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是世界上常见疾病之一,全球的精神病患者平均约占22%。
在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在1.8亿人以上,其中72.3%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也就是说,你身边可能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精神病”。
与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相比,尽管近年来我国精神医学专医院、床位数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缺口仍然巨大。
目前,我国约有4万名精神科医生,如果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则需要6万名以上的精神科医生。
现在,有很多人会谈“精神病”色变,精神病患者,永远是人们恐惧眼神下绕行的一群人。
早在十年、二十年前,中国的精神病患者经常被妖魔化,老百姓对精神病的错误认知,导致很多患者被成为另类、奇葩。
有的人甚至一遇到精神科医生也会绕路就走,生怕自己看到了精神科医生,自己就会跟精神病脱不了关系一样。
其实,精神类的疾患和普通疾患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其本质都是因为种种内外原因,所致的身体或精神的某项功能受损,从而引起正常生活的不能进行,所以称之为“病”。
精神疾病属于心理疾病,因为和纯生物学区别甚大,它拿不出类似于生物疾病确诊时实物诊断报告,也不能像我们身体出现疾病会有不适的症状,精神科疾病全凭医生的精神诊断。
现实是,目前的会谈诊断结果差强人意,不同的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诊断结果。
这就让患者和家属很头疼,严重的会延误治疗,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更多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要怎样和医生沟通,才能更好的让医生诊断病情。
根据医生问诊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分为两类。
第一类让你说
这类医生常常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表达,从患者及家属的表达中获取诊断依据;
第二类我来说
他们不鼓励患者及家属畅所欲,而是通过自己所需要的症状来询问患者。
患者只需要跟着医生设定好的“路线”,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即可。
其实,两类方式各有千秋,没有优劣,更没有对错。
医生作为倾听者,让患者畅所欲言。倾听本身就具有疗愈的作用,在倾听中获取所需的诊断信息可谓是一举两得。
医生作为提问者,患者只需回答医生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在有限的问诊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问诊效率会更高。
如果将以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会大大增加。
在问诊中,精神科医生通常需要患者提供哪些信息呢?
1、一般资料
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是否休学、婚姻状态、是否生过孩子、大致的住址、是否可以正常工作等。
这些基本资料一定不能忽视,医生常常需要这些基本信息来排除一些疾病。
有些精神类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而导致患病率减小或增加。
学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智商。
婚姻状态、工作状态、是否休学可以帮助评估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孕否决定是否要考虑产后抑郁。
回忆大致住址可以对长期记忆有一个简单的筛查。
2、现存症状
患者及家属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向医生反应情况,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从症状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三个维度去描述一个症状。
以上是患者及患者家属较为容易收集的信息,但由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入。如强迫、饮食障碍、冲动行为、智能不足等等,大家可以长按保存图片收藏,方便问诊时能将症状准确的表达给医生。
当然,医生也不能按照教科书上说的症状,照搬到患者身上。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举一反三。
精神疾病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悲观。
只要得到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功能的恢复也不是遥遥无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