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LensWeLens
有过一则新闻:一个少年在网上发了自己抑郁、想要寻求解脱的信息,被人看到后立刻报了警。
警察赶到后,了解到他的父母就在一墙之隔,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儿子心中原来埋藏着这么多痛苦。
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把问题都藏在心里,身边人一无所知……
调查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
其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在怀孕、流产、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是女性抑郁症高发期。
在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群体中,近三成有抑郁风险。和10年前相比,问题变得更严重了。
另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在看似舒缓的校园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升高,大一和大三尤其是高发期。
世卫组织曾经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社会第二大疾病,年升至首位。而据其去年的数据,在15-30岁的年轻人中,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的第二大诱因。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升高,有两个重要原因:缺乏睡眠和沉迷社交媒体。
《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最近刊登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患焦虑和抑郁在内的心理问题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出60%;超过6小时的人,其患病风险增加78%。
微博
财经网对此做了个调查:“你每天刷社交媒体几个小时”。4万人参与,绝大多数人回答的是:“刷几个小时,不刷更抑郁”“醒着就刷,一直爽一直刷。”与抑郁症的高发律和危害性不匹配的,正是抑郁症的识别率和治疗率一直都很低。就算是被识别的患者,通常也不是第一时间就医。
网友“优雅的刺猬”对Lens讲述说,他有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很累很疲倦、怎么睡都睡不够。他只是觉得这是亚健康,“我没有想到是抑郁症,我觉得都是不想活了、想自杀才是抑郁症。”
后来求医后,医生告诉他,他已经得病好几年了。
告知这个结果后,家人都不相信,问他“你有什么不好的?”——然后开始鼓励他要”坚强“。但这种安慰,往往会起负作用,因为光靠病人自己的心理建设已经不能克服,而且,他心中本就会自我歧视,埋怨自己不够坚强。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还是我们对抑郁症了解得远远不够,容易把它和睡眠、疲惫、心情不佳等问题混淆在一起,甚至认为这是“矫情”“偏执”“心理脆弱”,从而不能在第一时间确诊。
但实际上,“抑郁症没有所谓的’模样‘,很多开朗微笑的人,内心也可能正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
如何识别自己是否有抑郁症?
Lens发起过一次其他话题,结果很多人提及的是抑郁症,怀疑自己得了病:
蓝色兔子:“有段时间妈妈偶尔会念叨我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没有活力,鼓励我向前生活。那个时候真的很想告诉妈妈:我只是病了,我会好起来的,但我需要时间……”玩总的失控派对:“一个半月前,我被确诊为抑郁症。出身离异家庭的我,早就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扛,憋在心里不跟父母讲。每周我都假装约了朋友,其实是独自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把不好的情绪在楼下长凳上发泄完再上楼回家,一切都小心翼翼。”葡萄:“听从家人安排去看抑郁症了,我努力不被医生看出在假快乐。”年轻人觉得父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状况,索性放弃沟通,把身体状况隐藏起来:
不吃飯也要買快樂“怕被说是我想太多,怕被责骂……现在大三了,家人还不知道。有时候状态不好把自己锁在房间,父母又会来怪我不出门,很多次想跟他们坦白说我需要自己的空间,可做不到,只会让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更难过。”Meng“有一段时间抑郁,一度想自杀。父母无法理解,只认为是我对生活斤斤计较导致不开心。”一座山“一直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对生活非常麻木,身心疲倦痛苦。在父母面前什么也没说,我不爱讲话且内向,害怕冲突。曾听到父母讨论一个认识的人因抑郁企图跳桥,那种排斥的语气,我就知道都不可能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去讲出这种痛苦了,他们是没法理解的。”很多人察觉出自己状态不对,常会反复怀疑:是不是只是心情不好?多休息几天就好了?医院看病?
chuichuicl:“大三时陷入抑郁,连基本生活技能都丧失的状态,可以一星期不洗漱不洗澡,很长一段时间大脑都丧失了思考能力。”ymoon:“曾被抑郁情绪困扰两年,有严重睡眠障碍,皮肤状态极速下降,专注力记忆力退化严重,脾气变得暴躁,和外界满是冲突……”瑶阿瑶:“天天晚上睡不着,莫名其妙就哭出来。有一次因为纠结要不要下楼买午餐,就能崩溃到嚎啕大哭。觉得自己废了,对自己莫名其妙的厌弃……”morning:“每次心情不好就买个门票去爬山,每次都想从山顶跳下去。”抑郁症曾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在过去10年里的大量研究表明,从12岁的少年到25岁的青年人,他们与成年人有着同样高的发病率。
年轻人的症状与成年人也有所不同,这次问卷调查也引起我们的担忧,但对社交媒介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互动规律轻易下结论的做法是草率的。
如何及时识别它,并寻求帮助?就此,Lens采访了一些专家。
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琦向Lens介绍了专业医生是如何进行抑郁症诊断的。
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主要有10条,其中核心的症状有:
-1.情绪低落、沮丧、压抑等。
-2.兴趣下降或愉快感缺乏,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高兴不起来。
-3.精力不足,常常感到疲惫。
另外的一些常见症状有:
-4.注意力降低,无法专心做事;或者犹豫不决。
-5.精神运动性改变,表现为反应减慢或者增多。
-6.自我评价低,觉得自己很没用,自卑。
-7.无理由的自责,不恰当的对自己有罪责感。
-8.对未来的态度消极悲观,甚至出现想死、自杀的念头,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9.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时间过长。
-10.食欲改变,吃得太少或太多,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刘琦认为,如果你发觉自己出现了至少2条核心症状和2条常见症状,且该种状态达到2周以上、对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了很大影响,就可被诊断为“抑郁发作”。
他介绍说,在抑郁发作的同时,患者经常会表现出诸多躯体不适,比如头疼、胸闷、心慌、消化系统不适、便秘、性欲减退等,这些症状也会造成患者长医院的其他科室,而无法得到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另外,焦虑和抑郁在大脑内是由同一个情绪环路控制的。所以,当抑郁发作时,70%的患者会同时伴生焦虑症状,包括心理上的惶惶不安、恐惧紧张和躯体上的表现,如心慌、出汗、手抖、紧张性头痛、坐立不安等。
抑郁发作和得了抑郁症是两码事。
对于抑郁发作的病人,医生还需要判断,这些症状是不是由其他躯体疾病或某些药物治疗(比如干扰素)引起的。只有排除了其他疾原因,才能做出抑郁症的诊断。
而如果症状条数和持续时间都没达到“抑郁发作”的标准,则会被称为“微型抑郁发作”。
刘琦建议,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出现了上述的核心和常见症状,而且日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医院求医。不要犹豫也不要自行诊断,不要把看精神科、心理科当成一件丢人的事。
他告诉Lens,现在抑郁症的识别率仍然不足10%。除了病耻感和社会歧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误判是就诊率低的主要原因。患者会把躯体上的不是当成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从而去了错误的科室求诊。
医院院长王刚也曾对媒体说:“目前的治疗最多能减少抑郁障碍所造成疾病负担的1/3,而有效的预防可以降低25%~50%的抑郁障碍发生。”识别和预防应该被进一步重视。
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分会去年完成的一项筛查,证实了学生、老人、孕产妇(怀孕起到产后1年)、患其他疾病者、白领和医护人员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来源:北京医学会《北京市特定人群抑郁障碍筛查数据》
筛查范围:北京5所院校、12家医院、5个社区及其他途径
上述特定人群的抑郁筛查阳性率为9.62%-15.88%,焦虑筛查阳性率为15.25%-26.73%。
筛查阳性不等于诊断为这个疾病,从既往研究看,PHQ-9筛查为阳性的人,最终确诊抑郁症的比率约为80%。
不过,参与筛查的周晶晶医生对Lens表示,由于筛查对象是针对北京的高危群体,实际患抑郁症的比例会低于“(9.62%-15.88%)*80%”。
抑郁症对健康和寿命会有影响,有荷兰学者调查说,抑郁症患者平均比健康人群衰老8个月左右。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生物年龄比生理年龄老10-15岁。
确诊抑郁症后,怎么治?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医生会依照病情程度和患者特点来设计治疗方案。
但长期以来,抗抑郁药物在大众眼中相当神秘,对其副作用有所忌惮。
刘琦说,这都是想当然的误解。事实上,如今市面上正规的抑郁药都经过了安全论证,既不会影响大脑功能,也不会让服用者上瘾。它的副作用,主要是影响肠胃功能等,但其性质和程度,与其他药物的副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morning:“我有抑郁症,想过一百种悄悄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但我舍不得芒果千层。”薄暮:“自己不介意在某一刻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少女17:“我的抑郁症比父母想象的程度要严重,他们会收集走出抑郁症的案例来鼓励我。但我手腕的刀疤不见少,依然会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大哭。除了躺着没有做事情的动力,并不想让他们知道女儿如此残破不堪。”就这样吧:“在英国研究生毕业后,也工作了一段时间。一开始就不想来英国,所以负面情绪很大,工作压力又大,工资也没我预想的高,外国同事的日常假笑,其实我早就抑郁了,治疗了很久没用,想过去死,受够了。但是现在想开了,准备下个月辞职。休息放松。什么都不干,想清楚了再前进。打算瞒到明年一月回家过年,然后重新考研,去最想去的那个国家上大学。还需要父母的一些资助,但我不会说去上学,会好好利用这段时间计划好未来。我觉得,人生在世三万天,反正最后都要死,不如拼一拼。我什么都没有,就是输得起。父母从小就操控我,别人不懂我,自己也不愿意说,外人看来我不孝顺吧,我其实很爱我的心父母,比我的生命都爱。”有调查称,80%左右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主要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现象。
在抑郁发作之后,有些患者不接受治疗也能自动缓解,这会让患者和家属误以为,抑郁发作只是自己“想不开”,抑郁是用不着治的,只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够克服。
刘琦提醒说,这种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不是每次抑郁发作都能自动缓解,而且抑郁带来的精神和躯体损害很明显,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就算是某一次抑郁发作自动缓解了,未来复发的可能也很大。而且就医越晚,治疗的难度也就越高:“一旦发作持续超过两年,那就到了慢性的程度,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
优雅的刺猬说自己服药一两周后,还不见效,非常沮丧,当时想过要去寻求解脱:“抑郁症患者在最低谷的时候实际上没精神和缺乏体力的,经过一段治疗之后有好转,身体有活力了,这个时候才有能力去实施,这段时间是最危险的。医院,我度过了。”而从鼓励有症状者主动就医,到确诊后系统治疗,单靠病人的意志力是很难保证的。这时,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尤为重要。有时,病人对着别人微笑的时候,恰恰是他沉重压抑的时候。
如果周围人能不带偏见地看待抑郁症,病人才能更好地接受患病的事实,并知道自己在被接纳。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活在压周围人的误解之中。
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
与抑郁症平安地共处
英国小说家马特海格在24岁时得了抑郁症。他常常会从周围人那里听到一些这样”安慰鼓励“的话,但如果把“抑郁症”换成括号里的其他疾病呢?:
“我知道你得了抑郁症,
但幸好不是更严重的病啊,
至少不会死人。”
“你觉得你为什么得了抑郁症?”
“哦,抑郁症啊。
加油,心态至上。”
“你的情绪系统
也许真的出了问题,
不过别泄气啊。”
马特海格是一个自救意识很强的人,为了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他打了“成千上万场微小的战役”:
他疯狂地搜罗关于抑郁症的知识,了解到很多外表乐观开朗的人,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的降临,不分职业,也与成就和财富无关;
他看到《卫报》文章,每5个人中就有1人会遭遇抑郁症;
他还明白了,抑郁症不是用意志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杀不死你的,不会使你更强大,反而可能会让你更脆弱……
他最终学会了和抑郁症和平相处,把抑郁症视为自己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价,写出了非虚构作品《活下去的理由》:“它还会时常闪现,在你困倦、焦虑、吃错食物的时候,给你来个突然袭击。”
“正如没有人是百分之百身体健康的,也没有人是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马特海格还总结了一些“觉得有用但并不总是遵循”的建议:
”快乐出现的时候,享受快乐。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要有罪恶感。抓住每个感受辽阔悠远的机会。允许他人爱你。相信这份爱为他们活下去,即使你觉得毫无意义。凌晨三点不是试图理清人生的时间。当你感觉忙得没时间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时间休息的时候。勇敢,坚强,呼吸,活下去,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
你状态特别不好时,如何化解?
采访、编辑/张光裕尤思吉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