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也称为“一体意识”,是我们作为婴儿降临时的初始心理状态——我和世界是共生的,世界是以我为中心展开的,我是最独特而不凡的存在,并伴有无所不能的高峰体验。这听起来有点精神病式的妄想,没错,我们生来都是妄想症。人一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幻想被逐渐打破的丧失过程,与此同时,重新建立起基于自己能力上的新的自我认同,才逐步成长为一个与现实贴合的“正常人”。
话说回一体意识,婴儿没有丝毫照顾自己的能力,但ta出生与母体分离的那一刻,却势必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被迫暴露在这未知而复杂的世界面前,那将会带来淹没性的恐惧和焦虑。所以起初婴儿通过与世界一体的的全能幻想来抵御存在的焦虑,ta的身体虽与母亲分离,但是心灵依旧与母亲共生。而养育者/母亲会为婴儿的每一次啼哭惴惴不安,努力揣测并满足ta的需求,这也反过来强化和验证了婴儿的全能自恋:我是那么的无所不能,只需通过意识就能达成需求满足。
这是美妙而理想的状态,我们和母亲亲密无间,和谐交融,我们沉浸在纯粹的爱与超能的自我里,感受不到丝毫孤独和无力。一些心理分析学家说,我们一生都渴望结合,这种渴望来源于我们对回归的向往——回到虚幻的共生幻想,它深深掩埋在原始的无意识中,我们永远不会放弃重新赢回它的尝试。这种愿望可能秘密地支配我们的生活,贯穿于我们所有重要关系之中,影响我们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虽然我们大脑早已忘记曾经待过的那片乐土,但它始终存在于身体记忆与情感记忆里,存在于对自我寄予的潜在可能性里。我们通过性、宗教、艺术、药物试图重回乐土,这种追求既可能是病态的,也可能是完全健康的行为;既可能是一种畏惧的避世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向外扩张的激进行为;而最终走向哪,病态或健康,避世或激进,取决于我们最初的那一次丧失体验。
心理疾病与未完成的丧失
婴儿慢慢长大,需求越来越细微且多样化,而母亲给到的的照顾则越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匹及了,甚至有时候会忽视并且拒绝ta的需求。婴孩逐渐意识到母亲的照顾并不被自己的意识掌控,ta第一次感受到自我全能感被挫败,自己是在依赖,需求的达成是得与外界协商的,这种丧失体验对于婴儿来说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每一次符合时机的丧失都是心灵成长的契机。
虽然母亲的“怠慢”唤起了婴儿的分离焦虑,对全能自我产生怀疑,然而婴儿并不愿意那么简单地放弃乐土,放弃与母亲的共生,放弃那么迷人强大的自我概念。ta会用尽浑身解数去重新掌控母亲:
需求受挫哭闹愤怒恐惧分离压抑愤怒放弃自我需求认同内化母亲的情感、价值观(迎合母亲)父亲介入彻底丧失打破全能自恋有弹性的心理边界开放而综合的价值观
(如图:不同的母亲会在不同的心理阶段阻碍丧失,会导致相对应的心理问题)
这一系列内在情绪在婴儿的日常挫败中反复循环的发生。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里始终没有父亲的介入,(因本篇着重探讨丧失感,并不想展开探讨三元关系,因此在这里父亲只是一个象征,任何转移母亲情感寄托的事物都可以取代这一象征,父亲的介入意味着母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