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后抑郁症”这个词出现在新闻里,通常会与令人震惊的“妈妈携孩子自杀”类事件相关。面对这样的新闻,有人唏嘘,有人痛惜,还有人完全无法理解。
其实“产后抑郁症”一直都在,但出于各种原因未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发展至深时引发极端事件,也仍被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当事人的情绪问题,或者觉得女人都生孩子,为什么产后抑郁症患者就那么“矫情”和“娇气”。其实,产后抑郁真的没那么简单。
认识“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生产后,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5%~30%,多在产后2周发病,并在产后4周~6周时症状明显;通常可在3个月~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年~2年,甚至更久,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产后抑郁症的表现
情绪改变:新妈妈会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爱哭,经常心情压抑郁闷、焦虑不安、悲观绝望,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即使曾有几天或1周~2周的情绪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抑郁。
认知改变:分娩后,明显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和愉快感丧失,记忆力变差,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害怕或抗拒喂养婴儿;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主动性降低,创造性思维受损;严重者有自杀意念或伤害婴儿的行为。
意志与行为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就算有理想和追求,也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自信降低,虽然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处处表现出被动和过分依赖。
自我评价降低:新妈妈对婴儿的健康过分焦虑和自责,担心无法照顾好婴儿;常常自暴自弃,出现自罪感和无价值感;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与家人、丈夫的关系不协调。
躯体症状:升级为妈妈后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或早醒;很容易疲倦,还会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食欲下降,无法被美食所吸引;性欲减退乃至完全丧失。一些症状可能长期存在,通常会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消失。
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原因
内分泌改变:新妈妈因产后体内激素骤降,容易导致情绪不稳、爱胡思乱想、缺乏安全感。
遗传:新妈妈自身或家族中既往有抑郁症或家族史,通常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性格:产后抑郁症多见于内向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或成熟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固执,认真,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等个性特点的女性群体中。
经历:新妈妈有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孕期有抑郁情绪;分娩和哺乳过程不顺利,长期忍受各种疼痛;分娩前心理准备不足,产后适应不佳;身材走形,月子难熬;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照顾婴儿过于疲劳;婴儿的健康状况不良等,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庭关系:对于新妈妈来说,孩子的到来不在计划内;丈夫无法提供感情和实际支持;面临婚姻或经济问题;家庭中对婴儿有严重的性别期望;与家人对新生儿的护理观念有差异等,均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积极预防产后抑郁症
加强知识储备和心理建设
孕妈都要经历孕期和分娩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的改变,为了减轻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担忧,医院的孕妇学校等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有关妊娠、分娩及婴儿护理的常识,积累正确认知,提高应对能力,减轻自己对妊娠和分娩的紧张、恐惧心情,完善自我保健。
保证睡眠充足
睡眠障碍多与不良情绪有关,其中抑郁最为常见,而睡眠障碍在妊娠期较为多见,多发生在孕晚期,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睡眠潜伏期变长等,大约30%~90%的孕妈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所以孕期和产后都要保障足够的睡眠,当婴儿入睡时,新妈妈也要尽量休息,避免睡眠障碍带来的抑郁情绪。
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新妈妈自己也应学会自我调节。感觉委屈、烦恼、压力大的时候不要压抑自己,应及时和家人沟通,借助一些方式排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例如阅读、听音乐、散步等,或是与丈夫一起外出吃饭、看电影,与好朋友聊天,进行合理运动等,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
搭建家庭互动模式
生孩子不只是孕妈自己的事情,也是丈夫及整个家庭的事情。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丈夫应该给予妻子比平时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耐心倾听并积极回应妻子的诉求和心声,主动承担起照顾宝宝的重任,多留时间陪伴妻子和宝宝。
同时家里的老人、邻里亲朋,也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多给予孕妈或新妈妈一些关怀、理解、尊重和包容,家庭是她们最大的支持后盾。
除了自救与家人的帮助,必要时还应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运动疗法等,积极应对产后抑郁症,早日做回健康的漂亮妈妈。
平安好妈妈,是专业的母婴知识分享平台,拥有强大的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妇科及儿科医生专家团,和你分享最实用的女性健康及育儿知识,助力新手妈妈的身体健康,一起守护宝宝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海丹.产后抑郁请走开(上)[J].家庭.育儿
[2]赵天卫.Goaway产后抑郁[J].时尚育儿
[3]郑笑笑.谨防产后抑郁症[J].健康人生
[4]管亮.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
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