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皮斯李曾被神经症困扰10多年,后通过自学、研究心理学,对神经症的病理机制和病因有了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最终治愈了自己的疾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系统心理论与系统心理疗法”,出版学术著作和大众书籍各两本,多次参加全国或国际心理学大会。现创办“亿心康心理”,致力于心理学走近大众,更好地服务社会。本文是他给“渡过”公号的专稿。
有一种心理障碍困扰了万人,它叫做“神经症”。
“神经症”?很多人会立刻想起“神经病”。这是误解。有三类障碍——神经病、精神病和神经症,大众常将其混淆,甚至乱用。
神经病、精神病和神经症的区别
先说神经病。由于先天发育不足,或后天感染、中*、外伤、变性、肿瘤等引起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并由此造成障碍,例如,嘴歪眼斜、面部肌肉不能活动,这叫神经病。这并非精神障碍,而是生理障碍,但也会带来一些精神问题。
再说精神病,也称重性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一般对自己的病态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会主动求医,常有幻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物学因素在精神病中扮演着主要的致病作用,如遗传、神经递质的改变及大脑结构上的改变。
最后说神经症(neurosis)。在我国,过去叫“神经官能症”。为了与国际接轨,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在其分类系统中正式改称“神经症”。其定义是: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常见的神经症的各种亚型有: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
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社区神经症的总患病率为2.%。假如以此推测全国,则我国的神经症患病总人数将超过万人。这种推测当然存在较大误差,但基本上也能反映出一个大概的数据。
上述定义比较专业,我举一些现象加以解释。
比如,有人看到食物就流口水,他怕别人知道,努力控制,但控制不了,为此深感困扰;有人看到刀、剪子等利器就害怕,怕自己拿起来伤人或伤己;有人到了楼顶或悬崖边,怕自己突然跳下去;有人感觉自己心脏跳动较快,越注意跳动越快;有人在公众场合口吃、脸红,深感困扰;有人害怕脏,反复洗手或洗其他东西;有人出门了害怕门没锁好,反复检查;有人觉得身体有病,医院检查,什么问题也查不出来……
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庸人自扰;但实际上,这是心理障碍,说得严重点,是心理疾病。
没有亲身体验的人,理解不了患者内心的痛苦。别人可能感觉到他情绪状态不好,但不知道其内心痛苦有多深。一般劝解对他是没什么用的,道理他都懂,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必须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二)神经症的本质是身心动态平衡系统失衡
我曾陷入严重的神经症10余年之久。正因为有这段历程,才走上了心理学的探索之旅。
我从大学三年级(年)开始,就受到神经症的困扰。先是表现为对失眠的担心;其后表现为对患病的焦虑;再后来表现为对注意力分散的担忧,和对自己在公共场合下失态(如脸红等)的恐惧。焦虑、抑郁、强迫交织在一起,如影随形,无法排遣。
症状较重时,我心境之悲凉可用“灰色”二字表达。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眼里都是灰色的;生活中没有快乐,没有朝气,没有目标,没有意义;食不甘味,睡不安忱,恶心脑胀,心悸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痛苦之至无法用语言表达。活着是很勉强的,在无可奈何之中打发着青春时光。这种身心状态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影响了潜能的发挥。
为了解决自己的病痛,我坚持钻研心理学,翻遍了能找到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著作,期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令我失望和迷茫的是,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对神经症的研究都不深入,而且心理学各派理论“盲人摸象,各执一词”,让我无所适从。
我并没有因此沉沦而弃探索。后来,我从认知心理学和系统论中获得启示,对心理问题的本质、病理机制和病因有了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最终完全康复。
我认识到,人有身、心两个方面,以身为基础,以心为主导,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高度有序的动态平衡系统。神经症的就是这个动态平衡系统被破坏的结果。
首先,神经症的本质是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或者说某种内心冲突,比如主观认识同客观环境、理想我同现实我之间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是产生神经症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个人身体素质差,学习、工作负担重,体育锻炼不够,营养不足等,都是引起神经症的客观原因。这些主、客观因素的交互累积作用,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整个身心系统进入了一种有序性相对较低的状态。
医学心理学认为,外界刺激能否影响健康并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扰乱人精神的因素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评价,外界刺激是以心理评价为中介,引起心身的整体反应。
通过阅读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著作,使我懂得,第一,神经症是非永久性的,没有器质性损伤,由精神过度紧张而引起的心身失调所致。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神经症是因暂时性神经联系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整个身心系统如同计算机程序,形成了同环境刺激之间较为稳定的(当然不是永久性的)应对模式。这使得我获得了对自己的疾病可以治愈的信心,也解除了可能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顾虑。
第二,治愈有一个过程,症状只能逐渐缓解。这使我认识到不可急于求成,也能够忍耐暂时的失败。
第三,不应过分排斥症状,要任其自然,尽可能怀着一颗局外人的心去观察、体验、评价病中的生活,暂时接纳症状。
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我曾一度在公众场合下脸红。每次失态后,在内心自责,觉得荒唐。失态的情境反复在大脑中重现,其目的是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设想假如再在类似的场合下出现,我将如何如何。殊不知这种设想强化了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提高了在该场合下失态的唤醒水平,是十分有害的。
就这样,因疾病而探索,因探索而领悟,因领悟而自愈,我没有看过一次医生,没有吃过一片药,摸索着从心灵的沼泽中走了出来。
(三)神经症该如何治疗?
鉴于上述经历和体验,我认为,治疗神经症,必要时可以一些抗精神药物治疗。但药物只能是辅助方法,心理治疗才是治本之道。
怎么进行心理治疗?我的体会是,走出神经症的泥沼,要靠四个字:悟道、笃行。
悟道包括三个层次:悟疾病之道,悟人生之道,悟生命之道;笃行即按照悟出的道理(客观规律),“我行我素”,为所当为,带着症状去做该做的事。
悟疾病之道,就得弄懂神经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弄懂其本质、病理机制和病因。只有弄懂了,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之。这样,疾病及其症状便会很自然地逐渐弱化,最终消失。
从我的亲身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解决心理问题,不应该仅局限于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还应该有更为宽泛的视野。要正确面对并处理好学业、工作、婚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人生各种问题,有健康的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些方面的缺陷构成了心理疾病的深层原因。
我在神经症中煎熬的10多年中,症状时轻时重,与我的生活状态关系很大。症状最严重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失意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康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需要说明,神经症的康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起伏。但只要坚持按照“悟道、笃行”这四个字去做,康复是必然、迟早的事。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