踹东西等手段发泄情绪;而女性在处理情绪时更倾向于用身体内部的视丘下部分泌激素来调节体温和缓解压力,所以更喜欢躺在被窝里生闷气。
所以,虽然男性的杏仁核比女性略大一点,脾气暴躁一点,但更容易烟消云散,当然,坏处是更容易出现心脏问题;女性的脾气比较温和,但生气的情绪更容易阴*不散,那么坏处自然是更容易出现抑郁症。
23、
好,认知神经科学已经拉下帷幕,接下里该轮到“遗传基因学”上场了。
是的,你没看错,抑郁症也能遗传。
首先抑郁症目前大体有八个类型,先简单了解一下:
1、单相抑郁症
比较常见抑郁症类型,也称重性抑郁症,患者每天会感到悲伤、愤怒、沮丧、失落或自责。这种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双相抑郁症
双相抑郁患者会出现两个时期:抑郁期和躁狂期。抑郁阶段里,患者症状同单相抑郁症差不多;而躁狂阶段里,患者会出现兴奋、思维跳跃、睡眠需求少、躁动、行为冲动、精力增加的现象。
3、精神病性抑郁症
这种抑郁症病情十分严重,患者往往需要入院治疗,配合抗精神病药。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焦虑、躁动、失眠、臆想症、认知障碍、行动力下降、产生幻觉或错觉。
4、反应性抑郁症
指因某种社会心理应激源作用下而产生,比如亲友死亡、离婚、失业或其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患者会感到悲伤、情绪低沉、疲惫、头疼、失眠或出现自毁行为。
5、继发性抑郁症
这种类型的抑郁可能会在确诊一些疾病后出现,比如帕金森、艾滋病、中风或癌症;还可能在一些精神疾病发生之后出现,比如暴食症、厌食或精神分裂。
6、产后抑郁症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于产后6周内发生,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无精打采、感到羞耻或无能,甚至不情愿喂养婴儿。
7、更年期抑郁症
更年期抑郁可能出现在更年期间或之后,发病年龄男55-60岁,女45-55岁左右。临床表现为对日常活动不感兴趣、难以开心、悲观失望、情绪低落、乏力、精力无法集中、睡眠困难、没胃口。
8、季节抑郁症
季节性抑郁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年同一时间发作,常为秋末冬初开始,春末夏初结束。临床表现为焦虑、易怒、对事物兴趣索然等。
:八种抑郁症哪一种会遗传?
24、
现在最普遍的共识是:
单相抑郁症和双向抑郁症会有遗传,其他六项没有。
无论是单相抑郁症还是双向抑郁症,通过对他们家族病史的研究发现:
他们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抑郁症的几率都比普通人高2~3倍。——
不过,即使你是双相抑郁症的直系亲属,也没有必要过度紧张。
因为大多数研究表明:
双相抑郁症患者的直系亲属患此病的比率只有10%,而且普遍低于5%。——
但是也有一点例外:
如果是一对双胞胎,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因为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人若有双相抑郁症,那么另一人患此病的几率是50%。而异卵双胞胎中一人若有双向抑郁症,另一人患此病的概率就很多,大约也是5%~10%。——
从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抑郁症的发作确实有某种遗传基因在起着作用,可是毕竟双胞胎往往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比如他们都是吃同样的食物,上同一所学校,经受同样的外貌评价,经历差不多的父母教育等等,所以基因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少作用,并不好定论。
而我个人倾向于认为:
纯粹基因的作用可能并没有统计的比例那么高。
你可能会说:
那可以调查一下被人收养的双胞胎啊,这样得出来的数据不是更准确吗?
其实,已经有人你这样做了。
比如《沈渔邨精神病学》一书中就提到三项研究:
:
“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寄养子的生身父母的患病率比正常寄养子的生身父母高,而生身父母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寄养子患病率比生身父母正常的寄养子要高。
意思很简单,主要有三层:
第一、如果你是双相抑郁症,你的子女即使被人收养也比正常人患抑郁症的几率要高;第二、如果你被人收养了,后来患上双相抑郁症,专家一追查,原来你的亲身父母就不正常,抑郁症病几率比较大;第三,如果你被人收养了,结果很正常,没有抑郁症,专家一追查,原来你的亲身父母本来就正常,抑郁症几率比较小。
:
寄养于正常家庭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生身父母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寄养父母;寄养于双相情感障碍父母的正常寄养子患病率低于患病父母的亲生子女。
意思也不难理解:
如果你家收养了一个患有双相抑郁症的孩子,孩子亲身父母的患抑郁症概率就比你高;如果你是一个正常孩子,即使你的养父母患有双相抑郁症,你的患病率也要比养父母的亲生孩子低。
:
有一项寄生子研究调查了29例双相情感障碍寄养子的双亲,发现其生身父母中31%存在情感障碍,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存在情感障碍,提示患病父母的亲生子女即使寄养到环境基本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仍具有较高的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率,从而间接说明环境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不如遗传因素明显。”——
归根结底就在于最后一句话:
环境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不如遗传因素明显。
这个结论,我本能地倾向于同意。
可是唯一感到的不足是,样本数量太少。
但无论如何,大多研究都证明抑郁症实实在在有基因遗传的因素,只是具体是哪种基因,究竟有多大影响,如果遭遇不同的环境,基因又会有多大几率被“激活”?这些目前还在推测和验证当中,尚无定论。
所以,抑郁症基因依然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我们也姑且只能把基因和家庭环境当作同一个影响因素来看待。
最后,再提一则女性不愿意听到的坏消息:
6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肯得尔教授和同事研究了瑞典国立双生子登记处的对双生子,其中对是单卵双生子,对他们抑郁症的终生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女性抑郁症发生遗传所起的作用为42%,男性为29%。——
也就是说,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
25、
对于抑郁症基因遗传的可能性,我们已经大致有所了解。
最后,我想再来谈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社会地位。
没错,社会学上大量的研究表明:
社会地位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抑郁症的发病几率。
比如在美国层有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
拉美裔的美国人抑郁症的流行率高于欧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焦虑症比较高,而美国的印第安人的年轻人当中,抑郁症比例极高。——
为什么?
其实我们一查便知,主要还是收入的原因。
美国人口统计局曾公布过5年美国各裔人民的收入水平,数据显示:
美国白人的平均收入比黑人收入高63%,比西班牙裔美国人高出40%。白人的贫困率是8.3%,而黑人和拉丁裔美国人的贫困率是白人的2~3倍,分别达到24.9%和21.8%。
至于印第安人是什么状况,不用我提,大家也都清楚。
不过,真正让你抑郁的原因恐怕不是“收入”这么简单。
虽然美国各裔人民相对收入非常不平等,可是他们的绝对收入并不低。
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显示:
年美国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为美元;拉美裔家庭平均收入为美元;排在最后的是非洲裔家庭,平均收入为美元。
如果只论平均收入,即使是美国黑人也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平民。
可是,为什么拉美裔的美国人抑郁症比例反而比较高呢?
可见,收入虽然是一个跟抑郁症相关的重要指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那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其实是两个字:权力。
说得更准确一点:
是对人生的控制感。
你这么说有证据吗?当然有!
26、
有一项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找一批受试者,包括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症患者,要求他们判断他们自己多大程度上能从显示屏的一个按钮上控制绿灯的亮灭。然后他们分别开始拧按钮,当绿灯亮起时,就会得到奖励。
实际上,按钮是无效的,并不能控制绿灯的亮灭。
结果显示:
非抑郁症患者总体上都高估了自己对绿灯的控制力,而那些抑郁症患者,则准确地判断出自己无法控制绿灯。——
说明什么?
前面已经讲过,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客观,更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那么相应的,他们对人生也就有一种更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而这种充满客观基调的思维恰恰是抑郁症的前兆。
还有一项来自英国的「白厅研究」(WhitehallStudies)的社会学调查,或许更能证明“控制感”对人的重要性。
「白厅研究」的研究人员一共追踪了两期公务员:
:
从年起,对1.8万名英国男性公务员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调查;
:
从年起,研究人员又对1万名英国公务员(有男有女)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追踪调查。
两期的研究结果都很明确: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职位越高则死亡率越低。那些在工作里控制权比较低的人,他们的死亡率是那些感觉控制权高的人的3倍。——
其实真相远不止如此,研究还表明:
他们的职位越低,肥胖率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越大,自觉健康状况越差……
我们要知道,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英国的公务员可不是普通平民挤得进去的,他们的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名校高材生,比如外交部公务员有62%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在其他各部门的高级公务员中,这一比例也高达55%。而且英国公务员的福利是世界公认的一流,虽然收入只是中等,但拥有完善的健康保险和丰厚的养老金。而且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强度并不大。——
尽管如此,他们当中许多人仍然身体状况欠佳,原因何在?
当然,你会说可能是心理压力大,自尊水平低。
可是为什没职位越低的人心理压力更大,自尊水平更低?
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
控制感低。
所谓权力,只不过是披在“控制感”身上的一件外衣而已。
权力越大,控制感越强。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强,对生活的热情就越高,离抑郁症也就越远。
为什么控制感越强,对生活的热情就越高?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特别熟悉的一个家伙——多巴胺。
27、
多巴胺是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它跟血清素一样,也是一种体内激素,所不同的是:
血清素主要处理负面情绪,让你在痛苦的时候尽快恢复平静;多巴胺主要激励正面情绪,让你在无聊的时候得到快乐,比如抽烟、饮酒、恋爱、逛街、打游戏等等。
加拿大发展神经学家马克?李维斯曾经在《欲望周期》里提到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研究显示,许多*治家体内的多巴胺浓度足以放倒一位吸*的瘾君子。
这一项数据我目前没有找到其他佐证,或许有些夸张,
但是,权力使人年轻——这已经是社会学界基本公认的常识。
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曾在著作《领袖们》中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80多岁的丘吉尔和60多岁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交谈,丘吉尔喝了点酒问道:“你是如何保持这么年轻和精力充沛的呢?”还没等铁托回答,丘吉尔就自己抢答说:“我知道,是权力!一直掌管着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让你保持年轻。”说罢两人会心一笑。——
其实类似的规律中国人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发现了,《资治通鉴》里就记载道:
晚年的武则天(至少70岁以上)善于涂脂抹粉,长于梳妆打扮,所以哪怕是身边子孙环绕都看不出她脸上有一点老态。直到公元年神龙*变被逼退位后,82岁的武则天才突然变老,连儿子李显晋见的时候都惊得瞠目结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错,司马光自始至终没有提及“权力”二字,但是这一番引述跟丘吉尔的自问自答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我们总算明白:
为什么许多位高权重的人会看起来比同龄的普通人更年轻更有活力了吧?
除去饮食和医疗条件保障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内的多巴胺浓度很高。
那么,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会产生什么后果?
最起码现在已知的相关疾病就有三种:
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以及抑郁症。
当然,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春山茂雄也提出:
多巴胺浓度太高容易使人能量消耗过度,有可能会导致短命,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天才之所以英年早逝,也可能和多巴胺过量分泌有关。——
28、
好,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要回到正题了。
首先,众所周知:
目在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整体来说都比男性低,工资也同样如此。
即使按前几年英国《经济学人》最乐观的估计,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比如有一项针对欧洲万员工的调查显示:
以平均值来说,英国的女性薪资整体上比男性少29.5%;如果是在相同职位从事相同工作,女性的薪资比男性小差少9.3%;如果是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类职位,女性的薪资比男性少2.6%;如果在同公司同职位,而且从事相同的工作内容,女性薪资比男性少0.8%。——
法国呢?情况也差不多:
女性的薪酬比男性少20%左右,30岁以下学历相同的女性工资比男性低18%。
早先国外也曾有统计:
全球平均来说,男性每赚1美元,女性只赚0.77美元。
这一项统计跟中国的男女工资比例倒是非常契合,BOSS直聘曾发布的《年中国性别薪酬差异报告》就显示:
中国女性平均月薪仅为男性的77%。
当然,一线城市男女薪酬差异最小,三四线城市差异逐渐拉大。
通过以上数据来看,虽然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整体上女性的收入明显低于男性,这一点无可争议。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女性社会地位的缩影。
《年妇女参*地图》列出了截至年1月1日全球各国的女性在*府立法和行*部门所占的比例,摘录几则如下:
全球女性部长的比例是20.7%,全球女性议员的比例是24.3%,女性国家元首的比例是6.6%,女性*府首脑的比例是5.2%。
中国的数据呢?我特意查了一下:
截至年,全国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10.5%、13.2%和16.8%。——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名代表中,女代表名,占代表总数的24.9%。
美国的情况如何呢?我只引用一项:
《财富》杂志公布了年美国强企业排行榜,在上榜的企业中,由女性掌权的只有21家,也就是说,女性CEO的比例是4.2%。——
那么综合以上的数据来看,在社会地位上:
男性占有绝对优势,女性处于绝对弱势。
至于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上差异,也有心理上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女性不喜欢竞争,也不喜欢埋头笃志只专注于事业,所以在家庭中投入的精力比较多,导致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偏低。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文化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和性别歧视。
不过,这里不打算展开论述。
29、
总而言之一句话:
整体上女性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也偏低,因此对人生的控制感同样偏低。
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
女性更容易感到失望和悲观,更容易养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也更容易降低体内多巴胺的浓度,还更需要体内血清素的平复。所以女性一旦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比如失业,意外,亲人离世等,更难使自己适应所面临的情境,如果出现失眠、难受、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等症状,长此以往,就又有可能导致体内的另一种压力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发生紊乱。——
而去甲肾上腺素一旦紊乱,你对环境的适应性就会降低,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性也会跟着降低,如此循环往复,说不定哪一天出门就会撞上“抑郁症”这个扫把星。
没错,目前医学上普遍认为:
从生物激素的角度来说,抑郁症正是由于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三种激素的缺失或功能紊乱引起的。
而目前市场上那些林林总总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也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这三类神经递质的活性和浓度而研发的。
所以,抑郁症药物从功效的角度来讲,有一点类似于“*品”。
因此抑郁症药物有时也会提取一些公认的*品——K粉——来入药,比如克他命(ketamine)就是,克他命疗效很快,可以短时间内阻断病人试图自杀的想法和念头,据说60%~70%对于抑郁症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病人,对克他命是有反应的,当然副作用也很大,谨慎使用。
再提醒一点,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症状和病因,对症下药才王道。
如果你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不稳定,易哭易怒而且行动迟缓,那大体上就由于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降低引起的。
那么,这时候你应该选的药物是氟西汀,即百忧解(或者同类型其他药物),而不是被庸医忽悠开一大堆废品。
如果你是阻滞性抑郁症患者,那就说明你的大脑的觉醒性和兴奋性不足,可能你并是不太抵触和反感打游戏、看电视剧或者出门散心等等,那基本上就是缺少多巴胺引起的。
那么,这时候也许你需要的药是黛力新或者安非它酮,其他的药基本没什么效果。
千万不要轻看了吃错药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比如你本来不缺去甲肾上腺素而吃了补充肾上腺素的药,就可能会引发心慌,失眠,因为去甲肾上腺素有极强的抗疲劳效果。再比如你本来不缺多巴胺而吃了补充多巴胺的药,结果意气风发,生龙活虎,完全静不下来,那么就有一定可能——会发展成躁狂抑郁症(双相抑郁症)。——
这点副作用倒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
会摧毁你对药物治疗的信心,导致病情更严重。
30、
好,以上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一切关于抑郁症的起因和症状都讲完了。
我们分别从心理学,生物学、生活环境、脑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遗传基因学、以及社会学等七种角度全面探讨了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原因,当然,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男性。
相信现在的你对抑郁症已经不陌生了,纵然我们尚且无法完全了解抑郁症,但起码抑郁症的样子在你的脑海里也基本上有了一个清晰的素描。
所以,这时候你的内心里可能会有一个隐隐的疑问:
既然有如此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那么按照这种程度,女性估计有一半都是抑郁症患者,比例应该在男性的5倍以上,甚至更高,可是现在为什么只有2倍左右?
没错,其实这也是我内心里的一个疑问。
包括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这个疑问都没有闲着,一直在我的头顶上盘旋环绕,悬而不决。
不过,我终于还是找到了解开这个问题的钥匙。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打破这最后一把锁!
31、
还记得上文讲过的海马体吗?
就是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方向定位的那一个人体卫星导航系统。
没错,关键就在于它。
有一天,科学家们突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一个现象:
雄性擅长应对急性压力,雌性擅长面对慢性压力。
比如说:
研究人员找了一群小老鼠,在小老鼠们聚精会神学习的时候,偷偷对它们的尾巴施加一连串的电刺激。
结果发现:
雄性小老鼠在受到电刺激后,学习表现比之前提高了,它们海马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相应地增强了;雌性小老鼠则恰恰相反,它们的海马体在遇上急性压力后,反而缩小了。
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情况就不同了:
比如研究人员给这些老鼠们施行了一项残酷的惩罚——关禁闭,不多,每天关几个小时。
结果发现:
连续21天后,雄性小老鼠的海马体神经元竟然变脆弱了,活跃度明显降低,记忆能力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害。而雌性小老鼠的海马体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记忆力也几乎没有损伤。
为什么呢?研究人员最后发现:
原来当雌性小老鼠在长期关禁闭、经历模拟环境中的慢性压力的时候,体内的一种雌性激素——一个叫“雌二醇”的家伙就会跑出来“救场”,对它们实施保护。而雄性小老鼠在面对慢性压力的时候,由于缺乏雌性激素,更没有“雌二醇”这个王牌保镖,所以就导致了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减少。
谷氨酸是什么?它的外号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听名字你就知道它的功能了。
谷氨酸受体减少会怎么样?会导致和它的“好哥们”氨基丁酸之间的合作不协调。
氨基丁酸又是什么?它的外号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能镇静神经、抗焦虑。
那么,如果他们哥俩合作不协调意味着什么?
没错,意味着你既不镇静又不兴奋,马上要开始抑郁了。
已经由有中国的学者做出结论了:
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应激能够诱导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
32、
为了进一步证明雌性激素在应对慢性压力中是否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通过某种手段刻意减少了雌性小老鼠大脑中的雌性激素。
结果发现:
雌性激素的减少,使得雌性小老鼠在面对环境的慢性压力的时候,出现了跟雄性老鼠一样的状况——海马体变脆弱了!
反过来也一样,当雄性老鼠大脑中的雌性激素通路被科学家通过某种手段激活时,慢性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就对它们难以构成伤害了。
看来,在自然界雄性平均寿命短于雌性是有一个根本性原因的。
因为雄性擅长应对的是急性压力,雌性擅长面对的是慢性压力。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某个家庭一旦遭遇急性变故,现场晕倒的往往是女性,现场处理的往往是男性。然而,如果这个变故持续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几年,你就会发现,女性反而变得越来越坚强了,男性呢?相反,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暴躁了。
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甚至有一项研究发现:
当面临雄性竞争和幼崽存活的进化压力时,雄性果蝇会比雌性果蝇死的更早,寿命大约会减少1/3。——
其实类似的佐证实验还有不少,比如日本著名医学家兼作家渡边淳一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老鼠的一只脚上绑上石膏,本来打算对其筋肉和骨骼的状态进行比较。结果雄性老鼠一绑上石膏,立即一刻不停地啃噬,试图从石膏的束缚中逃脱,表现出一副誓死不屈的样子。而雌性老鼠的行为则截然不同,刚开始绑的时候,它们也会挣扎反抗,但绑上之后,它们便安静地蹲在角落里,好像在努力接受命运的这种安排,试图适应新的状态。用不了多久,雌性老鼠甚至会拖着一只沉重的脚,开始进食。——
结果怎么样?
当然是雄性老鼠基本上在几天后就暴毙而亡,而雌性老鼠却变得更有忍耐力,渐渐地适应了新环境。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养麻雀也是同样的现象,凡是公麻雀只要一关进笼子里,就会凤狂龙躁,不停地飞撞,总是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撞死的也不少。即使没死也会绝食抗议,颇有一番“宁饿而死,不囚而生”的枭雄气派。如果关的是母麻雀情况就温和多了,虽然也会反抗,也会哀鸣,但用不了多久就会主动进食和喝水,甚至渐渐能适应笼子里的生活。
谈到这里,你内心当中可能还有一个疑问:
你前面所讲毕竟都是动物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情况也是这样吗?有没有更大的证据呢?比如遇到地震、水灾或者大饥荒的时候,女性真的会比男性表现得更好,存活的更久吗?
答案是,真的如此!
当然,我绝非空口无凭,我有证据。
33、
年1月9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项人类学家最新的两性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当男人和女人同样遭受到苛刻的条件环境时,女人的寿命更长,对比的条件环境包括饥荒、流行病等外部情境。
比如说饥荒,南丹麦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共做了七组大规模的人群对比观察。其中有一组,专门对比了年至年爱尔兰大饥荒期间的男女人群数据。
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发生于年至年间。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叫做晚疫病菌的卵菌所造成的马铃薯腐烂,继而导致庄稼失收。要知道马铃薯是当时的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所以在这5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1/4;这个数目除了饿死和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最后,统计数据表明:
在大灾荒时期,爱尔兰男子的平均寿命从38岁下降了19岁,而女性的平均寿命则保持在22岁。
也就是说:
在同等恶劣的慢性压力的环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强大。
当然,一方面是生理机能因素:
通常情况下,女性的脂肪要比男性多6%~10%,所以更能够抵御寒冷和饥饿。
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女性体内有雌性激素的保护,可以更好地保持大脑海马体的活性,从而能更好地学习记忆并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不就是“虽然悲观,但更明智”吗?没错,这就是“悲观而明智效应”的现实运用。
也正因为如此,女性才能在具备那么多抑郁倾向的“优势”下,依然保持着相对较低的抑郁症比例,只比男性多一倍。
34、
最后的最后,我们用一个故事来结尾。
这个故事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讲的,他曾经是一位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二战结束后,他写了一本心理学的名著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是提出“意义治疗”的创始人。——
故事就来自他的这本书,不过,是我替他讲:
弗兰克尔刚到集中营的时候,发现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些人自杀。当然这不奇怪,奇怪的是那些自杀者往往都是平时看起来很乐观的人。要知道,他们刚进集中营的时候,总是一副笑脸,总是满怀希望,总是积极地安慰自己和周围的人。
可是,为什么自杀的会是他们?
弗兰克尔一直想不明白,只好继续观察。
直到后来他突然发现了一个规律:
就是每次有重大节日过后,都是“囚犯”自杀的高峰期。
那时候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那些看起来乐观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乐观,或者只是短暂的乐观,他们总是安慰自己:等熬到感恩节就能出去了,等熬到圣诞节就能回家了,等熬到......可是,一旦熬过了他们所期望的节日但愿望却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们就会从“期望”的云端上摔下来,转而掉进绝望的深渊,最终走向自杀。
而最后走出集中营的人,反而是那些一开始并不积极、并不乐观、并不抱多大期望的人。
因为他们知道:
熬到感恩节不一定能出去,熬到圣诞节也不一定能回家,所以他们索性不熬了,反而去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温馨时刻,比如每抽一支烟,每洗一次澡、每看一次落日,每陪狱友过一次生日,他们都会当成是上帝的馈赠,是命运的眷顾,是人生中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
你以为是集中营的人没有选择才应该这样吗?错了!
没有人是没有选择的,人永远都有选择,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
纵然你无法选择命运,但你也永远有最终的选择权——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
看看泰雷津集中营厕所的墙上赫赫然写着的那一句闪光耀眼的话吧:
“无视一切!并为每一件狗屁事喝彩!”——
35、
风只能吹落一片枯叶,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
有些人就像是一片随风飘动的树叶,天天欺骗自己说:“世界上没有秋天。”等到秋天一来,他们往往惊慌失措,第一个调零衰败。
有些人就像是蝴蝶,从来不欺骗自己,也承认一年有四季。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他都会安然接受,并欣然享受每一个季节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刹那。
因为他知道:
如果心不自由,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过是另一个集中营而已。
真正的智者永远是自足的:
即使他因战争而失去一只手,或者因意外而失去双目,他依然会满足于命运剩给他的那些。
哪怕有一天上帝毫无征兆地夺去智者的生命:
他也依然会满足于——曾经活过。
没错,与普通人相比,智者显得很悲观。
其实悲观才是真正的乐观,那些所谓的乐观主义者,恰恰是因为盲目,而不是因为明智。
当然,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矫情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始变得自暴自弃,甚至抑郁。但是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身体里住的并不是一个脆弱的灵*,只是他们看到了比普通人更多的真相。他们比普通人更接近人心的蒙昧与黑暗,也比普通人更接近太阳的灼热与光芒。他们不是被生活所迫,而是被真相所伤。
所以,一个人患了抑郁症并不可耻,也许,反倒有几分可敬。
如果非要说患抑郁症的人可耻,那么不抑郁的人更可耻。抑郁症患者只是没有勇气承受现实,而那些不抑郁的人从来都没有正视过现实。当然,除非你是那一小部分看清人生的惨淡后,依然热爱人生的勇士,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的英雄。
温馨提示忘了说,题引并不是萨特的名言,是我借锅下米,假他的名义骗你上桌而已。
统筹:
1、(美)罗伯特·弗兰克《成功与运气?第五章》
2、《抑郁症患者的世界你不懂》百度知道日报.01.07.
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第11版)
4、(美)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第七章?黑暗无边的抑郁》
5、(美)苏姗?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九章?心境障碍》
6、(美)波·布朗森、艾希礼·梅里曼《夺魁者:关于输赢的科学》
7、:{AlmeidaOP,YeapBB,HankeyGJ,JamrozikK,FlickerL()Lowfreetestosteroneconcentrationasapotentiallytreatablecauseofdepressivesymptomsinoldermen.ArchGenPsychiatry65:–.}
8、(美)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IV生活篇》
9、(美)苏姗·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九章?心境障碍》
10、(美)肖恩·史蒂文森《这本书能让你睡得更好?第二章》
11、:{芬兰发明“光照耳机”可治疗冬季抑郁症—{搜狐新闻}
12、(美)苏姗·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九章》
13、:{猫狗能认出镜中的自己吗?-萌爪医生}
14、(意)安东尼奥?尼奥利《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第六篇?我为何信任你》
15、::{Fecteau,S.,Pascual-Leone,A.,Théoret,H.,()Psychopathyandthemirrorneuronsystem:Preliminaryfindingsfromanon-psychiatricsample.PsychiatryResearch,()-.}
16、(德)施奈德《犯罪学?第五章?犯罪、年龄和性别?第一节》
17、(美)迈克尔·舍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第三部分》
18、:{孤独症的性别差异:从基因、性激素到脑结构--《中国临床...-知网空间》}
19、:{Eyre,R.W.,House,T.,Hill,E.M.,Griffiths,F.E.().Spreading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