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好几个孕妈问我,无痛分娩到底该不该打。
缘由是8月2号出了这样一条新闻:
有一名邓姓孕妇在湖南常德鼎城妇幼保健院打无痛分娩针之后,全身发紫,口吐白沫,经抢救无效死亡。院方称,邓女士死亡是羊水栓塞所致。
我作为一个产科医生看来,这个病人如果真的死于“羊水栓塞”,病因好像跟无痛麻醉没什么直接关系,不过是她的发病时机刚好在打完无痛麻醉之后。就好比一个人吃完饭发生中风了,而中风并不是吃饭引起的。如果一定说这个麻醉把人打死了,那最有可能的原因,我猜是不是药物过敏,就好比青霉素过敏也能死人一样。
“无痛分娩”是什么?
这里所谓的“无痛分娩”其实是分娩镇痛的一种,就是在产程中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方法减轻宫缩时产生的痛感。其实分娩镇痛还有很多种,医院从前还用过笑气(一氧化二氮)吸入法用于分娩镇痛,但觉得镇痛效果没有硬膜外麻醉好,医院是采用硬膜外麻醉做分娩镇痛的。所以,这里就将硬膜外麻醉代表“无痛分娩”吧。
我觉得“无痛分娩”称之为“减痛分娩”更合适,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不痛的。根据统计,有85%的产妇在施打无痛分娩以后较不痛,12%的产妇有适当程度的缓解疼痛,但仍然有3%的失败率。麻醉剂也不是打得越多越好的,药物用量上最好还是需要保留轻微的子宫收缩感觉,此时,在骨盆腔肌肉放松、产痛减少八九成的情况下,产妇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活动正常,有利于较为轻松地完成分娩过程。
“无痛分娩”起源于国外,至今有余年的历史,目前它在国外已经应用很普遍了,美国分娩镇痛率85%,英国90%。医院均已开展无痛分娩,有的已经占了顺产的30%~40%的比例。可以说,这算是一项简单易行且较为安全成熟的技术。
“无痛分娩”安全吗?
无痛分娩是一种麻醉技术的应用,孕妈当然要承担一定的麻醉风险。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低血压,头痛,腰痛,神经痛,局部血肿,以及局部伤口感染。低血压主要是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心排出量突然减少,以及外周血管扩张引起的,当出现低血压时,需将产妇置于左侧卧位,或将大肚子推向一边,一般都能很快恢复。头疼可能是施打过程中硬脊膜穿破,就变成了剖宫产所用的腰麻,由于脑脊液流失的髓腔压力变化引起的,只需平躺、多喝水或补液,过几天自然就好了。腰痛和神经痛可能和神经损伤有关,有时产妇会突然有电到的感觉,一般在3个月内能自然恢复。然而当产妇凝血功能有问题,就可能会形成血肿,严重时可压迫神经,甚至发生下肢瘫痪。若背部有感染或消毒不完全,亦可造成脓疡。所以说,如果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感染、麻醉剂过敏、腰部有外伤史等禁忌症的孕妈就不推荐打麻醉了,大多数孕妈都是适合采用无痛分娩的。
无痛分娩的麻醉风险比起剖宫产所用的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要小很多。因为无痛分娩的麻醉药物剂量只有剖宫产手术麻醉剂量的1/10或更少。所以,对于那些因为“怕痛”而要求开剖宫产的孕妈,我一直比较推荐使用无痛分娩帮助她们完成顺产。
既然麻醉有风险,要不忍忍吧?
这是个勇敢的好想法。但只怕真到疼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了。说实话,我生娃的时候也想过要“忍”。但真的宫口开到6指还是痛哭流涕地请麻醉师同事给我上了个无痛麻醉,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复活了。我的感受是,无痛麻醉的应用让难以忍受的子宫收缩阵痛变为可忍受,打过麻醉后至少不会出现因为痛到失去理智而吵着要开剖腹产的情况。减痛可以帮助产妇在痛苦漫长的产程中增加对顺产的信心,保持理智和清醒,在分娩时有效配合用力,从而比较轻松顺利地完成顺产。
总之,要不要采用无痛分娩,是需要产妇和医生一起参与并共同决定的。在没有麻醉禁忌症的情况下,采用无痛分娩对完成顺产是有利的,产妇可以比较舒适地感受新生命到来的喜悦,那是何等美满的一件好事。
图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快乐孕妈帮)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