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
文
八段锦
授权自“给妈妈们的心理学”(jijixlxma)
4月16日,一位妈妈向付费睡眠引导群求助,她之前在这家机构学习训练婴儿“趴睡”,但是孩子一直哭,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她上传了监控视频,3个月大的婴儿在那儿撕心裂肺地哭,看得出他还在努力蠕动着,但是根本翻不动。群友说,引导老师说不是大哭就不干预。2小时后,这位妈妈在群里说孩子嘴唇发紫,已经窒息。孩子就这样没了。网上随便查一查,就能发现大量“趴睡”和婴儿猝死相关的信息,这位妈妈却轻信打着“中美双博士”的育儿博主,宣传在美国几十年前就不被提倡的做法;从发现问题到孩子死亡中间有两个小时,孩子哭成那样,甚至都流血了,她有时间上传视频、向不靠谱的“专家”求助,却没有想到抱起自己的孩子看一看……骂这个妈妈很容易,但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妈妈们这么热衷于“科学育儿”?哺乳动物生来就会做妈妈,本能可以帮助它们让孩子远离真正的危险,识别出孩子遇到危险时发出求助的声音,并在第一时间拯救孩子,这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能力。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文明社会的母亲,还不如一个低等哺乳动物?八段锦今天不想再指责一个刚失去女儿的母亲,我更想说的是,想做一个“好母亲”的压力,绝对可以让人变得愚蠢而疯狂。01做母亲,首先是一种巨大的创伤除了心理学家,没有人会对你说,生孩子是母亲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我在看到小男人的那一刻就忍不住哭了,医生等了一会儿,实在受不了了才制止住我,说你要再这样,就缝不好了。他问我是激动的吗?我感觉不完全是,但当时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也是一种创伤后的反应。这个我小心翼翼带了9个月的“货”,为他吐了好几个月、剪掉多年长发导致经常做噩梦、产前一个月因为胎动变少和提醒我有“死婴”这回事的某女绝交……小男人就这样不管不顾大哭着横空出世了,并以这种方式提醒我,我真的是个妈妈。
如释重负,又怅然若失。
他和我,都要面对突然的分离、进入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次相遇充满了喜悦,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忧虑,伴随着身体的疼痛、情绪和荷尔蒙的爆发。根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年的统计,有50%~70%的女性都会在生育后出现抑郁倾向,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15%。每10个产妇里就会有1个会遭遇产后抑郁症。你看到的虐待、疏离、冷漠,也可能是因为妈妈已经出现了问题。从心理上说,产后抑郁的女性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她们通常和父母的关系有问题,或者是童年有些问题,她们自己可能也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也许,她们根本就想回避自己当孩子时的感觉,因为那并不总是美好的。成为妈妈,可能会让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恐惧、自卑、悲伤和不安全感重新浮现出来,摧毁新妈妈对抚养孩子的信心。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女孩,当妈妈就是个巨大的“坑”。所以,她们会寄希望于外界的帮助、专家的引导,拒绝相信自己的本能。从医院带小男人回家的那个晚上,我像是经历世界末日一样,死盯着终于在婴儿床里睡着的小男人发呆。没有人告诉你,每一件别的妈妈做来最简单的事,轮到你自己身上,完全是两码事。有的妈妈会为孩子每一件小事担心,引发“广泛性焦虑”;还有一些妈妈和训练趴睡的妈妈正相反,因为听说婴儿会在睡觉中被压住停止呼吸,每个晚上都要查看婴儿好几十次,形成“对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恐惧”;我书架上摆着鼎鼎大名的《斯波克育儿经》,一本美国儿科医生写的书,但根本看不太懂、用起来也不那么顺手好吗?!这时候要是有个循循善诱、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专家”告诉我“趴睡”最好的话……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我会在小男人一岁多时去学心理学。不过去了才知道,心理学一样会坑人的。02父母要理性,爱不是必须的?关于育儿,一度最流行的理论是,父母不需要提供爱。连孩子生病,父母都不被允许陪护,医院门口把孩子交给护士。整个社会都对父母对孩子的爱严防死守,生怕母亲的“溺爱”会让孩子过于黏人,长大以后没有社会竞争力。大多数人都相信,没有情感的理性,才是最合适的教养方式。数十年后,一位华人女子用类似的方法把女儿们都送入哈佛耶鲁,引起了崇尚自由的现代美国社会的震惊,但这套东西根本就是从他们那里来的。年,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他提倡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哭声免疫法”就是训练小婴儿自己睡觉。哭的时候就让他哭个够好了,什么时候他能明白哭也没人理,就不会哭了,也会自己睡觉了。但是,这种教养方式,和把孩子放在孤儿院里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简.爱》中提到,能从孤儿院存活下来的孩子,都被训练出相当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早在年,一位西班牙主教就说过,保育院的儿童不愁吃穿,却常常死于哀伤过度。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李维把孤儿院孩子的状况,称为“成长迟滞”。没有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再怎么训练,孩子也不可能长成一个健全的成人。长期的绝望和愤怒,甚至能让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彻底崩塌,华生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例证。(详见“这位心理学家的孩子全得了抑郁症:母爱的本质是什么?”)大儿子不愿意继承华生的衣钵,转而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但是,童年的痛苦太深,学习心理学也没能挽救他。他多次自杀并最终在三十多岁时,亲手毁掉了父亲“塑造”的生命。不要笑话一个听信“邪教育儿法”的妈妈,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你现在深信不疑的“先进理论”甚至“心理大师”,过些年再看也可能变成可怕的“邪教”。03父母的最大价值,是培养孩子的“健康自恋”《童年之谜》的作者罗尼.索兰认为,父母最根本的价值,是培养孩子的“健康自恋”。健康自恋,就是既能欣赏自己,又不会只在乎自己。自恋是我们保证安全感和在受到外界伤害后,还能维持完整人格、不会变成精神病的必要条件。爱和独立,根本不是对立的,反而是互相促进的。而培养健康自恋的两个过程,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一个过程是,在孩子小的时候(0-3岁,特别是0-6个月很重要)充分回应他的需要,建立安全依恋。婴幼儿缺乏独立的能力,他们只能借助于照顾者(一般是父母),来实现必要的功能;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也要借助于父母。如果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