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我经常焦虑不安,胸口闷,喘不上气。于是我开始慢跑,跑上两三次之后,胸闷气短的状态就会消失,似乎也没那么焦虑了。
即便尝到了运动减压的甜头,我依然没有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三年里,我总是想起来才去跑一次。准确地说,是感觉不安的时候才去跑跑。
有需要才跑,不需要时就把跑步丢在脑后,就是这么任性。直到读到这本《运动改造大脑》,我不得不重新正视跑步这件事。因为,运动简直是万能的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运动改造大脑》的作者是约翰·瑞迪,他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临床精神病医生。
作者运用了很多他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参考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证实了一件事——运动最大的功效不是健身,而是健脑。四肢越发达,头脑越不简单!
你希望自己思维敏捷,远离心理疾病吗?
你希望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吗?
你希望自己青春有活力,延缓衰老吗?
去运动吧!是的,你没看错。不需要花大钱买补品,良方就是去运动。每个人都可以迈出双腿,去尽情地运动!
1、抓住“运动+学习”模式,效果意想不到美国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开创了一门叫做“零点体育课”的实验课程,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知学生大量运动后是否能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每天早上,参与实验课程的学生都会进行几十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不受限制。学生们都带着心率监测仪,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尽情挥洒汗水。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17%,而没有参与“零点体育课”的学生只提升了10.7%。
为什么大量运动对孩子的学习这么有帮助呢?
秘密就在于运动能给身体独一无二的刺激,这种刺激让大脑更有准备、更有能力去学习。
或许你也发现了,现在的学霸早已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了。他们大多擅长运动,是运动场上的明星。某个学霸男孩,他可能非常擅长篮球。一个学霸女孩,她可能是舞蹈高手。他们会学习,同时也会玩,样样拿手,非常吸睛。
除了“零点体育课”的案例,作者还列举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事实:体能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好。
所以,如果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成绩优秀,不妨多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给孩子制造变得优秀的机会。不要总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适当把他们赶出去运动,这也是有必要的。
现在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体育。我孩子所在的小学,每天早上都有大课间活动,孩子们或跳绳或跑步;另外一周还安排4节体育课,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举措。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同时也刺激他们的大脑,对记忆力、注意力和课程行为都有帮助,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运动+学习”的模式不仅对孩子适用,其实对成年人同样适用。
运动能让我们的大脑会长出新的神经元,神经元细胞让我们的大脑功能更加强大。
如果我们能在运动后1至2个小时内,安排一些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写作、背诵、工作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活动,比如练琴、跳舞等;这些活动会让新长出的神经元不断受到刺激,大脑也就越来越灵活,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很多人经常运动,但是却忽视了运动后的最佳学习时间,这段时间其实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期。
如果我们能充分抓住“运动+学习”这个模式,进步自然不在话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喜欢先运动后工作或者读书的原因,他们一直践行这个模式,并享受这个模式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压力大,焦躁不安时,运动就是最好的解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有人选择抽烟酗酒减压,还有人选择暴饮暴食。其实,当人感到焦虑,心神不安时,运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我们形成了“战斗或者逃跑”的压力反应机制,这个机制帮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不管是战斗还是逃跑,身体都需要运动。可以说,压力让我们动起来,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们天生就是跑者。
科学研究也表明,运动后大脑会分泌相应的物质,帮助我们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同时,通过运动,我们也能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生活有掌控感,而不是失控的时候,压力自然也会减轻,情绪也会变得积极、平和。
这就是这本书大力倡导人们通过运动减压的几个重要原因。
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一些健身达人,他们通常积极外向,与人为善,这与他们的运动习惯有关。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大大减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我们天生是运动家。可惜的是,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不爱运动,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心理压力无法释放,同时也带来肥胖、肩颈僵硬等身体问题。
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好途径,这点我们要高度重视,把运动有意识的融入生活,让运动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各种精神疾病频发。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有约3.5亿抑郁症患者。在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4.98%。这个基数可以说非常庞大了。
作者作为临床精神病医生,他大力提议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接受运动,因为运动对精神疾病的治愈都有一定的帮助。他呈现了诸多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实际案例,鼓励焦虑症患者或者抑郁症患者参与体育锻炼。
运动能增加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神经递质,还能调节所有抗抑郁药锚定的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有效调节情绪。所以作者把运动归为一种抗抑郁药,帮助患者苏醒大脑。
运动是人类祖传的缓解压力的办法。总之,多运动总归没有坏处。正常人通过运动减轻身心压力,保持心态平和;精神疾病患者也可选择运动让大脑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帮助缓解病情。
3、从不动到动有窍门,最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其实运动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说延缓衰老,维持体态年轻,谁不想永葆年轻呢?
对老年人来说,运动也能预防大脑退化,保持思维清晰,所以老年人适当锻炼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女性来说,运动还可以缓解体内激素带来的不适感。比如大姨妈来之前的烦躁,产后抑郁倾向等等。
加上锻炼身体,改造大脑,缓解心理压力等等,运动的好处简直太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进行什么样的运动,要做到多大的运动量才有效呢?
人类祖先为了觅食,每天的移动范围大概在至米。把人类祖先的活动节奏转变成今天的运动,可以分成行走、慢跑、快跑和短跑。
作者提出,遵循祖先的惯例,每天行走和慢跑,每周长跑几次,然后时不时地进行快速奔跑,就像祖先追逐猎物一样。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局限于这些有氧运动,我们还可以选择瑜伽、太极拳、重量训练等复杂运动。这些复杂运动和有氧运动对大脑产生的影响是不同,它们之间是互补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交替进行,这样身体更加受益。
开始运动前,你不能不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最大心率。
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我们身体的耗氧量和心率也会增加。简单来说,最大心率指的就是在最大负荷强度时,心脏所能承受的最大心率。而超过这个值,身体可能就会出现危险。
最大心率=-实际年龄,这个公式就是目前最流行的最大心率计算公式。
有氧运动又可分为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低强度,比如行走,保持最大心率的55%-65%;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在最大心率的65%-75%范围内;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跑,则是最大心率的75%-90%。
比如你今年35岁,那么你最大心率就是-35=。如果做中等强度运动,目标心率就要在-之间;如果做高强度运动,目标心率在-之间。
心率检测仪能够帮助你监测出你的心率,你要做的就是调整步伐,把自己的心率控制在目标心率之间。在心率检测仪下去运动,这样的运动效率最高,对身体和大脑的作用也是最明显的。
说完了心率,我们具体要多少运动量,运动多长时间才充足呢?
以有氧运动为例,作者的建议是:每周至少5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进阶版是每周6天进行45分钟至1小时某种有氧运动;其中4天进行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另外2天进行45分钟左右的高强度运动。
少量运动有好处,运动越多则效果越好。最关键的是,要行动起来。
有统计表明,大约有1/2的人开始锻炼后,会在6个月到1年之内放弃。放弃的最大原因就是一上来就做高强度运动,导致身体难受而放弃。
做事情要循序渐进,运动也不例外。
如果你从未运动过,可以从散步开始。“日行万步”就是一个很好的健康行动,以0.7米的步幅计算,走一万步差不多等于8公里。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尽一切办法去行走,比如走一段路去上班,用爬楼梯来代替电梯等等。
如果担心自己容易放弃,可以主动加入一些运动小组,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锻炼,这样能支撑你坚持更久。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很多人会陷入一个尴尬的窘境:无法开始运动是因为没有精力,而没有精力是因为缺乏运动。
不管怎样,先动起来,并且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体会到了运动带给自己的好处,大脑慢慢就会主动接受运动,运动的时长和强度就可以慢慢增加。不管做什么运动,能把这项运动融入生活,并且从中获益,这就是最适合你的运动。
结语: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读完这本《运动改造大脑》之后,这种认同感愈加强烈。人类天生是运动家,我们天然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各种好处。
现代科技发展太快,当今的生活模式与远古时代的生活相差甚远,但我们的身体机能却没来得及更新换代。
我们还是用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那套系统在运作,我们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原始人。原始人是必须要运动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刷手机的时间分一点给运动,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