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发病危险因素:
1.年龄: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一般而言,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早于抑郁障碍。调查资料显示,双相障碍1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而双相障碍II型稍晚,平均约为22岁。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少数患者更早或更晚发病。2.性别:双相障碍I型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性别比约为1:1:;而快速循环、双相障碍I1型则以女性多见。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而女性患者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或者病程中更多出现抑郁发作和混合发作,更易在更年期和产后发作,这种差异可能与内分泌系统(如性腺和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产后抑郁、闭经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是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季节: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形式可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而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有资料显示,女性患者具有夏季发作高峰的特点,而男性患者缺乏明显的高发季节。
4.社会经济状况:与抑郁障碍多见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不同,双相障碍发病似乎与社会经济状况缺乏明显的关系。但国外有少数调查结果发现、双相障碍较多发生在高社会阶层人群中。5.婚姻及家庭因素:与普通人群相比,双相障碍在离婚或独居者中更常见,双相障碍患者离婚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以上。一般认为,良好的婚姻关系有可能延迟双相障碍的发生,减轻发作时的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6.人格特征:虽然有较多的证据显示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对于抑郁的发病有预测作用,但目前仍缺乏证据显示有特定人格特质对于双相障碍的发病有影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具有环型人格、情感旺盟性人格特征(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少)者易患双相障碍。临床上,遇有这类人格特征的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时,应警惕是否属于双相障碍,或是否会发展成双相障碍,在使用抗抑郁剂治疗时应特别注意诱发躁狂发作的可能,建议按双相障碍处理为宜。7.代谢综合征:双相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6~2.0倍,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代谢异常导致双相障碍标准化死亡率提高1.9~2.1倍,代谢综合征也会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自杀风险。双相障碍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药物引起体重增加以及共同的病理机制,后者包括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和异常激活的免疫/炎性通路等。8.物质滥用:据报道,双相障碍与物质滥用障碍共病率约42.3%,双相障碍1型、I1型及阈下双相与物质滥用障碍的共病率依次是60.3%、40.4%和35.5%。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企图风险明显增加,并且更可能共病尼古汀依赖和药物使用障碍。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更容易从抑郁发作转相至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也会导致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结局产生不良影响,譬如治疗不依从性增加、发作和住院更频繁、低缓解率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