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在产后终于“营业”,在微博上向大家问好:“大家猴呀”。看到她主动上线展示近况,粉丝们高兴之余也是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毕竟不久前还听闻“颖宝”疑似患上轻度产后抑郁。
冯绍峰在出席活动时曾提到,*生完孩子后,性格变得非常敏感。以前很坚强的一面似乎都消失了,遇到小事也会忍不住哭泣。有次自己给孩子喂奶,一回头发现*哭了,边哭还边对他说“你抱孩子能不能温柔一点啊!”
不仅是*,许多女明星也曾面临过产后的情绪起伏,甚至是产后抑郁。
那英曾坦言自己在生子后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当时看到儿子就会莫名抓狂,甚至想过自杀。
袁咏仪则说自己产后看到什么都不满意,看到妈妈买菜辛苦会哭,看到丈夫张智霖多一句话而哭。每天都在哭泣中度过,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
情绪的起伏是女性在产后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身材走样同样也是女性要面临的转变。
为了哺育孩子,很多女星迅速发福,身材走样后的她们经常遭到网友群嘲。前不久就有媒体放出了*产后发福的照片,配文称其为矮挫肥。张歆艺产后与朋友围坐在桌前悠闲吃饭的照片也被曝光,打扮邋遢、不注重形象,身材松垮腰臀同宽等等指责的话语一齐涌来。
为此她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回应道:“对一个哺乳期的妈妈多一些宽容和尊重吧。”
情绪起伏、外形走样、性格改变等等都可能发生在女性生产之后。要经历并平稳度过这段时期并不是易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论一下,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要面临的身心困境和转变。
成为母亲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像一个或几个他者让渡自己的过程。这个转变是猛烈而迅速的。
首先是身体,从怀孕开始,我们的身体不再只属于自己。我们一方面为自己补给养分,同时也为胚胎补给营养。我的“自我利益”从这一刻开始走下神坛。
社会对女性苛刻的形体标准,会从怀孕这个生命事件开始发生迅猛的改变。“要吃胖一点”,“不要洗头”,“不要化妆”等等。即便是曾经对自己的外形最严苛的女性,也会因为体内的胚胎有所退让。我们的身体真的变成了土壤,功能性是它首要的考虑。
但作为母亲的女性,她们的主体性,并不会由于另一个主体的出现就完全泯灭。当她不是一个母亲时,她对自己的种种期待,也不会完全消失。女性依然会感到焦虑:
我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的身体变得陌生了,我的人生目标被我孩子的人生目标替换了……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一方面造成了母性与女性身份的绑定,它影响了女性对于母性的选择权:母性是女性性征的一部分,它和女性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女性成长到一定阶段、到达法定可生育的年龄时,她需要选择生子,来证明自己的完整性,如果一个女性始终不生子的话,她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
在社会的观念中,是否生育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这种不完整,让女性感到失败、无价值、焦虑。很多大龄女性对于婚姻的焦虑,其实是因为,在目前的主流社会中,婚姻仍然是生育合法性的前提。人们说“结婚太晚了”的时候,其实下意识是认为“对生育来说太晚了”。错过生育年龄,是比起晚婚,女性更深层的恐惧。
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化的母性,会影响到一个女性养育孩子的过程。社会赋予了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形象,认为母爱就是忘我、无私的,当一个女人在承担母亲的角色时,就应该每时每刻都在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完美的形象——这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而已经被建构了的女性,却因为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而感到失败、内疚、焦虑。
Adrienne()用自己的经历来讲述这种母性的制度化:她的孩子会在长大后告诉她,“感觉你好像始终都认为,‘你应该爱我们’。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时时刻刻、不间断地爱着另一个人。”
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BarbaraAlmond()出版了一部颇具争议的著作TheMonsterWithin:TheHiddenSideofMotherhood,提出“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感”(MaternalAmbivalence)的事实,在当代社会仍然不被接受,还是一个不能够被谈论的罪恶,是房间里隐藏的怪兽。
她提出,母亲和孩子会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期待中。因此,在作为一个母亲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不断地在正面和负面的情感中挣扎。她们会体会到嫉妒、愤怒、失落、孤独,但与此同时,在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反射性地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或者不应该被表达的。她们会不自觉地开始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尽量不对孩子表达。
“一个母亲似乎永远都在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她们下了如此大的决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确’。”她们不能提高音量对孩子说话,不能表现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她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该是永远都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当她们有时忍不住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开始困惑,产生自我怀疑、内疚、自责甚至抑郁。
对母性的制度化会使“做母亲”成为一种负担。它给女性一种“限制感”(senseoflimits)。设定了种种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应有的内容和标准时,一个女性无法自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也无法自由地做自己,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她们被限制在母亲的身份中,无法去探索多种可能。
Adrienne()认为,在母女关系中,“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实践,远比社会期待要更复杂。
在生理上,在一个孩子出生前后,女性的大脑灰质会变得更加集中,控制同理心和社会互动的区域都会加速活跃。在怀孕期间和产后,她们的荷尔蒙会加速散发,增加她们与孩子之间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她们的大脑中与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相关的区域也会被激活。高度活跃的杏仁核区域,会使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变得极度敏感。大约六分之一的女性会经历产后抑郁,更多的人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查看婴儿呼吸;脑海中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比如不断地担忧婴儿的健康状况(Lafrance,A.,)。
生育的体验,甚至会带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经历过生产期间的危机事件,比如羊水突然破裂、早产、孩子曾被送入特护病房的母亲,会在之后很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在夜里惊醒,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记忆的闪回,甚至可能看到其他婴儿的照片也会突然崩溃(Strauss,I.,E.,)。
Barclay()分析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会经历的心理状态的改变特征,将其归纳为5类:
1.准备不足与认清现实
大多数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都是准备不足的,她们对于如何做母亲的过程还很模糊。JodyPeltason形容说,在做母亲前,知道会很难,但以为只是“情景喜剧式的困难”,尽管不一定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在过程中总会有无数的“小高潮”时刻,让你觉得生活还是充满欢笑和美好。但只有在做了母亲后才发现,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欢乐,就是不断地与麻烦和挑战做斗争。
几乎所有成为母亲的女性,都会感受到自己原本的理解和现实的落差,这件事是如此全新和难以应对,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完全不同。这种心理状态,医院、回到家中的最初几个月里频繁出现。
2.被榨干
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倦,会同时困扰着成为母亲的女性。大量重复的劳动、缺乏完整的睡眠,会使她们感到精疲力尽、身体已被掏空。其中,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务性劳动来说,婴儿不间断的情感需求,甚至会给她们更大的压力。
3.孤独
在绝大多数时候,成为母亲是一件需要独自承担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女性会感受到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伴侣的支持,并且即便在得到伴侣帮助的情况下(比如在出差期间,由丈夫照看孩子),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提起这段经历时,会表现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在大多数时候,她们有一种“没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
4.丧失
丧失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时间和精力的丧失,朋友和社交圈的丧失,也包括过往的生活方式的丧失;以及,因为有了孩子而无暇顾及与丈夫的亲密关系。同时,她们还会遭遇自我感的丧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