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由英国IamesParkinson医生于年首次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帕金森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女性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6%,男性患病率约为1.7%。帕金森病致残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为中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神经元胞质内形成Lewy小体,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被破坏、壳核及尾状核内多巴胺水平降低。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多巴胺替代治疗帕金森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明显降低致残率。但帕金森病本身及多巴胺替代治疗均会增加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的几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临床诊治造成困难。
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
国际上美国国家神经障碍与卒中研究所(NINDS)和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IMH)工作组于年首次提出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Parkinson’sdiseasepsychosis,PDP)的诊断标准(表1)。国内PDP的诊断标准是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于年提出,凡符合以下1-5条者即可考虑PDP:1.符合英国脑库或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2.出现至少1个以下症状:幻觉、错觉、妄想及假性幻觉;3.精神病性症状在帕金森病发生之后出现,至少为帕金森病诊断1年后,多数为帕金森病诊断10年后出现;4.持续时间:精神病性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1个月;5.排除其他疾病,如DLB、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疾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障碍及药物导致的精神病性障碍或谵妄状态;6.伴发情况:应注明有或无自知力,有或无痴呆,是否在抗帕金森病治疗。
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可能机制
尽管PDP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研究显示PDP是多种因素参与,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巴胺替代治疗、视觉处理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生化和结构异常、遗传因素、DBS均促进PDP形成。
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治疗
PDP治疗原则是在不影响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抗帕金森药物,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指南中推荐的减停抗帕金森药物的顺序为: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MAO-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L-Dopa。抗精神病药物目前研究证据较多的是喹硫平及氯氮平,喹硫平对5-羟色胺2受体有较高亲和力,大于脑中D1/D2受体的亲和力,因此对锥体外系功能影响较小。氯氮平主要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D1系统,较少对纹状体D2系统产生阻断,可避免对运动功能的不利影响。
临床中PDP的诊断及治疗是令神经内科及精神科医生都头疼的问题,这里仅是简单介绍PDP的诊断及治疗,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体化诊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