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9月日本发布的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发生在孕期至产后的自杀居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8.6%),报告认为,因抚养孩子的不安和压力导致的产后抑郁是孕产妇自杀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死于自杀的孕产妇甚至超过死于产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等产科并发症的孕产妇。
我国目前尚无针对这类抑郁发病情况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只有一些小规模地区性的调研。年《产后抑郁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笼统地概括为:「我国的患病率为1.1~52.1%,平均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10~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研究结论:跟公婆住,产妇抑郁风险增加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复杂,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和生理激素水平,婚姻家庭关系、经济水平、个人经历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很重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婚姻家庭关系对产后抑郁的影响,研究人员们对名产妇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这医院接受产检,并产后14~60天内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为主,用以检测产妇是否有抑郁情绪。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得分范围0~30分。总分相加9分以下,绝大多数情况为正常;9~13分,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医院精医院检查,13分以上:可考虑为产后抑郁症,医院精医院就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题目
选出最能反映过去7天感受的答案
(丁香医生整理截图,参考文献5)
根据产妇产后跟谁一起居住,研究者们将这一千多名产妇分为3组:只与丈夫同住组、与男方父母同住组、与自己父母同住组。
根据参考文献2整理制图调查结果表明,名产妇中共人出现产后抑郁症状,占总人数11.8%。其中,和「只与丈夫同住组」相比,「与男方父母同住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风险增加1.48倍。为排除其他社会因素带来的偏倚,这一调查分别建立3组风险模型。风险模型1纳入:年龄、户籍、教育、职业、家庭收入和医保情况;风险模型2纳入:模型1内情况、产次、生产方式、婴儿性别、出生体重和孕期压力;风险模型3纳入:模型2内情况、产后照顾者和社会支持结果表明,不同风险模型均显示「与男方父母同住组」产妇出现产后抑郁比例较高。其中,低学历和低家庭收入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不同风险模型组产妇出现产后抑郁情况(参考文献2)丈夫的角色,可能是矛盾助燃剂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他们认为,丈夫的角色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指出,在传统社会,女性往往容易被贴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标签,认为女人在婆家,就应该听公公婆婆的。但是现在的育龄女性,早已更加渴望独立、自由,她们奉行的育儿理念也与部分公公婆婆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偏差。此外,对「产后抑郁」的认知与诊断在我国仍然缺乏重视、普及,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孕产妇存在抑郁风险,反而会以为这是她们心情不好、认为她们「作」……这样就进一步增加婆媳沟通的难度。此时,如果「老公」这个角色选择一味帮着自己的母亲,或者直接选择逃避,会更容易激化双方矛盾,将孕产妇推向抑郁。另一项年发表在BMC针对多名中国女性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与婆婆关系不好、对婚姻生活不满意,是造成女性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参考文献3研究局限与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研究用于评估产妇精神状态的产后抑郁诊断量表,完全基于产妇自评,不能直接等同于确定诊断。而且两项均为关联性调查,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因此,这组调查结果并不等同于「因为和婆婆同住所以出现产后抑郁」或「产后跟婆婆住一定会增加产后抑郁几率」。尽管研究存在局限,但调查中这种在产后主动对孕产妇进行抑郁筛查的做法,确实是降低孕产妇自杀率的重要工具。原首都医科医院的副院长丁辉提到:「产妇本就需要在产后经历一段心理适应期,以应对生育后身份的转变与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