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精神分裂症越过这4个坑,可以降低精神残疾
TUhjnbcbe - 2025/3/31 19:29:00

精神分裂症不仅复发率高,而且致残率也较高,关心的人可以上网查一查精神分裂症致残率方面的研究报告。如何提高整体康复水平,延缓或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是患者家庭共同关心的话题。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病,有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而致残,确实发人痛心。我是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长期从事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工作,认为精神分裂症致残率与很多原因有关,其中以下四条是关键原因。

1、回避现实,不敢正视病情

罹患精神分裂症,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患者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需要患者和家庭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有的人选择了勇敢直面现实,克服重重困难,经历过艰难困苦,实现了凤凰涅槃。有的患者生病以后,不是积极治疗,而是以患病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选择回避现实,在困难面前后退,融入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难,最后与社会生活逐步脱轨,使致残的风险越来越大。

2、停药复发,再停药再复发

药物对控制患者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冲动等精神分裂症症状,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除了药物治疗以后,社会康复训练也是重要的康复措施,很多患者既不愿出力流汗,也不愿坚持服药,这是病情复发的最大风险。

服药必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有的患者受不了副反应,擅自停药旧病复发,再服药,只有剂量加大才能控制。经过几次轮回,家人和患者信心都会显著受损,高质量康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所以防止或减少复发是减少残疾复发的重要措施。

3、求胜心切,欲速不达

期望患者得到高水平的康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家长共同的期待,但是精神分裂症在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方面是显著地不足的。很多家长求胜心切,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出发点很好。但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患者的能力,患者想努力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为此焦虑、迷茫和困惑,对前途产生严重的心理畏惧,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回避和退缩,放弃了艰苦努力,即使家长用鞭子在后面使劲抽,也很难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是一场拼耐心、拼坚持、讲方法、讲技巧的长跑,康复得好与不好,并不在于你能跑得多快,而在于跑到多远,每天一点点的变化,不断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大的变化,能坚持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后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遗憾的是,坚持到终点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只是少数。

4、孩子生病,家长无奈放任

偏执、任性是很多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情绪起伏很大,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家长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大发脾气,家长难以对付,只好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有的家长甚至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患者生病,家长认为自己对不住孩子,对患者有求必应,不管要求是否合理,无条件满足一切要求,这样做对孩子康复有害无利。

人天生讨厌变化,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环境,变化会让人产生不适应,引发适应焦虑。当我们适应了无需担责的温室生活,就很难再去适应外面风吹雨打的奋斗人生。

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生病吃药为借口,不按时作息,不讲卫生,不履行基本生活义务,家人稍加管理,患者就会大发雷霆,家人只能缴械投降,任凭患者放纵自我,得寸进尺。时间长了以后,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加速精神残疾的进程。

作者的话: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对患者和家庭而言,是一场心灵苦旅般的人生修行,精神分裂症并不是洪水猛兽,患者也许有过短暂的精神失控,也有过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当患者经过药物控制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将对精神分裂症后期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在精神分裂症深圳求医康复的路上,患者和家属往往踩过不少坑,交过不少学费,如果我们能够清醒认识精神分裂症的前因后果,并积极展开自我救赎的行动,正视病情,积极治疗,认清现实,主动适应社会环境,患者的命运也许发生显著的改观,延缓或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专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神分裂症越过这4个坑,可以降低精神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