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牧会的几年中,经常会遇到被抑郁症所摧残的教友,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幸事件,让我切实的感受到抑郁症对信徒生命的危害力度之大,仿佛大到了令人难以想象、无法用言词表达的地步。抑郁症彷如魔*一般,伤残了一个又一个肢体,侵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对之恨之入骨。
笔者在刚进入教会牧会的第二年,就从远方接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我的学弟和朋友、我妻子的同班同学因抑郁症发作而跳江自杀。印象中的他,朝气蓬勃,才华横溢,毕业一年多,与晚一年毕业的新婚妻子在同一间县城教会服侍,对未来无限憧憬。可是,就因这恶魔般的抑郁症剥夺了他们的一切,使他英年早逝,被迫离开了服侍的工场。并且,无情地将他与怀孕不久的妻子分离,彼此天各一方。这是第一次,彷如刻骨铭心般的感受到抑郁症的可怕。
有人统计,教会一年之中大约有百分之五的信徒会患上抑郁症。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抑郁症已经确实存在于教会之中,并且给信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危害。但教会中仍有许多人不愿承认抑郁症是心里的疾病,仍把其单纯的归类为灵性的软弱,视其为“魔*病”。认为是信心出了问题,只要有圣灵里的喜乐,祛除*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错误或无知的认知,不单存在于普通信众、义工群体中,甚至有些担任圣职的教牧人员也有此看法。不加以任何的判断研究,就草率的视之为“魔*病”,以至于给教会或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问题和痛苦。然而,一系列的事实在告诉我们,问题不都竟然如此,不能全都怪之于魔*,抑郁症的确也是一种疾病,也在摧残着信徒的身心灵,只有那些临到的人才会感受到那种沉重感、无力感。
抑郁症和其它的精神疾病并不都是虚构的,它也是一种病,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信众,仿若“灵性疾病”一般,无情地摧残着信众的健康。因此,基督徒应当正确的,在两者之间加以区分和对待。香港心理医师徐理强长老曾对灵性、精神健康和有没有精神疾病做过这样的论述:灵性,精神健康,和有没有精神病是3件不同但有关的事。每个人都是罪人,都犯罪,但不都有精神病。所以犯罪跟有没有精神病是两回事。但是,这3者是相互影响的。灵性好,可以帮助建立好的精神健康。因为灵性好的基督徒,有健全的自我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精神健康好,就比较有能力应付诱因,可以减小基因和环境诱因的互动,因而降低得精神病的几率。可是,无论灵性怎样成熟,不能改变基因。所以,灵性很好的基督徒,仍然有可能得精神病。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基督徒,教会千万不能不负责任式的,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此事,把之草率的归类为“魔*病”的范畴。期望以老一套的赶*模式来解决此问题,这样不仅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果效,反而会事倍功半,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教会对之应树立正确的心态,清楚的认识到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之一,也存在于教会中,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地方。既来之,则安之,积极的引导信徒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走出黑暗,进入喜乐里面。
根据百度百科来看,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有三大方法。即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有严重消极自杀企图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改良电抽搐治疗。
《圣经》虽然没有直接教导和介绍,如何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和案例。但无可置疑的是,《圣经》对基督徒灵性生命、心理生命和实际生活都是有帮助的,作用无可替代。(参提后3:16-17)基督徒完全可以本着“心灵相通”的原则,平衡《圣经》的教训,透过有关灵性生命的教导,看如何建造心灵的健康。如基督徒可以根据“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太6:24)的教导得出,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之所以会产生过度的忧虑,乃是因为内心被另一个挥之不去且有害的“玛门”欲望所控制,以至于正常的生活次序被打乱,需要重新回归本位,方得宁静。(参太6:31-34)
基督徒应当树立一个理念,主的恩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圣经》的作用足以帮助我们面对身心灵里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之一,并不是所谓的“魔*病”,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地方。基督徒只要积极的接受治疗,并透过《圣经》的教训,培养灵命,建造个人的身心灵健康,相信那充满阳光的日子正大步地向我们走来。
从正文选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