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开玩笑或者骂人时经常会使用“神经病”或“精神病”这个词,其实人们心里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精神病”方面的涵义(注:“精神病”与“神经病”是两个医学概念,这里不做赘述)。口语中“精神病”是具有侮辱性的话,等同于骂人“疯子“脑子有病”等。
面对别人这样的言语玩笑或挑衅时,除了部分人可能是回怼一句“你才有神经病(精神病)”之类的话语,也有一种幽默或调侃的回答是:“你怎么知道的?”。
那么,精神病(临床上主要指精神分裂症等)可以及早知道吗?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及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就已存在感知、思维、言语、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也可称为”亚临床状态“),这段时间称之为精神分裂症前驱期(prodromalstage)。此时期常见的症状包括:猜疑、奇特想法、抑郁、焦虑、情绪不稳、易激惹、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对自我、他人及外界感知的变化以及睡眠障碍、躯体不适等。有前驱期表现的人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较大,这类人群被称为“超高危人群”(ultrahighriskforpsychosis,UHR)。
在国外对UHR临床识别标准的研究中,有多个纵向研究使用一些诊断标准在普通人群中进行精神病发病风险的鉴别研究,结果发现在超高危人群中未接受干预者(例如: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1-2年随访期内转化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达30%-35%。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前驱期超高危人群,对延缓或阻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判断:精神分裂症能否早期识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找到“超高危人群”(UHR)并进行有效干预。
那么,“超高危人群”(UHR)长什么样子?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侦查”: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UHR前驱期的临床表现,包括:
1、神经症性症状:焦虑、坐立不安、烦躁等
2、情绪有关的症状:抑郁、快感缺乏、自罪、自杀意念等
3、意志的变化:冷漠、兴趣缺乏、疲劳等
4、认知的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5、身体症状:躯体主诉、体重下降、饮食差、睡眠障碍等
6、弱阳性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7、行为改变:社交退缩、怪异、冲动、攻击行为等
8、其他症状:强迫、解离、敏感等
研究表明,古怪的信念和奇幻的思维被证明是转化的显著预测因子。
此外,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超高危人群有较明显的社会退缩、性格内向和怪异思维。因此可认为超高危人群多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其次,我们来看看UHR在前驱期的阶段性特点:
1、早期UHR:以较微弱的自我体验损害为特征;主要包括自我感知、压力耐受、思维以及社会和非语言交流的障碍,一般很难被别人察觉。另外,还会出现逐渐明显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包括社会隔离、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刻板或简单思维、古怪行为以及个人卫生较差。
2、晚期UHR:以更广泛的逐渐加重的阳性症状为特征,一般有一定的严重程度并倾向于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包括未达到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不寻常思维内容、猜疑、夸大、感知异常和认知混乱。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可以发生在前驱期,先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全面暴发之前出现。理论上,前驱期阴性症状如果能被早期识别,并在精神病发病前使用社会心理或药物的干预手段给予治疗,可能延缓甚至阻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另外,除了前驱期UHR症状的识别和探索可靠的识别工具(这里不作介绍)外,寻找到可能的目标人群也是至关重要的。即:UHR一般在哪里呢?
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可行的渠道主要有两种:
一是心理咨询机构或早期干预中心寻求帮助的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人群,在此年龄段的个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社会退缩、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变得沮丧、易激惹等,其中部分个体有可能是分裂症的超高危人群。国外成立了许多专门研究机构并发展出很多用于筛查与识别的工具。研究发现超高危个体一年内出现首次精神病发作比例约为10%~50%,平均约36.7%。
二是精神分裂症阳性家族史个体,患病概率要比普通人群高6.2倍,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阶段,较普通人群更容易发生精神分裂症,成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高危人群”。从高危人群中寻找超高危人群是UHR研究的新思路。对遗传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其中的UHR。
以上论述,希望可以使各位读者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有个系统的认识,帮助大家及早发现和识别精神分裂症,及时对症治疗,迎接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赵靖平,国效峰.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上海精神医学.;23(2):67-70.
2、高燕,翟金国,赵靖平,国效峰.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超高危人群的治疗干预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41(4):-.
3、刘飞,陆峥.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早期识别及诊断.国际精神病学杂志.;41(2):88-91.
4、StephenM.Stahl原著.司天梅等主译.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P.
陆小兵主任门诊时间:周二下午江村门诊
周四全天芳村门诊
周日全天芳村门诊
如有需要,请致电-咨询和预约,或
发表在BiologicalPsychiatry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历第一次精神疾病的年轻人,其大脑中谷氨酸和甘氨酸水平升高,这是精神障碍患者甘氨酸水平的首次测量。
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acidreceptor)即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亚型,分子结构复杂,药理学性质独特,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且对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亦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资料表明NMDA受体是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一类至关重要的受体。
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异常脑活动被认为是部分地受到NMDA受体功能受损的干扰。谷氨酸和甘氨酸激活这些受体,这是对于诸如学习和记忆等过程的脑信号的重要介质。哈佛医学院的?ngür博士认为,这些发现可作为旨在恢复NMDA受体功能的未来疗法发展的标志。
人类大脑中甘氨酸的可靠检测非常具有挑战性,常规技术中的重叠信号容易干扰到检测结果。该研究中,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应用了一种称为MR光谱的脑成像技术来抑制干扰信号,并捕捉到了隐藏的甘氨酸信号。
与5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46例首发精神疾病的患者的甘氨酸水平较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异常可能在精神障碍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还检测到了患者的谷氨酸水平升高,谷氨酸和甘氨酸的升高会使精神病患者的NMDA受体受到异常刺激。
增加的甘氨酸水平与研究者们的预期相反——研究人员实际上尝试提高患者的甘氨酸水平来弥补表现不佳的NMDA受体。疾病早期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甘氨酸,这一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甘氨酸补充剂不能像研究人员所希望的那样有效。
生物精神病学杂志编辑JohnKrystal博士说:“这项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生物学中不同发育阶段的概念,这些阶段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KimSY,KaufmanMJ,CohenBM,etal.InVivoBrainGlycineandGlutamateConcentrationsinPatientswithFirst-EpisodePsychosisMeasuredbyEcho-Time-AveragedProtonMRSpectroscopyat4Tesla[J].BiologicalPsychiatry,.
推荐阅读新发现:精神疾病与大脑酸碱度
抑郁症与大脑:青少年的性别差异
中国人群研究:肥胖与BDNF对双相障碍患者子女大脑结构的影响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及医学服务请联系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