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群体之所以在当下的社会中遭到批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她们未能走入婚姻的殿堂中。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有两个最为自豪的名字,那就是“妻子”和“母亲”,但这两个词也同样隐晦反映了社会认为女性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和传宗接代。如果一个女性年轻而未婚,还是处女,那么她是神圣的和纯洁的:但如果年龄大了还嫁不出去,那么她就是被人瞧不起的“剩女”。正如所述,这种以男权文化体系中形成的男性视角,是造就当今社会媒介“剩女”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从“剩女”一词的构造来看,“剩”字就包含歧视的意义,“剩女”一词背后的逻辑完全是男性化的,它单纯以是一个女人是否拥有合法的丈夫和婚姻生活来衡量女性的价值。
当然,如果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观念的产生与维系有其现实原因和合理性。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科技水平不够发达,在家庭中男性是不可或缺的重体力劳动的承担者,那时一个家庭缺少男性的话确实难以应对现实困难,女性需要嫁人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重体力劳动逐步被一些科技产品所替代和分流,女性因为体力原因而产生的对男性的依赖性减小,并且,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不仅获得了工作的技能,也挣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羁绊,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与自身,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批的女性精英,高学历、高收入、高能力的女性开始增多。这些不依附于男性的女性也自然摆脱了传统观念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人生哲学,对婚姻有一种自主选择权。她们当然可以选择进入婚姻殿堂,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对象,那么选择独身也无可厚非。
但在网络论坛中,一些男性网民对于“剩女”横加攻击,恶语相向,他们强制性地为女性预设了一条结婚的道路,如果不能结婚嫁人那就只能成为贱民群体的一员,似乎一桩没有感情、让人痛苦的婚姻也比嫁不出去强。不过,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化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婚姻己不再是女性获得幸福的唯一通道。尽管在当今社会,出于经济目的而结合的婚姻仍然存在,但是对于更多独立自主的女性来说,有情感基础的婚姻才是她们真正的梦想和追求。如果她们抱着宁缺勿滥的心态等待缘分的到来,就算加入了“剩女”的行列,也没有什么有关系。甚至还有一些女性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奉行独身主义,这些选择也是女性应该拥有的权利。但是,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剩女”话语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堵塞了这些选择与道路。因为它们游离于男权所建构的性别关系体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权统治提出了挑战。他们对“剩女”实施打击和污名化,就是试图将她们重新拉回到男权的性别关系格局中来,那些恶毒的对“剩女”的诅咒,正好说明了冒犯男权和颠覆现有性别权力格局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剩女”话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为女性确立了结婚和摆脱“剩女”状态的排他性人生道路,女性必须找一个男人结婚才是一种正常的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如果成了一个“剩女”就会被视为一种不正常的“越轨”行为,会带来巨大的非议和压力。正是这种压力使处于弱势的大龄未婚女子降低或放弃自己对男性的要求,随便找一个男人出嫁而摆脱困境。把“剩女”视为一种越轨行为的看法不仅对“剩女”本身会产生影响,它也会对一些年轻的未婚女子产生影响,害怕成为“剩女”的心态迫使这些年轻女子对生活不敢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尤其是对男性要求不敢太高,以免日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由此可见,大众媒介对“剩女”的排斥和贬低其本质仍然是想确立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主导权,并进而确立男性在性别关系中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