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警惕引起QT间期延长的非心脏药物
TUhjnbcbe - 2020/10/11 1:56:00
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非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心脏猝死的问题涉及到多种临床常用药物及多个相关科室,如消化、儿科、肿瘤、精神甚至皮肤等。这些药物产生如此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如何?怎样才能预防?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样处理?

心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

心脏猝死事件绝大多数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目前临床常用的4类抗心律失常药物(VaughanWilliams分类法)主要是阻断三种离子通道(钠、钾及钙)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不应期(QT间期)起到减少或终止心律失常的作用,不应期形成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当刺激达阈电位时,钠通道激活迅速内流,膜电位上升达0mV以上钠通道关闭/失活,钠通道于复极膜电位下降至-60~80mV复活形成不应期,-90mV进入静息关闭/备用状态形成兴奋期

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药物的主要有Ⅰ类和Ⅲ类,但是,自抗心律失常药物开始临床应用起近数十年来,始终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即同时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

(1)延长动作电位时程间接延长有效不应期:主要以Ⅲ类为主,国内主要以索他洛尔、伊布利特为代表,为特异性钾通道(IKr通道,hERG,humanether-a-go-gorelatedgene)阻断剂,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但因其延长QT/QTc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尤其是在心动过缓或者长间歇时更容易发生,TdP往往因心率很快QT间期缩短而自行终止,患者经常以反复晕厥就诊,一部分患者可演变成心室纤颤甚至猝死,临床应用时需严密QT/QTc监测,发作时心电图及细胞电生理机制如图2所示,此类最为常见。

图2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生机制:A患者服用索他洛尔引起QT间期延长导致R-on-T室性期前收缩及TDP发作。B: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心室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从心外膜(Epi)、心内膜(Endo)及跨壁心电图(ECG),索他洛尔显著延长心内膜QT/QTc间期并诱导2期早期后除极(EAD)产生R-on-T室性期前收缩引发TDP

(2)直接抑制动作电位0相内向除极离子流药物:主要是Ⅰc类,如氟卡尼、普罗帕酮等,由于其强大的快钠通道阻断作用,可使传导延缓、QRS波增宽进而促使折返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的产生导致患者猝死发生,此类不多见。

非心脏药物致心律失常性

在欧美国家,QT/QTc延长导致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风险增加已成为几乎所有治疗领域药物退出市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心脏安全性是各类新药上市前必须评价的重要指标。

如果非心脏药物同时对心脏离子通道尤其是IKr通道产生作用,就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喹诺酮类及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可以抑制心室肌细胞钾通道,延长QT/QTc触发早后除极及TdP发生,而三环类抗抑郁药阻断钠离子通道延长QRS间期使得心电图呈典型Brugada综合征,这些主要与易感患者相关。目前发现主要常见引起TdP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抗菌药:红霉素、克拉霉素、莫西沙星、氟康唑、酮康唑等;

(2)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奥氮平等;

(3)抗抑郁药:阿米替林、西酞普兰、氟西汀、丙咪嗪、洛夫帕明;

(4)胃肠动力药:如西沙比利;

(5)止吐剂:多潘立酮、格拉司

(6)抗疟药:奎宁、氯喹;

(7)抗组织胺药:阿司咪唑、特非那定;

(8)抗肿瘤药物致心律失常性

年8月28日,首个全面的《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性的实用指南》在ESC大会临床指南专场正式发布。16%~36%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肿瘤相关性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最常见的是房颤)、室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中,抗肿瘤治疗可导致QT间期延长诱发的Tdp因其高恶性度尤其得到大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引起QT间期延长的非心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