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心理疾病”是病么?我心情不好,是否就是心理疾病?“精神病”和“心理疾病”一样么?
疾病有关的专业问题,只有医生通过医学诊断才能做出判断。但并不是一有点心理情绪问题,就急匆匆跑去精神科诊断。实际上,作为一名非医学专业的普通老百姓,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自测办法,来判断一下自己的心理问题。
什么叫心理问题
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某一心理行为偏离大多数人的同一心理行为形态,那么这一心理行为就出现了问题。简单来说,你的心理跟别人都不一样,那么就是你出了问题。
——这里有的人会问,可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怎么办?也就是说可能我的心理才是没有问题的,其他所有人的心理才有问题呢!
——对不起,如果那样的话,你就算没有问题,也成了有问题;别人就算有问题,也成了正常人!因为什么是不正常?这本身就是统计学的概念:所有人都这样做,那么这一行为就定义为“正常”,否则就定义为“不正常”。比如当人类突然变异,所有人都会飞,那么只有你是正常人不会飞,但那个时候你就是不正常的人!
心理问题的分类
心理问题从轻到重,依次分为:健康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请看下图:
心理问题判断与解读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理解,这里配合小王升学的例子来说明:
1、健康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有情绪化的时候,有时候遇到人际方面的矛盾、学习工作上的瓶颈,爱情婚姻的困惑等难免有一些烦躁动怒等心理状况。那么这类的心理问题事实上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这类的心理是每一位心理健康的人正常的心理波动。这类心理依靠自己理智的思维控制,不会引起严重问题。通过他人适当的开导,或者随着诱发外因的结束,会自然解决。
例子:小王今年念高三,他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又比较高,因此比较焦虑,心理着急,有时候感到压力很大。
2、一般心理问题:
当健康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达到一个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可以将这一心理问题归到一般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以内的,社会功能的影响较轻,主要是学习工作的效率降低,个人的情绪能够受到理智的控制,而且症状不泛化,也就是说不会迁怒其他无关的对象。
例子:小王的焦虑已经持续一个月了,晚上开始出现失眠,白天上课听不下去,心里越急,越记不住知识,心里非常焦虑,压力非常大,看到书本和文具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怒火,真想撕碎一本书啊,但还是被理智制止了。
3、严重心理问题:
当一般心理问题持续超过两个月,对一个人的社会功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功能已经受损了,有时候情绪会失去理智控制,而且症状出现了泛化,也就是会迁怒无关的对象(人、物、事件等)。那么这一心理问题已经是严重心理问题了。
例子:小王的症状更加严重了,他已经无法学习下去,有几次情绪失控把书皮给撕掉了!但过后心里还是很后悔内疚的,现在他看到书就恼火,甚至于在路上看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学生、中学生,都有上前去揍他们一顿的冲动。
4、可疑神经症性、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当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的时候,情绪非常痛苦,时间持续更长,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常常失去理智,症状充分泛化,且出现变形冲突,也就是说开始出现不符合常理的变态行为了。那么这一心理问题就属于可疑神经症性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与神经症的区别就是时间,症状超过三个月的为确诊的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