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
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自身饱受精神折磨,也给家人带来无尽苦楚。健康人群中,也有不少人深受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常发出“我是不是抑郁了”的疑问。
阳光再美好,须得打开心房才能感到温暖。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指出,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的疾病,这种疾病对于病人、家属的身体、精神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多重摧残,使家庭成员角色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家庭成员角色的完整性是保障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呼吁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创新医疗服务方式,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移,帮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疾病困扰,早日实现健康,共同建设和谐家园。
抑郁患者门诊量每年增加20%,多万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障碍
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快、生活节奏快,很多人自诉心理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沉默寡言,间或喃喃自语,偶尔歇斯底里。究竟什么程度的心理、精神问题属于疾病范畴?
有位妇产科的医生曾说,自己在5个月内送走13名绝症病人,深受负面情绪困扰。“生命不能放不开,我最终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对着大山大声喊,直到声嘶力竭、内心平复。”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暂时的抑郁、烦闷不是病。负面情绪像饮酒一样,控制在一定的量之内,对人没有影响;一旦超过这个量,就可能醉酒伤身。比如抑郁持续2周以上,并且无法自我调整,已经严重到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在临床上就会确定为抑郁症。
轻度的抑郁症可以通过自我转移注意力等调情志的方式,以及专业医生的疏导,得到治愈。中度以上的,就需要心理治疗加上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近年来,在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的背景下,人们感觉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导致的自杀事件似乎逐年增多,这是否表明我国这一类精神疾病呈多发趋势?
有相关对我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此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万。调查结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我国目前将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6种疾病列为严重精神障碍进行管理。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这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比例并不高,抑郁和焦虑症患者占比最多。
医疗机构的数据支持这一判断。有医院曾经有70%—80%的病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今超过一半的病人为抑郁症而来。医院也因此在年特别开设了抑郁症研究中心。医院抑郁症患者的门诊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令我们不安的是,非精神专科医生对抑郁症的总体识别率较低,临床上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未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继而导致治疗和干预率非常低。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开展过全国范围内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因此还无法从数据上支持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心理疾病呈多发趋势的结论。”有相关研究人员曾呼吁,应绘制我国精神类疾病“地图”,为国家因地施策,以及医学界有针对性地立项、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一老一小”精神卫生状况堪忧。
国庆超长假,毛叔家热闹起来了。女儿在广州生外孙后3年来第一次回家,毛叔的话多了,眼神也活泛了不少。
“可惜假期结束闺女就得走。房子一空,心也就跟着空了。”毛叔感叹孩子们在身边的时间太短了。
空巢老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洪磊专家指出,孤独感最容易使空巢老人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若不及时干预,常常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达1.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事关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