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因精神心理疾病离岗6个月的员工,其中只有一半人能够再度设法重返原有的工作岗位。而绝大部分患病员工,最终难逃失业的厄运。Keystone/AlexHabermehl
瑞士劳动力市场以高度稳定性而著称,然而,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失业率却几乎达到了整体水平的三倍。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求职者时常置身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面试时将病情坦言相告,很可能不会被录用;如果保持沉默、刻意隐瞒,或许入职后会遭遇解雇。
RudolfGafner恐怕比任何人都清楚,身为精神病康复者试图重返职场,是何等煎熬的经历。
53岁;被认定为无法再胜任本职工作;开始申请伤残补助金,依靠社会福利救济生活-两年前,下半生才刚刚拉开帷幕的Gafner,被躁郁症推向了最低谷。“在这样一个阶段,人会很轻易地就走向崩溃和毁灭-即使身在瑞士,”他说。
高估了瑞士职场
三十岁出头的时候,Gafner曾经被同行视为对一切充满激情的“无所畏惧者”。彼时,他作为瑞士纸媒《联邦报》(DerBund)的驻外记者和瑞士通讯社(SDA)的海外通讯员辗转于各危机地区、北爱尔兰、阿富汗、黎巴嫩进行新闻报道。
“我意识到自己工作起来就像中了*,”他在接受瑞士电视台SRF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工作状态:“我和电脑屏幕融为一体,不停地抽烟、抽烟,直到最后完全筋疲力尽。”在周遭的同事们眼里,他比任何人都埋头苦干、沉湎于工作,他们丝毫没察觉出他当时正遭受着情感高涨躁狂期的折磨。
从年开始,他先后四次入院治疗。那时同事们才知道,“Gafi(Gafner的昵称)就好像被困在了隧道里,一直没能走出来。”和躁郁症抗争了20多年,Gafner再也无力掌控工作,离开了新闻界。
经过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稳定之后,Gafner打算重返职场。他称自己为“堪称典范的失业者”,状态好的时候,他一个月就撰写并投递出48份求职信-唯一的问题是:雇主们担心一旦雇佣他,会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
“就精神病患者失业后试图重新融入社会而言,依然面临困境,”苏黎世州机构间合作部门负责人YvonneWechsler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坦言:“在瑞士,面对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求职者,招聘方所持的怀疑态度比对其他人要高得多,这无形中增加了求职者被拒绝录用的几率。”
尽管如此,Wechsler并不认为瑞士职场对患有精神疾病求职者的“隐形”就业歧视,要比其他国家更糟糕。“实际上和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相比,瑞士精神病患者的就业率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不能假定针对该群体的隐性就业歧视在瑞士特别普遍。”
“对躁郁症的坦白,等于我在就业市场上实施自杀”
根据经合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瑞士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失业率几乎达到了该国整体水平的三倍。
30岁的JlonaDreyer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两年前她主动选择暂时停工离岗,接受治疗,“因为我想回归正常的生活,”她在接受瑞士电视台SRF采访时讲述了“被辞职”的经历。
然而患有精神疾病的员工因病症折磨,缺勤更为频繁。瑞士PKRück商业保险公司出具的统计数字显示,严重精神疾病往往会导致患病员工停工离岗期长达8个月之久,是患有其他疾病雇员停工期的两倍。因精神心理疾病离岗6个月的员工,其中只有一半人能够再度设法重返原有的工作岗位。而绝大部分患病员工,最终难逃失业的厄运。
在3医院治疗结束、重返工作岗位时,Dreyer敏锐地发现,老板对她的态度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此前她已在这家公司工作长达9年,几乎没人发觉她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但如今,他们对她的能力开始心生质疑了。
她最终主动辞职:“我感觉,他们为我迈出这一步感到挺高兴的。”
和她一样,Gafner也选择了公开病情。“公开表明我是躁郁症患者,等于我在就业市场上主动实施了自杀,”他说。
年,Gafner应邀参加了为庆祝联合国人权日举办的教会庆典,并在众多*界人士和记者面前登台演讲,公开谈论自己的病情。这一举动无异于给自己打上了特殊印记:任何招聘方在google搜索他的名字,都会发现他患有精神疾病。
苏黎医院精神病学(PsychiatrischenUniklinikZürich)专科主任ErichSeifritz对瑞士电视台SRF表示,面对患有精神疾病员工,雇主会很自然地存在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没有把握,不清楚这种病从长远来看意味着什么。患病员工的抗压能力是否有所下降?康复后还会不会有朝一日再次复发?”
巴塞尔乡村半州精神治疗科的临床研究者与卢塞恩应用科技与艺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于年携手合作,对瑞士德语区的名公司管理决策者进行了调研访谈。约40%的上司自述,和有精神异常问题的下属一起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压力,且耗时耗力。
逾八成的受访企业管理人员坦言,曾有过和罹患精神病的下属打交道的经历,但其中只有不到两成的主管会主动向员工的主治医生寻求帮助,咨询该如何妥善对待并帮助员工平稳度过心理危机。而在80%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雇佣关系最终以破裂而告终。
雇主的有限认识与恐慌
“我们(即苏黎世州经济劳动局)接触过一个实际案例:某家大型企业愿意参加针对患有抑郁症的失业者而制定的重返社会方案,乐意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但真正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企业管理者就突然袒露出极大的恐惧情绪,担心办公场所会(因为员工发病)出现暴乱血腥事件。”Wechsler介绍道:“其实借助抑郁症为主题的系统培训,很快就能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和不安全感。”
卢塞恩应用科技与艺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明确指出,虽然多年以来围绕该现象的报道屡屡见于报端,但企业高层、公司人力资源主管、保险公司以及*府部门,对员工患病问题的认识依然十分有限。瑞士企业的管理层中,很少有人接受过相关培训。
研究人员建议,雇主应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譬如为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为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员工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指导准则等等。此外,家庭医生可在指导原则下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出具工作证明,从而有助于他们再就业。
该如何与老板谈论我的病情?
自相矛盾的是,90%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调研中表示,如果某位员工跑来告诉自己他患上了心理精神疾病,身为管理者,会觉得如释重负;但60%的主管也透露,如果应聘者在面试时坦诚相告自己有某种心理隐疾,那么他绝对不会被雇佣。
因此调研者呼吁,我们需要直面并且重新审视企业对患有精神疾病员工的矛盾态度。因为这就相当于变相地鼓励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求职者向公司隐瞒病情。
Wechsler认为,刻意隐瞒病情甚至欺骗,一旦事后暴露,会让公司认为你是“危险”和“难以预料”的。“过去无数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招聘公司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求职者双方来说,保证和可预期性在招聘过程中都是核心。”
“重要的是,精神疾病患者在求职过程中,要仔细思考哪些技能和性格特质能为自己加分增色。例如,患有轻度强迫症的人最好能申请结构性很强、讲究严谨的工作,这样能符合他尤其追求准确的特点,从而在工作环境中符合期待、得到赞赏。不过,在融入职场的过程中,他也需要获得理解和支持。”
那么在招聘过程中公司并未问及的情况下,是否要主动透露自己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呢?
Wechsler认为,必须视具体情况有策略地进行权衡。“如果个人履历反映出有较大的工作变动情况,那么积极主动地袒露自己患有精神类疾病,可能起到一种‘自我缴械、解除武装’的效果-尤其是当新雇主在对精神心理健康方面有一定的个人经验、对这个话题有接近性和亲密感的时候,你们可以更好地消除屏障,打开沟通的大门。”
Wechsler同时指出,在应聘阶段主动介绍自己的病情,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社会保险机构可以在这一阶段便早早地介入,为招聘和应聘双方提供咨询、辅导、辅助就业等支持,并且也能向新雇主给予保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