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补”,补出精神病?
近年来,网络流行词汇中的“脑补”有非常高的使用频率。按照某网的名词解释,“脑补,即脑内补充,ACGN方面的用语,网络流行语。通常是指在头脑中对某些情节进行脑内补充,对漫画中、小说中以及现实中自己希望而没有发生的情节在脑内幻想。”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我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它不太符合最大众化的用法,更不符合我心目中关于“脑补”的认识。于是,我自己拟了一个定义或解释,看是否有广泛的适用性?我的定义如下:“脑补,是一个人借助个人有限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对仅有部分现象、经历或情节的事件或过程,通过想象、拼接、组织等主观性的思维活动,建构出或粗或细的完整事件或完整过程的心理活动”。01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确定“脑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观性,即这个脑补过程是一个完全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活动完成的心理活动,不需要进行客观的调查研究和考察。是绝对的“天马行空”,可以无拘无束。二是高度个体化,脑补过程中的所有思维活动掺杂了个人认知偏倚、情感投射和思维习惯,并受个人直接或间接经验丰富程度的制约。是纯粹的“发明创造”,可以无中生有。三是非真实性,脑补建构起来的事件或过程是自洽的(符合自我认知习惯),但未必是他洽的,更未必与客观实际相符。是典型的“空中楼阁”,可以千奇百怪。总之,“脑补”的结果用“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西方民谚来概括是极为精当的。02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脑补”应该不是病。因为只要脑补行为的当事人能够认识到其“脑补”是主观的、是高度个体化的、不真实的,而且其内容不引起异常、连续、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就不属于病理性质的。例如,在从事性活动时出现的性幻想,青春期与性相关的短暂的白日梦(如在观看有剧情的影视作品时,所出现的由视觉刺激引起的情境性白日梦),以及由电子游戏引起的丰富的战争或打斗场面,都不是病理性质的。甚至,许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或悬疑情节小说的作家们构思、杜撰出来的离奇故事,都属于脑补的结果,也同样不是病理性质的。但是,确实也有不少脑补出来的内容是病理性质的,尤其是脑补出来的思维内容引起病理性质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这样的脑补无疑是病理性质的。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强迫症患者“魔幻性超价观念”,就是患者通过某些病理联想形成的信念;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等,无一不是经由脑补才形成的。此外,社会功能严重缺损、精神活动与外部世界联系薄弱而陷入“内向性思维”(autisticthinking)状态白日梦的青少年患者,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其白日梦内容极为丰富、离奇,这些症状也全部是脑补的产物,并常对其情绪和行为有持久性的影响。03
值得强调的是,心境或情绪状态对脑补的内容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其中,焦虑和抑郁情绪对病理性质脑补的内容和过程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急性焦虑发作时,焦虑情绪既容易又快速地引导患病个体的脑补进入“牛角尖”的极端——妄想。我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过的一个案例,就是在惊恐发作状态,迅速形成被害妄想,在逃避过程中,导致其为吸引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