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告诉你10种产后病,赶快收藏起来,总有一天会需要
产后病知多少
医生知道的产后病,你总会需要的
如果你是一位妈妈,在产后你有漏尿、抑郁的情况发生吗?
如果你是一位准妈妈,你是否知晓有哪些产后病呢?
如果你是一位新手妈妈,你知道你将面临的产后病有哪些吗?
如果你正处于产褥期,并且伴有抑郁、乳汁自出等症状,你知道如何处理吗?
产后病可能是每一个妈妈都会经历的事情,对于产后病,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如果发生了,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家里人,也要一起学习一下。
1.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是指产妇在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从而致使产妇发生局部或全身的炎性反应,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之一。产褥感染有三大症状:发热、腹痛、恶露异常。
西医疗法:支持治疗、应用抗生素、切开引流、手术治疗等。
中医疗法:感染邪*证者清热解*、凉血化瘀;热入营血证者清营解热、散瘀泄热;热陷心包证者清心开窍。
2.产褥期抑郁症
产褥期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以4~6周症状最为明显,是一种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可在产后3~6个月自行恢复,严重者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有复发的可能。临床上表现为心情沮丧、焦虑、恐惧、自我评价降低、创造性思维受损、对生活缺乏信心、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等,严重者有自杀或杀婴倾向。
西医疗法:心理治疗是本病的基本疗法。病情严重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
中医疗法:心脾两虚证者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瘀阻气逆证者活血化瘀、镇逆安神;肝郁气滞证者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3.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是指产妇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体内的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出来,从而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严重者会死亡。临床上分为三个阶段:中暑先兆(口渴、多汗、恶心、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轻度中暑(体温达38.5℃以上、面潮红、恶心和胸闷加快、口渴严重、呼吸急促、脉搏增快等)、重度中暑(体温持续41℃~42℃、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嗜睡、谵妄、抽搐,严重者会昏迷、死亡)。
西医疗法:迅速将产妇移至阴凉通风处,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的方法,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晕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者进行对症处理。
中医疗法:暑入阳明证者清暑泻热、生津止渴;暑伤气津证者清热解暑、益气生津;暑入心营证者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4.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少或无乳汁产生,不能满足婴儿吃奶。
西医疗法:服用大量维生素B,超声波、红外线照射乳房等。
中医治疗:气血虚弱证者补气养血、佐以通乳;肝郁气滞证者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5.产后便秘
产后便秘是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是指产妇产后饮食正常,但是大便数日不解,或者大便干结、排便时肛门疼痛。
西医疗法:肥皂水灌肠、肛门处应用开塞露、口服缓泻剂等。
中医疗法:血虚津亏证者养血滋阴、润肠通便;肺脾气虚证者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6.产后排尿异常
产后排尿异常包括产后尿潴留和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产后尿潴留者膀胱充盈,但是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困难;产后小便频数是指产妇产后小便次数过多;产后尿失禁是指产妇产后排尿不受控制,不由自主地就排出来了。
西医疗法:(1)产后尿潴留者可采用药物治疗或应用导尿术。(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者应及时查明病因,发现尿道阴道瘘或膀胱阴道瘘时及时处理。
中医疗法:(1)产后尿潴留——肺脾气虚证者益气生津、宣肺行水;肾阳亏虚证者补肾温阳、化气利水;血瘀证者养血活血、祛瘀利尿;气滞证者理气行滞,行水利尿。
(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肺脾气虚证者益气固摄;肾气亏虚证者温阳化气、补肾固脬;
7.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是中医病名,常发生在产后1~2日,指产妇分娩后在子宫的收缩作用下,小腹呈阵发性疼痛,持续2~3日后消失。
西医疗法:一般不需要治疗,当疼痛难以忍受时可给予止痛药治疗或者在常规消*下清除宫腔内的残留物。
中医疗法:血瘀证者温经活血、祛瘀止痛;血虚证者养血益气。
8.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24小时后(常见于产后1~2周),在产褥期发生的子宫大出血。临床上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发热,以及头晕、心悸等全身症状。
西医疗法:纠正休克,记录出血量,给予支持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促宫缩、抗感染;清除宫内残留物;对症处理剖宫产切口裂开、胎盘残留的症状;对于肿瘤引起的阴道流血按照肿瘤的性质和部位进行相应的处理。
中医疗法:气虚证者补脾益气、固冲摄血;血热证者清热凉血、安冲止血;血瘀证者活血化瘀、调冲止血。
9.产后乳汁自出
产后乳汁自出为中医病名,西医中无此说法,是指产妇在哺乳期乳汁不经过婴儿吸吮便自觉流出,又称“漏乳”。
疗法:以中医治疗为主。脾胃气虚证者健脾益气、固摄乳汁;肝经郁热证者疏肝解郁、清热敛乳。
10.产后关节痛
产后关节痛一般指产后风,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关节或肢体出现酸楚、疼痛、麻木。
疗法:以中医治疗为主,并配合针灸、理疗、推拿等。血虚证者养血益气、温经通络;血瘀证者养血活络、行瘀止痛;外感证者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希望我的科普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也觉得不错,不如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