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是IQ,情商是EQ,你一定听过,但你听过玩商吗?
“玩商LQ”(LeisureQuotient),指休闲、生活,玩乐能力的指数,是一个人玩乐方面能力的反映。
以前就听人说这么一句话:“会玩”的孩子也会学。
《小舍得》中的颜子悠,本来是一个会玩且爱玩的孩子。
第一集一开场,他就在玩。去家宴临出门前,还在抓紧时间用显微镜观察昆虫。
平时也孜孜不倦得爱钻研“蚂蚁工坊”:
有很清晰的理想,想当一个生物学家。
但妈妈田雨岚评价他的爱好是:“那些恶心兮兮”的东西。
当自己的爱好受到妈妈打击时,他就“搬出”好成绩,为爱好赢得一些喘息空间:
在妈妈田雨岚为了“成绩”不择手段的高压之下,子悠后劲不足,甚至在考场上“发疯”:
出现小伙伴邀请他去踢球的幻觉:
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象和爸爸,和小伙伴踢球的场景:
他太想玩了,但不敢玩。妈妈田雨岚的高压,不仅使他学业上后劲不足,甚至把他逼到了发疯的程度,着实让人心疼。
原本好端端一个爱玩会学的孩子,因为没玩够,因为压抑起来的“玩性”,活活被逼疯。
在玩中塑造大脑,锻炼友谊
以前一直听说,真正读书好的孩子,特别“会玩”。过去不太理解,直到我看到这样一群数理化的学霸——他们真的把学习当成“玩”一样在对待。
第一排右一为壮澜,第二排左起林泓隽、许子潇、洪梓烨
年,被称为“中国青年诺贝尔奖”的东润丘成桐科学奖颁奖,包括了化学、数学、物理、生物这几个奖项。
化学奖的获得者,壮澜,随手给记者看手机上的化学分子结构,说像是小人在打架:
看,像不像小人在跑步?这是一种有规律的美,当真的深入进去之后你会发现,有时候看着几个集团互相进攻,接受,像是在打架,非常有意思。
壮澜获奖后,也提前得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还有获得物理奖的“广东三人组”,林泓隽、许子潇、洪梓烨,他们研究的课题是通过MATLAB程序找到变量间的关系,解决书法爱好者的毛笔分叉问题。
林泓隽从小爱玩航模,拼乐高,许子潇喜欢机器人,洪梓烨说自己是“瞎玩”。
在接受采访时,书法爱好者的林泓隽说研究的动机:
“一开始我只是想要练好字,后来越来越发现这项艺术远不止练字那么简单,它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笔画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是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心境情感……”
要么把化学当“小人在打架”,要么“玩味”书法时,中发现了物理问题。真是玩出了境界。
我们熟知的孩子的游戏有躲猫猫,玩沙子,堆积木,听故事,画画涂鸦……
玩的范畴很广,也有“鄙视链”。
把废纸团成一团扔进纸篓,是玩。
培养耐性的钓鱼,锻炼策略的围棋,应变能力的球类运动……不同的玩能培养专门的技巧和能力。
但对于孩子来说,玩没有鄙视链,只要是“玩”就能塑造大脑。
儿童的学习,都是在玩耍中完成的。
津津有味的玩乐状态促进了大脑神经元之间新的神经连接的产生。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和感知觉。
在团体活动的嬉笑打闹奔跑中,孩子锻炼了身体,分别话语中的嘲讽或玩笑,培养友谊,获得共情力。
经典的”过家家“,模仿平时所观察,体验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的生活。在游戏中,模拟,共情,学习危险如何应对。
《玩出好人生》一书中,对玩的性质有以下的定义:
可以说,玩就是
“自发感兴趣的。”
“进入忘我状态的。”
“想持续下去的。”
“有创造可能的。”
但家长不准玩,孩子不敢玩,是很多家庭的普遍现象。
《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小女孩丢丢独自一人在玩,把一个球放在果盘里转。
她玩得不亦乐乎,邀请妈妈一起,妈妈说:“我还有事,你都可以自己玩的。”走开了。
一旁的奶奶却“看不下去”了。拿走了球:“不玩了,必须收起来。”
告诉她理由:“我觉得这个不好玩。你会把盘子弄坏的。”
丢丢从外婆手中抢回了球,又发现盘子不在了。只好难过得大哭。
最后外婆“威胁”说:“婆婆晚上不给你煮汤圆了。你是选婆婆还是选这个?”作势要走。
最后丢丢迫不得已选了留下外婆,玩外婆带来的玩具:识字卡片。
超级育儿师兰海看到之后,评:
“妈妈和外婆都觉得,这是个很无聊的行为,但是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那个是玩,她在玩的过程里面,她一定在有一种想象。这是她在构建她的世界的一个开始。而成年人的介入破坏了她的世界。”
潜伏着创造力的玩乐,会有期待,会有惊喜,会产生新的发现和理解,获得充实感,掌控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据说四岁才学会说话,成绩也不好,但他喜欢一样事情,就是搭积木,曾用一天搭了一幢14层的积木房子。这也许就是他构建内心庞大科学世界的开始。
玩手机,玩电脑,也能符合大部份的条件,但是不符合自主产生的创造力这一条件。长时间无节制的看手机打游戏后也产生一种空虚感,而积极的玩乐,则能带给人充实感。
动手玩,是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玩,才能玩出解决方法。还是《玩出好人生》一书,其中讲到一个故事。
美国首屈一指的航空宇宙研究机构,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动力实验室(JPL)迎来了一批科学家的退休,他们招聘了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们,希望他们能大展拳脚,但是发现,他们有理论的能力,却缺少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后来,实验室的领导发现,那些学生时期做过类似把钟表拆解开来观察,修理家具,“用手玩耍”过的人才是能够熟练解决各种问题的人,而没有做过此类事情的人一般都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因此,他们改变了招聘准则:求职者们年轻时代的玩乐情况成为了他们考察的重要标准。
玩的过程中,拆解问题,梳理关键信息,创造性的方法重新安排,最终导向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玩还能养成“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心态。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
水平线的彼端就说自己小时候喜欢体育,“说穿了就是爱‘玩’”。他说:幸运的是老爸也愿意陪我玩。他拿个破皮球陪我到柏油路上踢球的日子开心的不得了,他把球扔给我,我迎着踢出去,一次又一次,开心得不得了,放学后他还隔三差五的跟我打到天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收获快乐,快乐促进成长,成长收获自信...于是就衍生出来一些“技能”,就是敢在大家面前说话,展示。
许多孩子长大以后,有了引以为傲的技能、特质,追其根源,得益于小时候的玩乐。“我以前只是当玩的,没想到会起这么大的作用。”
玩出未来所需的“全新思维”
《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到过6种在今后至关重要的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
试着总结成下表分别是:
6大全新思维
这6有能力整合在一起,即:在庞杂信息中,找出意义,整合成新的东西,用共情的能力,去以故事的技巧传达。
很多游戏都可以培养这种能力:
积木将零散的元素统合成自己心中有意义的小世界;拼图将原本打散的毫无关联的碎片,在对比观察中找到关联,整合在一起。绘画在观察周围过程中,选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整合在纸上,形成绘画主题,向观者传递。听故事讲故事,置身于情景当中,也是学习故事力的方法。
还有这种拼贴画,可以用报纸,吸管等生活中的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材料整合在一起,赋予其意义。也是很好的玩乐。
当孩子在全神贯注沉浸在玩乐中时,请不要打扰ta,当ta邀请你时,请进入ta的世界陪陪ta。
连AI也变得人性化,会讲故事,会写作的未来,人类能保存的最后的竞争力,大概就藏在”玩乐“里。
对于“玩”,你有什么看法?评论区见!