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星球?第期—
策划/文字-锡葫芦
设计-凉白开
排版-养乐多
5月25日,游戏障碍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gamingdisorder正式出现在了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
但是喜欢往自己贴上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标签的年轻人,这次不要急着给自己代入。
ICD的标准十分严格,这个标准公布之后,不但正在看这篇推送的你自己九成九没有游戏障碍,就算是绝大多数正在被杨永信之流“治疗”的年轻人,也应该马上被放出来。因为要想被确诊为游戏障碍,起码要达到四个标准:
一、沉溺于游戏,本人无法控制游戏时间;
二、其他兴趣以及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
三、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不肯停止和放弃游戏。
四、以上状态持续至少12个月时间。
前三条标准似乎会给人种“我也有”的错觉。比如把熬夜打游戏解释成“本人无法控制游戏时间”,把憋尿推水晶强行解读成“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不肯停止和放弃游戏”。
但是看第四条的标准:“以上状态持续一年”,大多数人就很难达到了。毕竟绝大多数游戏一年不到就过气了,能坚持下来的玩家反而有着常人难有的决心,能够忍受住来自同伴“为什么你还在玩这破游戏”的质疑。
然而,认真衡量标准并不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大家还是喜欢得到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直接告诉他,打游戏就是好,或者打游戏就不是不好。
新鲜出炉的游戏障碍标准,在大多数场合只是进一步强化了“对打游戏有害”的印象。游戏障碍的草案在年提出,在标准还是草案的时候,就给了标题*才们相当的发挥空间:
出现这样的标题并不令人意外,污名化电子游戏是新旧媒体的传统强项,从小看到大,都熟。不管是杀人放火还是学业退步,都可以归罪到游戏头上。至于具体原因是教育的缺失还是人性的沦丧,都不如怪到游戏头上更吸引目光。
对于如何编排游戏,“新闻实验室”的作者方可成曾经总结出来过一个“成绩一落千丈”体,就是说有一类传统新闻套路是这样的:XX是一名小/中/大学生,因为沉迷XX,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在家庭学校的帮助下,最终回归正途。
被沉迷的XX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是想被认为是不好的东西,就可以拿来被沉迷。它既可以是当下大热游戏,也可以是俄罗斯方块,也可以是看综艺、追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然它的取材也有限制。一般来说,XX以青少年间流行的东西,且父母辈不玩的东西为佳,因为此类新闻的受众是正是父母一辈。
所以可以说小王沉迷吃鸡一落千丈,但不能说老李沉迷斗地主倾家荡产,虽然二者的发生概率差不多。有选择地报道事实,混淆因果关系,死死戳住用户的怒点,是三流报道保持热度的秘诀,小编们一向理解读者的肤浅。
而看了报道之后,和年轻一辈的愤青键盘侠不一样,愤怒的中老年人士一贯拒绝只打嘴炮阶段,行动是必须的。
当年他们没有料到今天自己也会成为上网真香现场的主角,把包括游戏障碍在内的诸多青少年行为打包都塞进了一个叫“网瘾”的野生学术概念里,并购买了下面这本书籍,成为了中国知识付费的早期用户:
看书名还没什么,但一打开目录,弱智的气息铺面而来。心灵营养素,心灵蛋白质,心灵钙片,心灵维生素。这位李老师显然是一位概念编造大师,资深伪科学创作者,让人怀疑自己受过的高等教育。
这本书并非个例。虽然直到大前天,游戏障碍才正式被划分到精神疾病中去,但中国的野生“科学家”们反应可是比世界卫生组织快多了,早十几年就越俎代庖地确认游戏障碍是网瘾的一种,很可能是最严重的一种,为家长提供了无数野生治疗手段任君选择。
和杨老师的电疗比起来,贩卖焦虑和心灵钙片的李老师已经是客气的了。
有很多人抱怨,新媒体推崇煽动情绪,因为能带来实打实的流量。其实这些都是杨老师玩剩下的,他和他的亲密战友刘明银早就想明白了客户是上帝,要让上帝焦虑才能问上帝要钱的道理。他们不但推出纪录片《战网魔》,还在里面直接提出了付费解决方案,配套解决,宣传招生两手抓,前店后厂。
臭名昭著△
所以,虽然该片不小心暴露出的诸如监禁、电击等操作引起了巨大争议,但是这次超级曝光无疑给杨永信带来了广告效应。家长们带着孩子前赴后继前往山东临沂的戒治中心,比给隔壁曲阜的孔庙上香还上心。年,北京的两居室还没到一百万的时候,杨永信就赚了将近一个亿。
随着父母亲们沉迷短视频与各种资讯,“网瘾”这个词已经被小编们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删除了。但曾经被包含其中的重度游戏障碍症状却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担心,那就是杨永信们会卷土重来,打着WHO的幌子光明正大地提供电疗之类的解决方案。
这一次他们可能会来势更汹,因为家长也打着自己没文化的幌子,迷信般地崇敬“WHO”“ICD”之类的洋字母,既无动力也无能力去查证杨老师们的定义是否正确,他们的野生疗法又是否符合WHO的科学标准。新一代的心灵钙片,可能会披上更权威的外衣,但它的本质仍然没有变,只是野生治疗者走上财富和权力之路的工具。
年轻人似乎并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用娱乐的方式缓解严肃。面对游戏障碍被列入疾病,目前网上看到的最多的评论是:“那我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假了吗?[狗头]。”或者是“那我以后是不是杀人就不犯法了?”
可不要把这事想得这么简单。要捍卫我们,和我们弟弟妹妹们的自由权益,年轻人必须自己搞清楚这次表决的真正定义:游戏障碍不是游戏上瘾,在ICD的分类中,游戏障碍是“由上瘾行为而导致的障碍”(Disordersduetoaddictivebehaviours),囊括了上瘾,并且严重得多,一般人是无法满足其症状定义的。打个游戏“上瘾”这行为并不是病,只有当它严重干扰到你的正常生活之后才算。
说到底,适度游戏有益健康,过度沉迷有害身体。对游戏障碍进行定义和区分,还是为了人们能更好地生活。但是目前为止,WHO仍没有对游戏障碍的程度做分级,也没有提供治疗对策,还属于科学共同体需要讨论的盲区,需要更多严谨的研究和商议才能出结果。
所以这一阵你但凡看到有人扯着WHO的大旗给出野生治疗法,就要知道,他们一定是骗子。
当然,对于普通玩家来说,舆论对于电子游戏及游戏障碍的误解与偷换概念,才是日常随处可见的敌人。相比消灭遥远的骗子,我们可以先做到不污名化自己。
------------吃瓜群众的分割线------------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