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彩虹心辅抑郁不可怕,求助是一种勇敢
TUhjnbcbe - 2021/2/17 22:39: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抑郁症是一类很常见的精神疾病,各种原因都可能引起,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会对个体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根据WHO的数据,全球有大约3.5亿人与抑郁症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WHO预计在年抑郁症将位列全球疾病负担之首。

抑郁症如此高发,且对人们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识别,如何应对呢?本集抑郁症科普动画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

视频资料来源:精神卫生

每当抑郁症成为热议话题,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起因往往是一则负面新闻或充斥悲剧色彩的社会事件,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抑郁症似乎与“自杀”、“死亡”等字眼形成了联系。

类似谬论的形成,通常建立在对抑郁症的误解之上,像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一个人意志不坚定,太矫情,也有人认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弱小的人身上,不论从科学角度还是病理角度上看,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

纵观历史,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皆不分性别、阶层,而在当下,抑郁症也拥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途径,70%-80%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在六千万到九千万之间,平均每15个人之中就会有1名抑郁症患者,如果以发病率超过5%以上即为常见病的标准来看,抑郁症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多发病之一。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仍深陷偏见带来的困扰之中,导致病情加重,生活进一步受到影响,多重因素下可以看到,科学科普抑郁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你感觉情绪不佳、身体不适可以试试以下减压方式

练习放松技巧,如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加强锻炼,健身运动能够缓解工作压力,释放坏情绪,促进睡眠

出现消极想法时,努力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与亲朋好友交谈,聊一聊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将无法释怀的事情都说出来

坚信自己,减慢生活节奏,不必一味的责怪自己,相信自己,积极面对

抑郁症不是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它是一种很难自愈的情绪障碍也许你的身边那些开朗微笑的人内心也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请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希望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能及时得到帮助!抑郁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想太多,不是太脆弱。

抑郁症,是一种病,被我们忽视了太久的一种病。

据权威医学杂志《自然》最新数据:全球有3.5亿多抑郁症患者,每天有多人因为重度抑郁症自杀。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

每天嘻嘻哈哈哈、看得很开的人,摘下面具之后,内心或许已经千疮百孔。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但是由于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抑郁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而“矫情”、“想太多”、“太脆弱”、“玻璃心”等等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极有可能把苦苦挣扎的抑郁症患者推入悬崖。

我们的一次倾听、一点理解,或许就可以让想要放弃的人,重新对这个世界有了期待。

视频分享

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体验?

视频时长30分钟,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每个家庭都可能埋藏着一个抑郁的故事,抑郁让人精疲力尽。

抑郁的人很容易对所有事情感到厌倦,对一些事实异于常人的在意甚至是偏执。抑郁是你的感受和情绪出了问题,如果你的感受好了一些,那你的抑郁就少了一些。

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人们在谈论抑郁的时候时常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你知道一切都很荒谬,即使你正在抑郁之中,你也知道这一切都很荒谬。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感受,就好像你走在路上,滑倒了或者绊倒了,地面猛冲向你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不是持续半秒钟,而是而是持续六个月。这是一种时时刻刻感到惧怕,却不知道自己在惧怕什么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活着太痛苦了。

回避抑郁只会让它更加凶猛,能够接纳自己抑郁的人更容易康复起来,我们的需求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视抑郁的价值,虽然不能保证它不再复发,但是却能改变看待复发的态度,甚至会减弱抑郁复发的程度!

抑郁症在中国的隐秘流行

我们做这一组抑郁症的封面故事,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抑郁症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更像是“发热待查”——一个人发烧了,但未经检验,并不知道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确是千人千面。有些人失眠,有些人嗜睡,有些人头疼,有些人从不头疼,有些人有自杀倾向,有些人怕死。

有人有家族遗传史,有些人个性孤僻,有的人是后天遭受了大的打击后突然变成这个样子了,还有的人,家族遗传有一点,个性问题有一点,后天又遭受了大的打击,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真正符合“疾病”的标准。

一般的躯体性疾病,都有明确的定位、定性、病理特征,比如阑尾炎,病因很明确,阑尾发炎。疾病表征也很经典: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烧,化验会发现白细胞增加,打开一看,红肿热痛都有。这是“疾病”,诊断、愈后都很清楚。

但“精神疾病”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说‘精神疾病’,而说‘精神障碍’)。比如,除了大脑里的神经系统之外,肠道里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那么,“精神疾病”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连精神分裂症也不能定位在大脑。《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报道的一个个案,就是讲一个人有被害妄想,在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结果是肠道对乳糜敏感。不吃乳糜,幻觉就消失了。

抑郁症也一样,我们无法指向疾病的所在(一定是大脑哪个位置?),无法确定疾病的性质(炎症、免疫系统、基因、神经递质?都有可能),至于病理改变,连最先进的核磁共振都找不到任何特征性的改变,无法作为诊断或者排除的依据。

插图:范薇

正常的悲伤与病态的抑郁之间的界限,是由精神医学定义的。

抑郁症的三个核心症状:第一,情绪低落,完全处在悲伤中,任何事情都带不来快乐。第二,兴趣减退,尤其是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趣也没有。第三,身体疲乏,哪怕一天无所事事,依然感到四肢疲软无力。

怎么分辨正常的情绪低落与抑郁症之间的区别呢?

第一是严重程度。正常的心情低落和抑郁症最大的区别就是看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有没有受到损害。一般来说抑郁症中度以上,病人的学习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严重下降。但一个人心情不好,在能力损害上并不大。

第二是持续时间。持续两周的心情低落就是抑郁症症状。

但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症状?

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有很多不同的假说,但都只是假说而已。精神科大夫倾向于认为,抑郁症发病的根本因素还是生物学因素,比如,可能有遗传因素,脑部结构的损坏,或者早年的病*感染等等。心理咨询师则更倾向于认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先天有先天的因素,但后天的塑造更重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更大。

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而言,中国人对于精神痛苦作为一种“疾病”的体验还是很陌生的。

有学者认为,抑郁症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已经出现扩大化现象,有过度诊断和药物滥用的问题。但我们的大部分采访对象都认为,中国抑郁症的主要问题是诊断和治疗不充分,而不是过度诊断。

今年4月公布的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验证了这种说法——“除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以外,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均普遍存在低咨询率和低治疗率的现象。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中因为自己的症状而寻求咨询的比例不足1/5,而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1/10左右。他们的求医行为均存在很大误区,在非精神科和心理科的机构接受治疗的比例高于3/4,说明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未选择正确的医疗机构就诊。另外,在求助专业人员方面,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求助于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比例仅为1/3,向非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求助的比例超过半数,甚至超过10%的患者向非医务工作者求助。”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有很多。有一些是抑郁症本身的特点导致的,比如抑郁症在发病早期经常表现出“自限性”的特点,会自行缓解,这是影响患者不去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为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如果不及时就诊,后期发病会越来越频繁,程度越来越严重,每次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抑郁症还会让人消极、悲观,看不到希望。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大都是被家人强迫送来的,因为他们本身已经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还有一些是因为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比如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是“不可控”的疾病,但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控的。只要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求助,积极改变认知,是可以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抑郁症复发,尤其是预防自杀。

经济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虽然目前抑郁症的药物大部分都在医保范围之内,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当然,还有医疗资源的不可及——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人,心理治疗师余人,总计只有3万多人。

插图:范薇

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于精神障碍强烈的“病耻感”,这可能与我们的文化对“疯狂”的恐惧和歧视有关系。根据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一共有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都是,精神分裂症只在其中占0.5-1%,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都是差不多的,但我们却会不自觉的在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划上等号。

“病耻感”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现象”(借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我们医院的抑郁症研治疗中心随行出诊,也发现很多病人都有躯体不适的现象,比如失眠、头痛、心悸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医院看了很多年,才意识到是精神上的问题,才找到精神科。

医院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认为,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出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中国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上和其他国家差异较大,本身

TUhjnbcbe - 2021/2/17 22:42: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抑郁症是一类很常见的精神疾病,各种原因都可能引起,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会对个体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根据WHO的数据,全球有大约3.5亿人与抑郁症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WHO预计在年抑郁症将位列全球疾病负担之首。

抑郁症如此高发,且对人们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识别,如何应对呢?本集抑郁症科普动画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

视频资料来源:精神卫生

每当抑郁症成为热议话题,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起因往往是一则负面新闻或充斥悲剧色彩的社会事件,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抑郁症似乎与“自杀”、“死亡”等字眼形成了联系。

类似谬论的形成,通常建立在对抑郁症的误解之上,像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一个人意志不坚定,太矫情,也有人认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弱小的人身上,不论从科学角度还是病理角度上看,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

纵观历史,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皆不分性别、阶层,而在当下,抑郁症也拥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途径,70%-80%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在六千万到九千万之间,平均每15个人之中就会有1名抑郁症患者,如果以发病率超过5%以上即为常见病的标准来看,抑郁症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多发病之一。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仍深陷偏见带来的困扰之中,导致病情加重,生活进一步受到影响,多重因素下可以看到,科学科普抑郁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你感觉情绪不佳、身体不适可以试试以下减压方式

练习放松技巧,如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加强锻炼,健身运动能够缓解工作压力,释放坏情绪,促进睡眠

出现消极想法时,努力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与亲朋好友交谈,聊一聊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将无法释怀的事情都说出来

坚信自己,减慢生活节奏,不必一味的责怪自己,相信自己,积极面对

抑郁症不是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它是一种很难自愈的情绪障碍也许你的身边那些开朗微笑的人内心也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请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希望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能及时得到帮助!抑郁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想太多,不是太脆弱。

抑郁症,是一种病,被我们忽视了太久的一种病。

据权威医学杂志《自然》最新数据:全球有3.5亿多抑郁症患者,每天有多人因为重度抑郁症自杀。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

每天嘻嘻哈哈哈、看得很开的人,摘下面具之后,内心或许已经千疮百孔。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但是由于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抑郁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而“矫情”、“想太多”、“太脆弱”、“玻璃心”等等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极有可能把苦苦挣扎的抑郁症患者推入悬崖。

我们的一次倾听、一点理解,或许就可以让想要放弃的人,重新对这个世界有了期待。

视频分享

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体验?

视频时长30分钟,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每个家庭都可能埋藏着一个抑郁的故事,抑郁让人精疲力尽。

抑郁的人很容易对所有事情感到厌倦,对一些事实异于常人的在意甚至是偏执。抑郁是你的感受和情绪出了问题,如果你的感受好了一些,那你的抑郁就少了一些。

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人们在谈论抑郁的时候时常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你知道一切都很荒谬,即使你正在抑郁之中,你也知道这一切都很荒谬。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感受,就好像你走在路上,滑倒了或者绊倒了,地面猛冲向你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不是持续半秒钟,而是而是持续六个月。这是一种时时刻刻感到惧怕,却不知道自己在惧怕什么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活着太痛苦了。

回避抑郁只会让它更加凶猛,能够接纳自己抑郁的人更容易康复起来,我们的需求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视抑郁的价值,虽然不能保证它不再复发,但是却能改变看待复发的态度,甚至会减弱抑郁复发的程度!

抑郁症在中国的隐秘流行

我们做这一组抑郁症的封面故事,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抑郁症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更像是“发热待查”——一个人发烧了,但未经检验,并不知道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确是千人千面。有些人失眠,有些人嗜睡,有些人头疼,有些人从不头疼,有些人有自杀倾向,有些人怕死。

有人有家族遗传史,有些人个性孤僻,有的人是后天遭受了大的打击后突然变成这个样子了,还有的人,家族遗传有一点,个性问题有一点,后天又遭受了大的打击,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真正符合“疾病”的标准。

一般的躯体性疾病,都有明确的定位、定性、病理特征,比如阑尾炎,病因很明确,阑尾发炎。疾病表征也很经典: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烧,化验会发现白细胞增加,打开一看,红肿热痛都有。这是“疾病”,诊断、愈后都很清楚。

但“精神疾病”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说‘精神疾病’,而说‘精神障碍’)。比如,除了大脑里的神经系统之外,肠道里的细菌、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那么,“精神疾病”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连精神分裂症也不能定位在大脑。《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报道的一个个案,就是讲一个人有被害妄想,在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结果是肠道对乳糜敏感。不吃乳糜,幻觉就消失了。

抑郁症也一样,我们无法指向疾病的所在(一定是大脑哪个位置?),无法确定疾病的性质(炎症、免疫系统、基因、神经递质?都有可能),至于病理改变,连最先进的核磁共振都找不到任何特征性的改变,无法作为诊断或者排除的依据。

插图:范薇

正常的悲伤与病态的抑郁之间的界限,是由精神医学定义的。

抑郁症的三个核心症状:第一,情绪低落,完全处在悲伤中,任何事情都带不来快乐。第二,兴趣减退,尤其是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趣也没有。第三,身体疲乏,哪怕一天无所事事,依然感到四肢疲软无力。

怎么分辨正常的情绪低落与抑郁症之间的区别呢?

第一是严重程度。正常的心情低落和抑郁症最大的区别就是看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有没有受到损害。一般来说抑郁症中度以上,病人的学习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严重下降。但一个人心情不好,在能力损害上并不大。

第二是持续时间。持续两周的心情低落就是抑郁症症状。

但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症状?

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有很多不同的假说,但都只是假说而已。精神科大夫倾向于认为,抑郁症发病的根本因素还是生物学因素,比如,可能有遗传因素,脑部结构的损坏,或者早年的病*感染等等。心理咨询师则更倾向于认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先天有先天的因素,但后天的塑造更重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更大。

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而言,中国人对于精神痛苦作为一种“疾病”的体验还是很陌生的。

有学者认为,抑郁症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已经出现扩大化现象,有过度诊断和药物滥用的问题。但我们的大部分采访对象都认为,中国抑郁症的主要问题是诊断和治疗不充分,而不是过度诊断。

今年4月公布的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验证了这种说法——“除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以外,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均普遍存在低咨询率和低治疗率的现象。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中因为自己的症状而寻求咨询的比例不足1/5,而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1/10左右。他们的求医行为均存在很大误区,在非精神科和心理科的机构接受治疗的比例高于3/4,说明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未选择正确的医疗机构就诊。另外,在求助专业人员方面,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求助于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比例仅为1/3,向非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求助的比例超过半数,甚至超过10%的患者向非医务工作者求助。”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有很多。有一些是抑郁症本身的特点导致的,比如抑郁症在发病早期经常表现出“自限性”的特点,会自行缓解,这是影响患者不去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为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如果不及时就诊,后期发病会越来越频繁,程度越来越严重,每次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抑郁症还会让人消极、悲观,看不到希望。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大都是被家人强迫送来的,因为他们本身已经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还有一些是因为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比如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是“不可控”的疾病,但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控的。只要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求助,积极改变认知,是可以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抑郁症复发,尤其是预防自杀。

经济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虽然目前抑郁症的药物大部分都在医保范围之内,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当然,还有医疗资源的不可及——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人,心理治疗师余人,总计只有3万多人。

插图:范薇

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于精神障碍强烈的“病耻感”,这可能与我们的文化对“疯狂”的恐惧和歧视有关系。根据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一共有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都是,精神分裂症只在其中占0.5-1%,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都是差不多的,但我们却会不自觉的在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划上等号。

“病耻感”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现象”(借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我们医院的抑郁症研治疗中心随行出诊,也发现很多病人都有躯体不适的现象,比如失眠、头痛、心悸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医院看了很多年,才意识到是精神上的问题,才找到精神科。

医院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认为,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出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中国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上和其他国家差异较大,本身

1
查看完整版本: 彩虹心辅抑郁不可怕,求助是一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