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遍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太爱爸爸妈妈了,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抚养人“黏”在他身边,但是真的是因为孩子爱我吗?
三岁的琳琳在妈妈上班后被送到了外婆家让外婆照顾,每周的周末,琳琳的妈妈才会接孩子回家。但是由此琳琳妈妈因为加班,过了两个礼拜才去找女儿,那个周末,因为琳琳好久没见到妈妈,整个周末都和妈妈黏在一起。到了周日的时候,琳琳死死抓着妈妈的手,就是不愿意去外婆家。
琳琳妈妈说,“琳琳小时候都没有这么黏我,怎么长大了之后变得这么黏人?”
琳琳在送去和外婆住之前是一个好宝宝,不爱哭,不黏人,整天开开心心的,但是一和妈妈分开,这些问题全部加重,这真的只是因为孩子喜欢妈妈吗?
很多家长没注意,孩子的这种“黏人”的现象是一种应激的表现。
应激是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通俗点说,应激是一种适应性不良的表现。
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当妈妈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的时候,“黏人”的小孩出现了,这是因为:
缺乏安全感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不可控的感觉
儿童的安全感来自抚养人,如果抚养人长时间没办法给自己安全感,孩子会非常惊慌。强烈的不安感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抛弃了自己。
0-3岁的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个时候的宝宝还很脆弱,在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身体,需要他人的帮忙。如果这时候的宝宝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换了一个陌生的抚养人,那么宝宝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的症状。
琳琳是一个比较大的孩子,因为认知的发展和大脑的发育,她在更换环境这个事件会有非常强烈的不可控,孩子在这个阶段会逐渐产生自主的感觉,到了新环境,她的精力要分成三部分,一,重新建立依恋关系,二,抵抗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三,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写出《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研究表明,处在不安的环境中的孩子常会有一下几种缺点:
1.自卑和不愿意和人交流
常常怀疑自己不够优秀,对自己评价过低,很难摆脱这种情绪。于是在上学的时候会有逃避的心态,不愿意自己主动前进,因为害怕自己的失败而放弃努力。自卑的人通常会封闭自己的内心,躲避社交,害怕被别人伤害,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等等负面的心态阻止自己社交。
2.行为倒退
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以琳琳为例,在出现适应不良的时候,她选择了最原始的方法,哭泣。三岁的小孩已经会说话了,但是她没有选择用说的,而是选择像一个小宝宝一样哭泣,试图通过这种方法让妈妈答应自己的请求。
3.精神问题
长期应激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有精神问题,在研究中,这样的孩子比普通孩子得精神分裂症的危险程度要高很多。性格内向、怪癖,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喜欢独处,不爱交际,工作中被动,生活上懒散,思维片面离奇,遇事好钻牛角尖。这种性格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1.抚养成员稳定
我们一般默认孩子的抚养人是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父母的心理需要是逐年增长的。血缘上的联接和生产过程中的陪伴都是父母成为孩子第一抚养人的重要理由。
那么如果和琳琳妈一样,需要上班孩子没有人照顾怎么办?
首先,我们可以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以琳琳为例,琳琳妈选择让外婆照顾琳琳,那么我们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抚养人的时候最好让外婆和琳琳一家住在一起。这样子,琳琳只需要适应和外婆相处,不用分出精力应付陌生的环境。在引入外婆之前,琳琳的父母也不能直接就撒手给外婆,最好再相处一段时间,等琳琳熟悉了外婆再放手。
同理,如果其他家庭成员加入,或者请了保姆,也要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适应。请保姆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频繁更换保姆。
2.抚养人情绪稳定
抚养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妈妈如果有产后抑郁就不建议让妈妈长时间和宝宝相处,等病情稳定了的时候再和宝宝建立关系比较妥当。
还有一种父母,在抚养小孩的时候会让宝宝有潮汐感,要么拼命地爱你,给足你所有的爱意,要么就完全不理你,出门做生意一走好几个月不见。
这种情况也会加剧宝宝的不安全感,而且这样的家长每次和宝宝相处,宝宝都要重新适应,会让宝宝非常不安。
3.生活环境稳定
搬家不能太频繁,有搬家经验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搬到新家的时候成绩会有下降,如果适应良好,那么成绩就会上升。这是孩子的心理在应对环境改变的应激表现。
转学也不能太频繁,转学除了面对成绩的问题还要去适应陌生环境,交往新的朋友。家长在不得不带着孩子搬家和转学的时候要多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